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语文论文:让“讨论”有效激活导学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334404 上传时间:2025-07-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论文:让“讨论”有效激活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论文:让“讨论”有效激活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让“讨论”有效激活导学案   【内容摘要】导学案的真正意义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用“讨论”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这正是我们“以学定教”教学改革的追求目标。让“讨论”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导学案真正地“导”起来,“学”起来吧!通过“讨论”我们可以检测和拓展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讨论”我们可以改变学生原先的认知和态度;通过“讨论”我们可以发展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通过“讨论”我们可以培养学生人际交流技巧。让“讨论”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导学案真正地“导”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学”起来。 【关键词】讨论点 组织形式 规则和评价 沂水春风,孔夫子率众弟子宽衣长袍,抚琴长啸。子路、颜回、子贡……等弟子于微水兴澜间畅所欲言:有直抒豪情的、有质疑探询的、更有争锋相对唇枪舌剑的。孔圣人微微一笑,一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就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古希腊辉煌庄严的学院里,回响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争论。这里没有师徒尊卑,没有权威重压,只有学术思想的交流,思想的火花照亮了殿堂里希腊女神圣洁的容颜。远古时代的教学课堂竟是如此令人神往!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学课堂的现状是怎样的呢?长期以来,我们自己经历或者观摩过太多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当“以学定教”,变“教学案”为“导学案”的教学改革迎面而来时,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课堂的苏醒,我们似乎能触摸到学生思想的搏动。然而,在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一种倾向是以练代学。导学案大多呈现这样一副面孔:开篇预习题,再是展示题,最后达标题。如果把导学案的冠名去掉,俨然就是一张课堂测试卷。这样就把以往的考试战题海,变成了如今的天天战题海,堂堂战题海。特别是语文课堂,原本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可是题海式的导学案没有真正地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因此如何实现从“试题化”向“问题化”的转型,让僵硬的导学案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更有效地服务于课堂,这是导学案改革的当务之急。 讨论式教学由来已久,在国内外都相当盛行,在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用该法组织教学,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选自《讨论式教学法及其运用》桐庐中学 姜永良2004年年会论文) 这样的讨论式教学无疑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所谓“有效讨论”,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设计为例,我真正感受到“讨论”给导学案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一、有效讨论点的确定 实践表明,师生的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讨论的有效性,讨论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导学案的重点关键。根据“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讨论点的确立应该源自学生预习的第一手资料。首先,讨论点应该是学习中的疑惑点。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导学案的设计要精心准备问题,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方向。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没必要,太复杂又激发不起学生讨论激情。因而,首先应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设置讨论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围绕重难点设计论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预习《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作业反馈中,我梳理了学生的预习疑问题,很多学生的疑惑点在于作者为什么把贝多芬的外貌写得如此邋遢糟糕?根据这个疑问,我设计了导学案的一个主要讨论环节:作者笔下的贝多芬形象是什么样的?以此为学习文本的主线。其次,讨论点应该是课堂导学进程的助推器。比如第一个讨论点定在贝多芬外貌描写上,是谓“观其行”;第二个讨论点定在贝多芬的语言理解上,比如如何理解“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等语句,所谓言为心声,是谓“观其心”。通过这样的讨论点的设定,有效地推动课堂,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最后,讨论点的确定应该是导学案的学习重点。正所谓打靶要打中心,虽然导学案的基本特点是以学定教,但对于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学生未必能把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学”中加以“导”,如何“导”?通过讨论题的设计就能巧妙地导到主题上来。比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的最后一个讨论:尝试评价贝多芬,你理解他吗?这个讨论点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引导到对人物内在品质的关注。因此,讨论点的确定能让导学案更加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二、讨论的组织形式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围绕问题的设计,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教师问,学生答的常规教学行为。我们不能否认常规的问答式教学在有效性、针对性方面所起的作用,但是一问一答的方式由于参与者有限,往往让更多的人成为局外者,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主观意愿得不到关注。因此让“讨论”走进课堂是我们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出路。该如何组织讨论?