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
课题题目
生活中的垃圾
组别
六年级
指导教师
岳瑞轩
组长
张家萍
课题组成员
六、一 班全体学生
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垃圾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4、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出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5、通过写观察日记、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整理提练的能力
6、感受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护美丽的地球。
内容: 1、目前我国垃圾污染的现状。
2、垃圾污染的主要原因。
3、垃圾污染的危害。
4、对于垃圾的治理。
5、更好处理垃圾的设想。
目的与意义: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学生知道了目前我国垃圾年产量约1.3亿吨,约占贡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大批的垃圾不但是资源的浪费,而且是制造脏乱的罪魁,更是多项污染的祸首。垃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在垃圾堆积场里,各种垃圾因腐烂而臭不可闻,招引和孳生成群的老鼠、苍蝇、蟑螂。从而传播疾病。垃圾中有许多的病菌和寄生虫卵。它们随着飘尘到外飞扬,污染大气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质和农作物。垃圾中还含有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若处理不当,也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全班经过讨论、共同确定以“乡镇垃圾”为主题,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计划:
2月14日—2月31日:讨论研究内容,确定主题
3月1 日—3月16日:拟订实施方案及人员分工
3月16日—6月13日:开展研究课题
方 法:
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
2制订合作学习规则(或者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学生。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4设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5设计“调查记录表”
6给学生一些明确的考察路段;
7给学生一些考察重点提示;
8给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
9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可行性:分工明确,组员可就自己能力完成相关事务,将报告完成。
预期的成果:形成调查表及调查报告
(结合实际,附操作点,将调查结果反思等加入其中,运用一些名言,提倡同学们保护环境)
总结:同学们实践能力增强,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体会:在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锻炼了实践组织能力,不仅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也对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次调查让自己保护环境的意识行动,从保护身边的环境做起,更增强了工作能力,责任感。
教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锻炼了实践能力,强化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