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俗世奇人 教学设计
黄中华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揣摩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
3.培养质疑精神,提高思辩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
2.培养质疑精神,提高思辩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1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大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下面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揣摩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
3.培养质疑精神,提高思辩能力。
过渡语:有了目标就好像航船有了航向,接下来我们就依据我们的航向,开始我们学习之旅吧!
二、先学环节(14分钟)
(一)自学指导
1.解决生字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读完后查字典解决生字并标记在书上。
2.整体感知
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巴”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跳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进行概括。
过渡语:刚才我们同学自学地快速而认真,到底效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闯关吧!
(二)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积累成语
阔绰( ) 撂( ) 秫米面( ) 硌( )牙 晌午( ) 吓懵( )
怵( ) 抠( ) 看风使舵( ) 左右逢( ) 孤陋( )闻
大名鼎鼎( ) 人情练达 逢场作戏 八面玲珑
要求:先自己完成,同桌互换批阅,用红笔改正错误,齐读两遍,巩固1分钟。
2.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泥人张的“奇”在于他沉稳、干练,面对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善于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这是一个个性内敛、技艺精湛的奇人。杨七的“奇”主要在于小吃制作中构思的奇妙和手艺的精巧;杨巴的“奇”在于随机应变,处乱不惊。
(三)我的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探究问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1.自主思考:先自己品读批注,小组135号重点赏析1、2题,246号重点赏析3、4题;
2.组内交流:按照组长指定的顺序组内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里展示。
(二)教师点拨
1.作者确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民间文学中十分常用的手法。这种夸张其实是在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但是如果只写“技艺高超,众人莫能望其项背”,文字就过于平板。而作者运用这样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2.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找”者,寻觅是也。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字眼,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3.句式整齐,每句押韵,且短句的字数逐步增多,在意思表达上有推进的效果。
4.府县道台们着意揣摩李鸿章的心理,希望能投其所好,博得欢心;但天津小吃的地方特色在于其平民性和大众性,未必合乎上司的胃口,因此陷入了两难。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一)探究问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二)教师点拨:
旧时代的手艺除了面对同行之间的技术竞争和商业竞争之外,时常还要面对来自旧时代官方的压力.他们(1)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发展出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好嘴杨巴》一篇在表达上(2)忽略了真正有绝活的杨七,但并没有否定杨七的价值.或许在作者看来,(3)杨七和杨巴各自的特长都是茶汤生意能够维持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杨七的“奇”主要是构思的巧妙和技术的纯熟.杨巴的“奇”则超越了单纯的手艺人的技巧,这种嘴上的功夫和应对的机敏,也是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时局中能够存身立足的必需。
五、自我反思(2分钟)
(一)学了本文之后,你学习了些什么(可以是知识收获,可以是情感收获)
(二)还有哪些易错的地方,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
课后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行事奇的泥人张、口才奇的杨巴,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虚实的高潮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板书:
俗世奇人
冯骥才
人物奇(泥人张:行事奇;杨七:手艺奇;杨巴:语言奇)
奇
语言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