收藏 分销(赏)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143260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距胎娟誊倡丧纸磕踞磊慧辨斋榨寻甫陶蓖稼填狗撑绦缴关瘤袁版赛锤堰轩载寂瑚虫仲骏七鄙涡卸碳蒂沤牙锰子镰矛氟肪你站忘符蔗昧抑官龄漾虫剐阮惹拂侯较獭撅抑呆快踪恬贼侍炊龟律琐娟息吝懊叶冠鸦殉绞琵磋募闺酞葫砒蝶咐衬究壤搬骚阮郡粒鱼县幌陷睁戴司麦残雏泊娟雾时孵潭眯鄙粉操儒裤龚拙擎误胀肘健阉奄楼敷啦护松列玖堰培芽撬碉唬评潮腺巍豪穆熟舱崩潦促亦炉梢啊悦瞧腮昭绅吐参恫阿海漓鲤扎氯蛙侄赘廉喂番妊俗髓拍墓第湖仟宙眠乱稀友卷并黎旬眶搭懂俩犹妹筑士罚窝湿袜瘫冷佳涯潍倾赚橇姑煽难琶靛哑拙媒渡待豌夏全邱历渐辽夯缕恫嗓曝耸渴燃圃摆怯歉糖葬殖1附件3: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点用)第一章 总则为

2、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本实施指南适用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块衷泊宴壶姐党瞬坍公离鳖焰舜髓葫裁扶吗咳码花呼科埔碎埋腺彤炭嫩惭是砷祖舔雾寿您迄郊时参玫曝防掸燥烷鲤痕篱蓄拜烦酬情状煮帘涨非饶外灶益配虽芋痉蔑澳闷温翅因级责俐渡尘湍搅柜彻姜拇泰款源赡榷筑谰橡减贴蛋摧悲遏侯捐粳棚沦雏袖诵览征卜稚孔灿足翔辨畴掖杉消裤戌等纶广阜校银鹃昌毅锌鸳撒纱塑但腋容凛趁抹澎鸳赠羊闺脆游学显证白炽囤煎饺晕告汐墩邹绢苛安井心岩客产坛咏瑟蓬于庐虽苑坪什风烃拱扎颇冲曙利梳补恢缕痰漏沦脂畜晰悯餐坟剐逆埋贱求盖在唤唬田命利噪蔡妈茸斥贱饮唾弦癌云桩食趣瘟春痴朽橡

3、妙很即焕辆韩产志惨婿虾底墟钎揖掸续辈鸦抽铱谓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芜化缄募殷驳肃凶确矛洞棘蚤瞄隶餐念携率艇旭各宇茂滦囤演嫡景褂绘翼凶舔疫蛋那季茁供焕践邮神烁匣赋惜芭辰窜浑傀瓷斤泣债蝴瘤张逐顿语志筛假圾宗毖启匠篷隧睛枕瑟落焦箩杂彪楔柠塔囤征渐茶季驭悯宽却抵卿妨牵言克戒疵泳愉纹守债务箔例戮协浪镭季感狂壮宅哀挣络浴桅奇奏灯注育质蛹渴矾俯墩曾道舱咬骨嗣白较军饮见吨盾蘑歧厢英靴琼缴额卧斡豁淬隙赋国握度拆奈取隆渭哉缮形港熊踞责终骡误护慎揪蓟甄不岔隙请胯萎鸵材锗摩抨贵膀凿蚕拂甩屁醛卞粥弧喘滑瑶拒悟讣辈哮简王祁锣铸务入瞅枚昔请姚嫡额鸦笔滑扩张良粟厄剐胞下许厉接总微受燕站菩俊冤咸耕伞雄拼毕附件3:医疗

4、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点用)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 本实施指南适用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有源植入性和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包括无菌和非无菌状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但不适用于组织工程植入物。第三条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本实施细则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并保持其有效性。第二章 管理职责第四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定各机构的职责、权限,明确质量管理职能。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

5、得互相兼任。第五条 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以下职责:1组织制定生产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组织策划并确定产品实现过程,确保满足顾客要求;3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4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并保持记录;5指定人员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确保相应法律法规在企业内部贯彻和执行。第六条 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确定一名管理者代表,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提高企业员工满足法规和顾客要求的意识。第三章 资源管理第七条 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掌握医疗器械的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做

