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3诗词曲五首(课堂PPT).ppt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1318592 上传时间:2025-07-17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68MB 下载积分:14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3诗词曲五首(课堂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3诗词曲五首(课堂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汉乐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诗,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词,过零丁洋 宋诗,山坡羊 潼关怀古,元曲,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座绮丽的高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译 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诗歌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形象,倍伤人心神。,课堂小结,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请说出一句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zh,sn,qn,zhu,p,pa,qing,qi,ch,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hn,ln,诗歌朗读,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他与高适齐名,是,唐代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作者介绍,题解,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本诗的体裁:,歌行体诗、送别诗、边塞诗,诗歌的朗读,规范,清晰,停顿,语速,节奏,1、将诗歌分为两层,并各用两个字归纳层意。,2、两层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3、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哪句?,整体感知,一、咏雪(前10句)二、送别(后8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第一层以写景为主,第二层以叙事为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象。,(前十句),前四句:,写大雪分飞,遍地银壮的图景。,中间四句:,写雪天的奇寒。,后两句:,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二、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后八句),写送别宴会。,前四句:,写轮台东门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后四句:,咏雪,送别,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与朋友离别的无限惆怅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景,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课文小结,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与朋友离别的无限惆怅之情。,练习巩固,1、描写雪景最为生动的名句是:,2、表现作者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心情的诗句是:,3、写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衬托离别时无限哀愁的两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译 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诗歌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课堂小结,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过零丁洋,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听录音,g,lio,(三)学习过零丁洋,读准节奏,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舟心/照汗青。,理解诗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读通诗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文本探究,(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过零丁洋,3、说一说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方法提示:联系该诗的写作背景,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机,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抗敌,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与被俘次年过伶仃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写此诗以明志节。,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4、说一说你对名句的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这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语文积累爱国诗词积累,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作者小传】,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峰峦如聚,(,听录音),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 潼关怀古,lun,chu,ch,(二)学习潼关怀古,读准节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写作背景,山坡羊,潼关怀古,【参考译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2、文本探究,(1)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了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怎样的感情?,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在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语文积累富含人生哲理的诗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潼关怀古(咏史诗),凭吊潼关古迹峰峦、波涛、宫阙成土,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杜荀鹤为晚辈在战乱之中,还能静心学习而高兴,热情鼓励他们“莫向光阴惰寸功”。,王安石希望外孙自幼培养爱书、学习的兴趣,长大成为一位饱学之士。,但是古人并不主张死读书,成为一个书呆子,而是要求不仅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还要付诸实践,,所以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联系你和他人读书的情况,谈谈你读这组古诗后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