我在《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导学案中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其一:集体讨论式。对于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集体讨论推动课堂的进程,这对课堂环节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在讨论贝多芬的外貌描写时,我就给全班同学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可以中找出外貌描写的语句,可以概括这里外貌描写的体现的人物的特征,也可以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这种集体讨论式适合指向明确,层面多样的问题。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集体讨论可以逐步让问题完善起来,最终得到解决。其二:对于课堂上一些难度较大的大问题,可以采用前后四到五人小组模式开展讨论。小组讨论的好处是有多种观点可以形成碰撞,可以产生争论分歧从而由于受座位的影响,我们教师应对学生分组、座位安排、负责人的确定等进行计划安排。比如在《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课堂设计中,我把贝多芬的语言理解作为小组讨论任务。以组长为核心,选定其中一句人物语言,小组成员尝试交流自己的理解,求同存异,达成相对一致的理解。然后小组成员共同总结难句理解的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可行的方法由代表向全班介绍。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之一,小组讨论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小组的近距离交流中,学生的思想能很好地呈现出来,从而有效激活课堂。 其三:同桌讨论式。对于一些临时性的随机小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同桌讨论形式展开。这种讨论形式的好处是短、频、快。展开方便,反馈迅速,灵活多变。比如《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课堂进程中,我可以设计这样的讨论:如果你是那位来访者,你现在拜访结束了,离开时的心情如何?你会对贝多芬说些什么?以此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一个延伸、深化的过程。 三、讨论的规则和评价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通常会带着自己的看法和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参加讨论。如果没有一种共同的讨论规则,讨论就会显得无序。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伙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积极主动、乐于表达、善于沟通的习惯和能力。所以,必须要展示交流。根据不同的任务目标,小组内和小组间学生的喜好、水平、特长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举行小组内部和小组间的展示交流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 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过程与结果作全面的点评总结。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必须的。由于合作成果最后以集体形式呈现,所以应以集体评价激励为主,这样可以充分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归属感,最大程度地提高其今后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总结讨论时,导学者应该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讨论结果。比如在《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时,有小组提出从比喻的修辞方法去理解,在小组讨论“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时,有小组提出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大家进行如何理解难句的学法总结。这种总结和评价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也使讨论有了质的飞越。 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发现“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比如一些语文课堂里,讨论点有了,分组也计划好了,规则也很详尽了,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意,我称之为“伪讨论”。究其原因,首先是导学者在问题的设定时就出现了偏差,有些问题的提出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学生又拿来的讨论激情?讨论绝不能流于形式,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没有充分真正的合作探究,缺少全员参与,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切花拳绣腿都为高效课堂所不屑。其二,有些小组讨论存在着随意性现象,教师没有事先的周密人员位置安排,在课堂上临时发挥,即兴组织,往往会在仓促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三,有些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过于注重规则的制定,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牵制到分数的高低,胜负的裁决上。讨论本身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时可能存在着诸多的看法答案,过于关注讨论的胜负势必会冲淡讨论本身的意义所在。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一“生”独秀不是春,百家争鸣方精彩。导学案的真正意义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用“讨论”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这正是我们“以学定教”教学改革的追求目标。让“讨论”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导学案真正地“导”起来,“学”起来吧!通过“讨论”我们可以检测和拓展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讨论”我们可以改变学生原先的认知和态度;通过“讨论”我们可以发展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通过“讨论”我们可以培养学生人际交流技巧。总之,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需要尝试。只有敢于尝试才会有思考,才会有进步。也许在尝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讨论的时间如何控制?讨论的方向出现偏离怎么办?讨论的问题最终得不到有效解决怎么办等等,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幸好我们正走在教学改革的路上,有很多同行者可以一起风雨兼程…… 【参考文献】 1、《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有效教学》崔允郭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教学设计论》周庆元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