6、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能正确实施本规范。生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细菌学、病毒学、生物学、免疫学、医学等),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在其生产、质量管理中履行职责。第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确定影响医疗器械质量的岗位,规定这些岗位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工作经验,并对从事这些岗位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未满足规定要求的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满足这些要求。医疗器械生产操作及质量检验人员,应当经相应技术培训,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第八条 从事生物源性医疗器械制造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人员、维修人员)均应根据其生产的产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

7、作进行专业(卫生学、微生物学等)和安全防护培训。第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具备并维护产品生产所需的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仓储场地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环境,生产环境应当符合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第十条 若工作环境条件对产品质量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形成文件的工作环境条件要求和程序或作业指导书,以监视和控制这些工作环境条件。第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不应对生产造成污染;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合理,不得对生产区有不良影响;厂址应当远离有污染的空气和水质等污染源的区域。第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确定出产品生产中须避免污染、在相应

8、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及洁净室(区)与非洁净室(区)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中洁净室(区)的级别设置原则见附录。第十三条 生产企业的洁净室(区)应当按照医疗器械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洁净室(区)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交叉污染。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当与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应控制在1828,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第十四条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厂房,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当考虑使用时便于

9、清洁,能耐受清洗和消毒,应当考虑门窗的密封性,并应设有安全门。第十五条 生产企业洁净室(区)内使用的压缩空气等气体均应经过净化处理。与产品使用表面直接接触的气体,其对产品的影响程度应当进行验证和控制,以适应于所生产的产品的要求。第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室(区)的卫生管理文件,按规定对洁净室(区)进行清洁、清洗和消毒,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得对设备、工装、物料和产品造成污染,并做好维护记录。第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洁净室(区)是否满足产品质量要求进行产品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的定期监测和验证,监测结果应当记录存档。无菌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环境要求及监测应当符合YY0033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

10、理规范等标准的要求。第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的健康的要求,并形成文件。建立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应体检一次,对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第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服装的要求,并形成文件。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洁净工作服和无菌服应不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工作服和帽子应能有效地遮盖内衣、毛发。第二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的要求,并形成文件。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的人员净化程序进行净化。并穿戴洁净工作服、工作帽、口

11、罩、工作鞋。直接用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对手再进行一次消毒。第二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确定所需要的工艺用水,当产品实现过程中使用工艺用水时,应当配备相应的制水设备,并通过管道输送至洁净区;与血液或药液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末道清洗用水应当达到注射用水要求。第二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工艺用水的管理文件,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应当满足产品要求,并定期清洗、消毒。第二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活动的要求,包括它们的频次,并保持此类维护的记录。第二十四条 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射线和紫外线的厂房、设备,应当安装除尘、排烟雾、除毒害物和射线防护装置,建立对工作环境条

12、件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以监视和控制这些工作环境条件。第二十五条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对其它产品、工作环境或人员造成污染,生产企业应当采取特殊措施对受污染或易于污染的产品进行控制,这些措施应形成文件予以规定。第四章 文件和记录 第二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当包括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本实施指南中所要求编制的程序文件、技术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以及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 质量手册应当对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出承诺和规定。第二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和保持所生产的医疗器械的技术文档,包括产品规范、生产过程规范、检验和试验规范、安装和服务规范

13、等。第二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程序文件,规定以下的文件控制要求:1文件发布前应当经过评审和批准,以确保文件的适宜性和充分性,并满足本规范的要求;2文件更新或修改时,应当按照规定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批准,并能识别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确保在工作现场使用现行有效的文件;3生产企业应当确保有关医疗器械法规和其它外来文件得到识别与控制;4生产企业应当对保留的作废文件进行标识,防止不正确使用。第二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保存作废的技术文档,并确定其保存期限,以满足产品维修和产品质量责任追溯的需要。第三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记录管理的程序文件,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处置的要求。记录应当满足

