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盾构穿越已建隧道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摘 要: 通过研究盾构法施工对地层的扰动以及隧道的受力变形特征,结合上海地铁盾构穿越隧道的工程实践,探讨了盾构施工对已建隧道变形的控制措施,获得了一定经验。同时指出,注浆工艺和上覆土厚度对隧道变形的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 盾构隧道,穿越,变形,措施
近年来,在地铁网络化建设工程中,盾构穿越已建隧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研究发现,盾构在穿越已建隧道过程中,后挖隧道施工对先建隧道是一种“卸载”作用。受此影响,先建隧道的衬砌管片将朝后挖隧道方向变形,隧道变形将表现为整环管片错动并产生纵向弯曲。随着附加应力的增加,管片局部将出现碎裂,环纵缝张开、渗漏水增加等现象,对隧道质量甚至结构使用安全都将造成影响。郭晨在采用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计算后,认为采用先下后上的施工顺序,后建隧道的施工对地表沉降和已建隧道的二次扰动更小。本文分析了盾构施工对地层扰动以及先建隧道的影响,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在隧道交叉施工中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1 盾构施工扰动对地层的影响分析
盾构掘进将导致围岩介质原始应力的改变,随着应力重新分布土层产生弹性及弹塑性变形,使相应的地层移动。根据盾构施工特点,可以把引起的土体变形主要概况为: 盾构正面土体失稳、扰动土体的固结、充填注浆效果不理想与盾构超挖等因素。
1) 盾构正面土体失稳。土压平衡盾构利用土仓压力与正面水土压力相平衡,土仓压力设置不合理,将引起开挖面土体失稳,造成地表隆沉。土仓压力设置应以作用于正面的静止水土压力为基础,开挖面稳定还应结合控制出土量和推进速度的措施来维持。
2) 土体的固结。盾构推进时的挤压以及压浆作用,使周围地层形成超孔隙水压力区。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地层发生排水固结变形,引起地层位移。经验表明,合适、稳定的推进速度可以减小超孔隙水压力对地层的扰动影响。
3) 充填注浆。盾构向前推进后,充填注浆不密实,原被盾构壳体支撑的土体产生变形,注浆材料收缩、离析等现象也是地表沉降的一个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泥浆压入量为“建筑空隙”的130% ~ 180% ,注浆压力控制在 1. 1 倍 ~ 1. 2 倍静止水土压力值,压浆速度和掘进速度应保持同步。
4) 盾构超挖。盾构推进时,由于偏离轴线需要修正,或小半径曲线段推进都会引起超挖,而使土层扰动范围扩大。超挖的同时,同步充填注浆量没有及时调整,也会助长地表下沉。因此,盾构机姿态的偏差应做到勤纠缓纠,杜绝大量值纠偏。
2 隧道变形影响因素及特征
修建后的隧道,随着地层中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周围土体强度增加,隧道会逐渐保持稳定。但在受到周边施工扰动、内部荷载、上覆土荷载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衬砌形状会随着地层应力重新分布而发生改变。柔性衬砌变形呈椭圆状,衬砌对于周围地层的相对刚度会影响衬砌上荷载的分布,相对刚度越大,作用于衬砌上的荷载越大,衬砌变形越小。衬砌的刚度大小主要取决于衬砌的厚度、管片的拼装方式、接头刚度。盾构上方穿越对隧道的影响主要由地层扰动和上覆土卸载引起。
1) 盾构施工扰动。盾构穿越隧道施工,使已建隧道周围土体应力状态改变,作用于衬砌上的荷载重新分布。盾构推进时的挤土效应,加大拱顶荷载,隧道呈横向变形,顶部纵缝张开外弧面受压。
2) 上覆土荷载变化。盾构穿越隧道后,隧道上部卸载,地基回弹作用使隧道纵向整体向上弯曲变形。隧道变形大小和范围受土层特性、衬砌刚度、上覆土厚度等因素的影响。
