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现代与经典 传承与发展
参加17届“现代与经典”有感
10月18至20,非常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半的第十七届“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研讨会,“现代与经典”是每年小语会的盛事,孙双金、王菘舟、薛法根、張祖庆、管建刚·····一位位大师犹如一座座高山,令人心向往之。现将以下几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 设计独具匠心
从这几天的课来看,大师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但是课堂的设计、课堂的呈现却更接地气,不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更易于被一线教师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让与会的老师感觉,大师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不远。
如王菘舟老师的《孔子游春》中,学习泗水河畔春景的片段,设计精妙且扎实生动,我们也可以做到:师指名读描写春景的句子,问:孔子的课堂上有什么是我们课堂没有的?生:有阳光。师:对啊,温暖的阳光,还有呢?生:有柳树、小草。师:真美啊,桃红柳绿、草色青青。(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逐渐用上书上的词语说出春天的美景)师:这样的课堂太美了,有——出示学生读(桃红柳绿、习习春风、阳光普照);这样的课堂太美了,有——(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和煦的春风)师: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师生合作读:广袤的大地是他宽广的胸怀,温暖的太阳是他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师:在这样的课堂感受到什么?生:轻松、愉快、自由。师:让我们再次走进孔子的课堂,师配乐读,生再配乐读。师:这样的课堂令人陶醉,真是如诗如画啊!引导学生背诵。师:其实孔子的课堂一半是看到的,还有一半是想到的,打开作业纸,完成第一题。学生自主完成,并交流。师进行总结:这样的课堂真令人神往啊!再次配乐齐背。
短短几分钟,王老师带领孩子们从词语到短语到句子反复读了很多遍,还有配乐背诵,默写,比喻的理解,让这个片段生动扎实。
二、 人文性依旧,工具性凸显
课堂上呈现出魅力无穷的人文性。王菘舟的《孔子游春》对泗水河畔春景描写的教学片段让我们感受满眼春色,对水的理解教学片段更是显现除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的特色,“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等诗句的顺手拈来,看似随意,却凸显了王老师独具匠心,将水的特性用这样诗意的方式让学生有了不同而深刻的理解,更让王老师的课散发出浓浓的诗意。
但这次的课堂更凸显语文的工具性,王菘舟老师两个片段都有配套的练习,孙双金老师写话当堂反馈,張祖庆老师的作文教学课堂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林辛老师在课上时刻指导颐和园的美景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边读边画出书上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并让学生记下这就是“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薛法根根据书上的“今天不,明天不,就会”的句式设计练习,尤其是管建刚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首先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和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通过哪几个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的,并教会了孩子该如何分段,要学会“瞻前顾后”,最后以获得启示为结尾,教给孩子一定的写作方法。
三、 语言文化多途径渗透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她还承担着传承我们中国文化的使命。在这次的语文课堂中也体现的非常充分。赵志祥老师将《水浒传》中的原文片段拎出来指导学生有趣味的读,并教学生用平仄的方法唱一唱书中最容易并忽略的诗词,让我恍如回到大学时《古代汉语》的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薛法根在《寓言两则》的生字教学中,指导将字拆开学习理解,“勃”的左边部分读“贝”,表示草木旺盛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写写这个字,学生在会写这个字的同时也领会到汉字文化的渊源、魅力。
大师的课各有各的特色,如同是“百花盛开”,几日的听课让我有些迷糊,这“百家争鸣”的情景,到底应该向哪位老师学习呢?经过再三思索,我想课堂是形式,更重要的是研究探讨的精神。除了认真备每一篇课文之外,提升个人素养是必不可少,不管是王老师诗句的随手拈来,还是薛老师对生字的独到讲解,还是張祖庆对生存危机的强烈呼吁,都深深体现了老师身上极高的语文素养,我想我们只有先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学习者,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传承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