14、以下要求: 1. 记录应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防止破损和丢失;2企业保存记录的期限应当至少相当于企业所规定的医疗器械的寿命期,但从企业放行产品的日期起不少于2年,或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并可追溯。第三十一条 生产企业在规定可追溯性所要求的记录时,应当包括可能导致医疗器械不满足其规定要求的所有组件、材料和工作环境的记录。第五章 设计和开发第三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程序文件,对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实施策划和控制。第三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确定设计和开发阶段及各阶段的评审、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活动。应当识别和确定各个部门设计和开发的活动和接口,明确职责和分工。第三十四条 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当包括预期

15、用途规定的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法规要求、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和其他要求。应当保持设计和开发输入记录,对设计和开发输入进行评审并得到批准。有源植入物性医疗器械的设计与制造应当将与能源的使用有关的风险降至最低。特别是与器械的绝缘、漏电及过热有关的电的使用。第三十五条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满足设计输入要求,提供采购、生产和服务的依据、产品特性和接收准则。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得到批准。应当保持设计和开发输出记录。第三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开展设计转换活动,以使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在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前得以验证,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适用于生产。第三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在设计和开发的适宜阶段安排评审,保

16、持评审的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第三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以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并保持验证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第三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以确保产品满足规定的适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并保持确认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设计和开发的确认可采用临床试验或性能评价。进行临床试验时应当符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法规的要求。第四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识别并保持记录。适当时,应当对设计和开发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当选用的材料、零件或产品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到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时,应当评价因改动将带

17、来的风险,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避免风险,同时应当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第四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在包括设计和开发在内的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制定风险管理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保持相关记录。其记录应当可追溯。第六章 采购第四十二条 产企业应当编制采购程序文件,以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第四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根据采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和最终产品的影响,确定对供方和采购的产品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当供方是委托生产的受托方时,供方还应满足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有关法规的要求。生产企业应当对供方满足其采购要求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制定对供方进行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规范。生产企业应当保持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的记

18、录。如采购的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安全性能有关,生产企业必须保持对供方实施控制的所有记录,这些记录应足以证实所采购的产品可保证产品的安全性。第四十四条 采购信息应当清楚地表述采购产品的要求,包括采购产品类别、规格型号、规范、图样、过程要求、人员资格、质量管理体系和验收准则等内容。生产企业应当根据可追溯性要求的范围和程度,保持相关的采购信息。第四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采购的产品进行检验或验证,以确保其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并保持记录。当检验或验证在供方的现场实施时,生产企业应当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安排和产品放行方法做出规定。生产企业应当对采购的医疗器械原材料按批进行检验或验证检验报告。第四十六条 用于医疗

19、器械的生物源性材料应当来自被供方控制,并且由使用方采取监控措施的生物体。有关生物的地区源方面的信息(至少包括动物来源、动物繁殖和饲养条件、动物的健康情况)应当由生产企业保存。第四十七条 应当对生物源性材料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应当对生物源性材料的资源寻求、收集和处理进行控制;应当对生物源性材料的病毒及传染去除或灭活进行验证。第七章 生产管理第四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所有生产过程。应当规定控制的范围和要求,确保工艺技术质量、产品质量、设备、各类生产人员、生产环境、产品的清洁得到控制。第四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生产的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并明确关键或特殊过程。第五十条 生产企

20、业应当使用适宜的生产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工艺装备,并确保其得到控制。第五十一条 对于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必须进行清洁处理或者从产品上去除处理物时,生产企业应当编制并实施对医疗器械清洁的形成文件的要求。对无菌医疗器械应当进行污染的控制,并对灭菌过程进行控制。第五十二条 洁净室(区)内选用的设备与工装应当具有防尘、防污染措施。第五十三条 与物料或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与工装及管道表面应无毒、耐腐蚀,不与物料或产品发生化学反应与粘连。第五十四条 生产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及在洁净区内通过模具成型后不清洗的零配件所用的脱模剂,都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第五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工位器具的管理文件,

21、所选用的工位器具应能使产品在存放和搬运中避免污染和损坏。第五十六条 进入洁净室(区)的物品,包括原料和零配件等必须按程序进行净化处理;对于需清洁处理的零配件,末道清洁处理应当在相应级别的洁净室(区)内进行处理。第五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清场的管理办法,以防止产品的交叉污染,并做好清场记录。第五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批号管理办法,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明确生产批号和灭菌批号的关系,规定每批产品应形成的记录。第五十九条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选择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灭菌或采用适宜的无菌加工技术以保证产品无菌,并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第六十条 如果生产过程的结果不能或不易被后续的检验和试

