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商务部对外援助司王世春司长谈中国对外援助
2007-01-14 14:37 文章来源:商务部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政策
商务部对外援助司王世春司长谈中国对外援助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商务部对外援助司王世春司长来到商务部网站司局长访谈栏目做客,请他介绍我国对外援助的有关情况。王司长,您好。欢迎您来商务部网站司局长访谈栏目做客。
王世春司长: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情况?
王世春司长:我国对外援助始于20世纪50年代。截至目前,我国共向10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帮助受援国建成各类项目约2000个。这些项目涉及受援国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包括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通讯、电力、能源、交通以及社会公共设施等。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国有实力、信誉好的优秀企业到发展中国家开展投资合作,中国企业已在60多个国家实施了100多个优惠贷款项目。这类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促进中外双方共同发展。除成套项目外,我国还向110多个国家无偿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为100多个国家培训培养了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2.3万人。
中国政府在提供援助的同时,为减轻受援国经济发展负担,还无条件减免了部分友好重债贫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对华部分债务。中国政府已与亚、非、拉美和南太地区的46个国家签署了免债议定书,免除这些国家对华部分到期债务。
此外,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呼吁,在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基斯坦大地震,印度洋海啸,美国飓风灾害等重大灾难后,在最短的时间里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有效支援了有关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救灾工作,赢得了受灾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根据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9月份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以及2006年11月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对非八项政策举措,今后,我国还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向其他友好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帮助。
主持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建设也还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还要对外提供那么多援助呢?
王世春司长: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60年代初,毛主席接见非洲朋友时又谈到:“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当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因此,我们在建国伊始就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援助,这不是因为我们富了才援外,而是因为我们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面临相同的发展困境。同为第三世界国家,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此外,新中国在走过的发展历程中,也常常受益于国际援助和支持。我们中国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一个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的负责任大国,中国也有义务回报国际社会,履行国际大家庭成员的道义准则,并在构建和谐世界、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
我国的对外援助在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争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对我支持、促进中外双边经贸合作、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外援助,有效增进了我国与受援国的信任和友谊,树立了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搭建了互利合作的广阔平台。
所以说,我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这不是单方面的赠与,而是朋友之间加深友谊、促进合作、共同发展的有益方式。
主持人:今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中非论坛暨首脑峰会,胡锦涛主席宣布了对非八项经贸措施,其中多项涉及援外。能否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王世春司长:此次中非峰会的举办正逢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这是我国迄今举办的最大的一次外事活动,也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大盛事,标志着中非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次盛会,非洲共有35位国家元首、6位政府首脑、1位副总统、6位高级别代表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参加,24个国际和地区组织派观察员列席峰会有关活动。
为增强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推动中非关系取得新发展,中方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了很大的努力,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的八项举措。具体包括增加对非援助、提供优惠贷款、设立中非发展基金、援建非盟中心、免债、扩大零关税商品范围、建立经贸合作区和援助一批社会文化公益项目等。这些经贸举措是中国根据广大非洲国家的迫切需要,并依照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符合当前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形势和特点,有助于中非双方进一步夯实中非友好关系,达到互利共赢的共同目标。中国政府的这些安排和考虑,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关心当地民生,满足大众需要,真心实意地为非洲人民办点实事。这些措施涉及领域广,力度大,在非洲国家政府及百姓中间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广受国际社会关注。它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在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支持非洲大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意愿和真诚努力,必将为推动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主持人:中非峰会后,我国对外援助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企业参与援外工作的热情也非常高。那么,国内企业参与承担援外项目,是否需要一定的资格条件?
王世春司长:自1993年以来,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部采取招标方式,按照“公平、公正、诚信、竞争”的原则,择优选择援外成套项目和物资项目的实施企业。根据援外项目实施管理的有关规定,凡是申请参加援外项目投标的企业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为规范援外项目实施企业的资格管理,进一步优化实施企业主体,商务部于2004年5月颁布了《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认定办法(试行)》(2004年第9号令)和《对外援助物资项目实施企业资格认定办法(试行)》(2004年第10号令),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援外项目实施主体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取得资格的企业可以通过网上自主报名方式参加援外项目资格预审。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330家企业取得了援外项目实施企业资格,其中成套项目195家,物资项目135家。我们希望已取得援外项目实施资格的企业能够踊跃参加援外项目竞标,同时,欢迎其他企业积极申请援外项目实施资格。
主持人:今年是我国与非洲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50年来,我国向非洲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即便是在上世纪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我对非援助也从未中止过。您怎么评价中国对非洲提供的援助?
王世春司长:50年来,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过去是有难同当,今天是有福同享”。举世瞩目的坦赞铁路,是在我们国家60年代初期刚刚经历3年自然灾害后,应坦赞两国领导人的要求,由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决策,动员全国力量,历经7年时间建成的项目。今天,当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时候,我们更没有忘记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朋友们。2005年9月,胡主席在联大宣布了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五项重大举措,这次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又提出支持非洲发展的八项政策主张,都体现了这一点。
几十年来,中国对非提供了大量经济技术援助。截至2005年底,向5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援助。建成了769个成套项目,大多数项目集中在与老百姓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农场、糖厂、学校、医院和卫生中心、会议大厦、办公楼、体育场馆、、铁路、公路、电站、水利项目等等。与此同时,还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为非洲培训培养了1.2万名各类人才。自1963年开始,我们向非洲派遣援外医疗队,迄今已派出近1.5万名医务人员,目前有35支医疗队工作在34个非洲国家。此外,中方还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紧急救灾援助和技术支持。减免非洲31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9亿元人民币债务。
应该看到,中国对非洲援助绝不是单方面赠与。长期以来,非洲朋友也给了我们宝贵的支持。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时23个提案国中,10个是非洲国家;76张赞成票中,26张来自非洲国家。毛主席曾形象地比喻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在11次挫败西方反华人权提案,13次挫败台湾参与联合国图谋和9次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图谋,以及申奥、申博、加入世贸组织、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等重大对外工作,非洲国家都是支持中国的坚定力量。
中国企业在执行对非援助任务中迅速成长。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能够走出去的企业,基本都是执行国家援外任务的企业。从1976年开始,我国企业以援外为先导,首先在非洲国家开展了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其他经济技术合作。目前,在中国外经50强企业中,有2/3是由援外企业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在非洲,凡有援外项目的地方,我国企业开展承包工程等互利合作业务相对来说都比较顺利,也容易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
所以说,中非人民世代友好,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在上世纪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民族解放斗争的时候,中非人民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候,中非更应当携起手来,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共创繁荣美好的未来。
主持人:感谢何司长在百忙之中来到商务部网站司局长访谈栏目做客,并给大家介绍了我国对外援助的有关情况,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网友们还会有许多问题与您进行交流。
王世春司长:欢迎网友们踊跃提出问题,我期待着与他们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