3 工程实例
3. 1 工程简介
上海某地铁隧道,采用土压平衡式盾构机掘进。正线隧道与辅线隧道相互交叉,交叉角度为45°,两条隧道的间距2. 7 m,上方正线隧道埋深 7. 35 m,涉及②-3-1和④土层; 下方辅线隧道埋深16.34 m,主要涉及 ⑤1-1土层。隧道外径为 6 200 mm,内径为5 500 mm,为每环六块预制管片通缝拼装,纵环向共用 29 根5. 8 级 M30 双头直螺栓连接,管片厚 350 mm,衬砌管片混凝土设计强度为 C55。正线隧道平面半径 350 m,衬砌块宽度采用1 200 mm,辅线隧道平面半径 250 m,衬砌块宽度采用 1 000 mm。
3. 2 影响分析
盾构穿越区域土体未作任何加固,土层土质软,具有回弹量大、灵敏度高、明显触变及流变等特性,动力作用下土体结构易破坏。隧道叠交区域土体受二次扰动,结合辅线隧道平面曲线半径小、埋深相对较深等工况条件,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3. 3 措施
1) 先施工辅线隧道,后施工上方隧道,并对已建隧道环纵向螺栓复紧,利用管片的预留注浆孔,采用槽钢将隧道纵向连接,加强隧道纵向刚度。2) 在盾构穿越隧道过程中,对隧道内前后各20 环分阶段加载,控制因上方盾构开挖引起的隧道隆起变形。根据监测数据,逐步卸载。3) 盾构施工前对盾构设备性能、参数标定全面评价。加强施工监测,分析土压力、推进速度、出土量、注浆量和注浆压力等参数和土体扰动的相对关系,及时作出相应调整。盾构穿越过程中连续施工,推进速度控制在 2 cm/min 以内。4) 减少盾构纠编,杜绝大量值纠编。盾构推进轴线偏差控制在± 30 mm 内,纵坡变化小于 0. 2% ,以减小对地层的扰动,并及时调整同步注浆数量。5) 为了稳定隧道上浮趋势以及新建隧道的沉降变形,对盾构穿越区前后各 20 环隧道间的土体,进行分层注浆加固,注浆遵循少量、多次、多点、均衡原则。注浆压力小于0. 3 MPa,单孔注浆量在 20 L / min 以内。
3. 4 实效分析
1) 盾构穿越后,隧道向上纵向弯曲变形。最大变形量发生在盾构穿越后三天,为 2. 5 mm。之后受纵向约束,变形范围向纵向延伸。维持后期监测至 6 个月,变形恢复至 1. 9 mm 左右,并逐步趋于稳定。2) 盾构在穿越过程中,隧道的收敛变形不明显,垂直向收敛仅 0. 5 mm。最大变形量发生在对隧道间的土体注浆过程中,变形值为 2. 3 mm。在及时调整注浆方案后,变形得到控制。3) 通过对隧道的外观检测,盾构穿越区隧道环纵缝无明显张开及渗漏增加现象。
4 结语
盾构在穿越新建隧道施工中,通过采取合理的工序安排,局部提高隧道整体刚度,加强动态信息化管理等措施,根据监测数据及时优化施工参数,隧道交叉施工的相互影响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已建隧道的监测数据分析发现,随着地层应力的重新分布,后期隧道纵向变形基本恢复,而收敛变形则无明显变化。由于交叉隧道间距较近,管片壁后注浆对相邻隧道的变形影响已经超过了盾构穿越过程,因此,注浆压力、深度、时间选择等因素应引起足够重视。隧道的纵向上浮变形在受结构约束的同时,与上覆土的厚度、卸载量密切相关,今后在研究此类问题时,应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 章慧健,仇文革,冯冀蒙,等. 近距离重叠隧道盾构施工的纵向效应及对策研究[J]. 岩土力学,2010,31 ( 11) : 3569-3573.
[2] 郭 晨. 近距离重叠盾构隧道施工影响的数值模拟[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9.
[3] 孙 钧,易宏伟. 地铁隧道盾构掘进施工市区环境土工安全的地基变形与沉降控制[J]. 地下工程与隧道,2001( 2) : 10-13.
[4] 李文广,刘国彬,刘 涛. 盾构法隧道衬砌荷载影响因素分析[J]. 建筑技术,2007( 2) :99-101.
[5] 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 地铁二号线工程[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