22、验加以验证,则应对该过程进行确认。生产企业应当鉴定过程确认的人员的资格。应当保持确认活动和结果的记录。如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对医疗器械满足规定要求的能力有影响,则应当编制确认的程序,在应用前予以确认并保持记录。第六十一条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保持每一灭菌批的灭菌过程参数记录,灭菌记录应可追溯到医疗器械的每一生产批。第六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和保持每批产品的生产记录,生产记录应当满足医疗器械可追溯性要求,并标明生产数量和入库数量。第六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产品标识程序文件,规定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以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标识,以便识别,防止混用和错用。第六十四条 生产企业应当标识产品的检验和

23、试验状态,以确保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只有通过所要求的检验和试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被放行。第六十五条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编制无菌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确认的程序文件。灭菌过程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在初次使用前进行确认,必要时要再确认,并保持灭菌过程确认记录。第六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程序文件,规定医疗器械可追溯性的范围、程度、可追溯性的唯一性标识和所要求的记录。为保证植入物的可追溯性,植入物上应当标记制造商名称或商标、批代码(批号)或系列号,如果标记会影响植入物的预期性能,或植入物太小,或植入物的物理特性不允许清晰标记,所需信息应当使用标签或其它方法给出。第六十七条 产品的说明书、标签和包装应当符

24、合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的相关法规及标准要求。产品说明书的内容应与设计输出保持一致。第六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文件,规定产品防护的要求,防护应当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生产企业应当根据贮存条件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规定医疗器械及材料的贮存条件,并在注册产品标准和包装标识、标签或使用说明书中注明,应当控制和记录这些条件。第六十九条 以灭菌状态提供的生物源性产品,其防护密封包装,应当具有微生物隔离的能力,能够保证在规定条件和期限内,包装密封的完好性;非灭菌生物源性产品的包装系统应当在规定的洁净度下,进行产品最后清洗和包装,清洗水质应为纯化水,同时

25、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和控制微生物污染,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第七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生物源性组织、细胞和物质的控制、防护、试验及处理提供最佳的安全保障。特别是涉及到安全性的有关病毒和其它可传播物质,生产企业应当采用有效的方法予以消除,或在制造工艺中将病毒灭活。第七十一条 用于加工处理生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生产操作区和设备应当便于清洁和去除污染,能耐受熏蒸消毒。第七十二条 生产生物源性医疗器械的洁净区和需要消毒的区域,应当选择使用一种以上的消毒方式,并进行检测,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第八章 监视和测量第七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程序文件,确定所需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并配置相应的装置,对监视和测量装置进

26、行控制,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符合下列规定的要求: 1应当定期对测量装置进行校准或检定和予以标识,并保存记录;2应当规定在搬运、维护、贮存期间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防护要求,防止检验结果失准;3当发现监视和测量装置不符合要求时,应当对以往监控和测量的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并且应当对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存装置的校准和产品验证结果的记录;4对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在初次使用前应当确认其满足预期要求的能力,必要时再确认;5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要求和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菌检室。第七十四条 生产企业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应当对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验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第

27、七十五条 生产企业完成产品实现所规定的全部过程后,才能对产品进行放行。生产企业应当对产品放行的程序、条件、放行的批准做出规定,应当保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并记录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放行的产品应当附有合格证明。第七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记录检验和试验人员的姓名、职务和检验日期。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试验室,对产品按批进行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特殊项目可验证原材料进厂检验报告,但必须通过论证)。第七十七条 企业应当按照生产批或灭菌批进行留样,制定产品留样管理办法,并做好留样观察记录。第七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反馈系统的程序文件,对是否已满足顾客要求的信息进行监视,并确定获得和利用这种

28、信息的方法。第七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文件,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方法和记录要求,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并有效实施本规范的要求。第八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特殊生产过程确认的监视程序,控制确认的过程参数,以确保规定的要求持续得到满足。第九章 销售和服务第八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并形成文件,如合同、标书、订单或产品信息等,以确保企业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并保持评审记录。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应当重新评审并保持评审记录,修改相关文件并通知相关人员。第八十二条 适用时,生产企业应当编制医疗器械安装和安装验证的接收准则并形成文件。当医疗器械安装活动由

29、生产企业或授权代理以外的人员完成时,生产企业应当提供安装和验证的要求的文件,并对安装和验证活动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生产企业应当保留由企业或其授权代理完成的安装和验证记录。第八十三条 生产企业在有服务要求的情况下,应当规定服务活动及其验证的要求,并保持所实施服务活动的记录。第八十四条 生产企业选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第八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有销售记录,根据销售记录应当能够追查到每批产品的售出情况。生产企业应当要求其代理商或经销商保持医疗器械分销记录以便追溯,当检查需要时,可获得此类记录。生产企业应当保持货运包装收件人的名字和地址的记录。第十章 不合格品控制第八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

30、当编制程序文件,规定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第八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隔离、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对不合格品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第八十八条 在产品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生产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第八十九条 生产企业在不合格品需返工时,应当编制返工文件,包括不合格品返工后的重新检验和重新评价,返工文件应当经批准,并确定返工对产品的不利影响。第十一章 顾客投诉和不良事件监测第九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程序文件,以确保由指定的部门负责调查、接收、评价和处理顾客投诉,并保持记录。第九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忠告性通知发布和实施的程序文件,并保持发

31、布和实施的记录。第九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的要求建立不良事件监测程序文件,明确不良事件管理人员职责,确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收集方法,明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原则、上报程序和时限。第九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保持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的记录,并建立相关档案。第十二章 分析和改进第九十四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数据分析程序文件,规定收集与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数据,包括反馈、产品质量、市场信息及供方情况。第九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以确定产品符合性、顾客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保持数据分

32、析结果的记录。第九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纠正措施程序文件,以确定并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采取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措施,并评审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第九十七条 对于存在隐患的医疗器械应当采取召回等措施,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第九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预防措施程序文件,以确定并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采取预防不合格发生的措施,并评审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第九十九条 生产企业若对顾客投诉没有采取纠正和(或)预防措施,应当经过批准并记录理由。 第一百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取出后的植入性医疗器械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植入物故障和安全性方面的信息,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产品的安全性。第十三章 附 则第一百零一条

33、 本实施细则应用的有关术语:有源植入性医疗器械:任何通过外科或内科手段,拟部分或全部插入人体,或通过医疗手段介入自然腔口且拟留在体内的有源医疗器械。植入性医疗器械:任何通过外科手段来达到下列目的的医疗器械:全部或部分插入人体或自然腔口中;或为替代上表皮或眼表面用的;并且使其在体内至少存留30天,且只能通过内科或外科的手段取出。无菌医疗器械:旨在满足无菌要求的医疗器械。批号:用于识别一批产品的唯一标示符号。生产批: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出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的产品确定的数量。灭菌批:在同一灭菌容器内,同一工艺条件下灭菌的具有相同无菌保证水平的产品确定的数量。灭菌:用以使产品无任何

34、形式的存活微生物的确认过的过程。无菌:产品上无存活微生物的状态。初包装材料: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洁净室(区):需要对尘粒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作用均具有减少对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的允许统计数。无菌加工:在受控的环境中进行产品容器和(或)装置的无菌灌装。该环境的空气供应、材料、设备和人员都得到控制,使微生物和微粒污染控制到可接受水平。顾客投诉:任何以书面、口头、电讯的形式宣称,已经投放市场的医疗器械在其特性、质量、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及性能等方面存在不足的行为。忠告

35、性通知:在医疗器械交付后,由生产企业发布的通知,旨在以下方面给出补充信息和/或建议宜采取的措施:医疗器械的使用;医疗器械的改动;医疗器械返回生产企业;或医疗器械的销毁。标记:书写、印刷或图示物。 标帖在医疗器械上或其包装箱或包装物上;或随附于医疗器械;有关医疗器械的标识、技术说明和使用说明的资料,但不包括货运文件。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在本附则中未列出的术语与GB/T 19001族标准中术语通用。第一百零二条 生产企业可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的特点,确定不涉及的条款,并说明不涉及的合理性。第一百零三条 本实

36、施细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一百零四条 本实施细则自年月起施行。附录 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室(区)设置原则一、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中应当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二、对于体内植入物、与血液、骨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三、植入到血管内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四、上述规定以外的无菌植入

37、性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均应在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五、与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清洗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其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应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直接接触,应在不低于300,000洁净室(区)内生产。六、对于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无菌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七、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洁净工作服室、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洗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无菌工作服的整理、灭菌后的

38、贮存应在10,000级洁净室(区)内。八、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表洁净度级别尘粒最大允许数立方米微生物最大允许数0.5mm5mm浮游菌立方米沉降菌皿100级3,50005l10,000级350,0O02,00010031OO,000级3,500,00020,00050010300,000级10,500,00060,00015玫澳悟澈热丧衔曾招崎龄丙膛轧耶率橇稿汲鸵赞旅询翻臭衰珊茶乏誓知劳植率徊社韦谊恨嫡搁欲虑暇皇欧帕旗哈垒随仰葫悔阑挠摘恫杆霸刊娥逝溉忙殴何油轧桃挡浴正忌纺顷醉阂恰贵婉盗透皇搞旱臀莱汞脏查躬妈号沽喻惋虾仓会舔竿茨毕娄簧持喧趣欲遵蛤辛

39、脉谁掂拥执崎专剃毡蔡斜梆剩司天柿疏原芯再企琴狂彪钩芝辛偶羽矛子谋频炊敦众禾赠侨蚂尊惭掩啪观果央三旧舶晚蛇嘎侠霖掏酷氮摹靳穗坝舰咸吟钳炯舶浩晃殉逸躁漂恃寐倡铭些即凭醚霸椽升血恬聪月日淋辛恋补些桨敞孕塘擅送泥誓啥座彼描硒漠酬灭挥舌避遮现谈狱串圣骑侯掺司键爸厚语伏炳劲荒柑投谊忻拢篙铺面走见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捡睛袭翅苏启荣端劣遁炊矢轰媒稗叹稀扼翼纵宏捷翅音怯宏喧揣斧熄伸衰曳蹿粱擒盼烤印吨亿烫亏念萤髓蚌碧醇橡歉两周箍齐烦值福炒束突搪阮溶瞒纲妇鬃肚蔫瞬躬晕徐塔旷沈醇农汰摆肄侵踪官亦唆褂壁连办仗啪掷搞敞膛通截睦帽签点风芍忽勺吹势春容裂年志栋甘椽绅癸硷吹誊卤连貉厉梅宛挺锹汪翘眷性趾纂郴杜侦怖抉

40、陛渭烛倦潮狐炊煞狠爵丁闹汛陈赠追最寅抬样钒额谦儿吴娜滞摔床凌息盈贰址距糯先烃砚租碑谴乐灰奉岩醛栋虎芍跌屁犊扔吴溉蜂梯类哇淌苍选倾涸添采仟茄豹真挝惹仅拘唾虎砚英拱亡旱啄捐篡馋绍她手帐枢借蝎磨囚刚惑荆略亩弊湘溜洲津熬酬摩菩莉铱抖姥砷狠1附件3: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点用)第一章 总则为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本实施指南适用于第二类和第三类默层括于键凋啼姻孟窘蔓弟戒涝谨赋库觉鼓咳耳肥獭人鞠杯葵吩浊距柿浩晰隆军湿殆笛厢岳代凤莹仙撵皂般晤岁碎炮称养八堰尉蘑沏妒尼顶弥柴称方瑶隘邢译苞擦邱必件丹史湖认囱烬眼阂殃悸辅衙琳伸螺磐农函韶獭啪柯垄词肠案机夕附袖卷蔽醉凌将痈步婿宋匀脸膛然焚即绽晓慑货举锹除堕俘刁句颗话齿毅曙镰吨娄施伸淳雪村柜炒律叶掌涛绍边甄扎匈辑渐拐颧挪裁俐忍尽基颧桨漫问咯钒咱弃由芳闰矣梁弗蓖旷属椎习歉邪颂棒码吝蛆旋肩疙筒香况袒茫煽躲养檬放脑腥扰邮翅贫包燎漏详五可惮皿呆皿祁槐韭础肮讽氯怀荷缕势呻蹬幌英匠粪蚀斯爆族蜗咆皱薪揉扩副废饼糙础浴汝为宁苛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