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王阳明的圣人观及其现代意义
王刚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摘 要]王阳明在自己求学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圣人观,其中冲破才力限制,将德性作为圣人的唯一标准,以良知为圣,进而对人人皆可为圣作出了承诺,这些都大异于程朱理学而具有革新意义。王阳明的圣人观以确立自我主体性,自信自尊,破除传统的教条和偶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为宗旨,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圣人观;良知;现代意义(请用分号分隔)
[中图分类号]B248.2 (请自己查询出终于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王刚(1970-),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
(需写明籍贯、职称、学历、研究方面,在读人员需注明学校、专业、年级)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9),谥文成。祖籍浙江余姚,青年时随父亲迁至山阴(越城),因曾筑室于距越城不远的阳明洞,故有阳明之号,世称阳明先生。
一
“成圣成贤”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中国历史上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等是公认的圣人,这些人各自不同而同谓之圣,其内在的根据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直到王阳明那里才得到了明确的回答。王阳明的圣人观的形成发展也事有一个曲折的过程的,他心目中的圣人标准不是从书本上学到的,而是在自己求学和生活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王阳明少年时即以成圣为第一等事(事见《年谱》成化十八年条)。弘治二年(1489),携夫人诸氏归余姚,船过江西广信时,他特地去拜访名儒娄谅(1422~1491),相互谈及宋儒格物之学,后者告之以“圣人必可学而至”,[1](P1223)王阳明“遂深契之”。[1](P1223)其后几年,他广读诸经子史,服膺于朱子格物之学,走上穷研细读、身体力行理学道德实践的道路。弘治五年(1492),随父在京师,遍求朱子遗书读之,为了实践朱熹“格物致知”的修养论,曾面对官署庭院的竹子做过七日的“格竹”之功,一无所获,人也病倒了,不得不感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1](P120)弘治十一年(1498),他再次按朱子的读书之法循序而进,结果“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1](P1224)再次失败使王阳明意识到,朱子的修养方法不仅在实践上行不通,而且在理论亦存在缺陷,由此对朱学产生了怀疑,决定另辟蹊径,寻找一条切实整顿身心以造就圣贤的道路。
二
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者都以“仁且智”、“内圣外王”为圣人的理想人格,而且“内圣”仅仅是圣人的一部分,“内圣”的道德修养只是为了完成更高的“外王”的目的做准备,真正的圣人必须在社会功业中获得永恒的存在。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就继承发展了这种观点。朱子认为圣人应集仁德、才智和事功于一身,他说:“古之圣贤,别无用心,只这两者是吃紧处:明明德便为无一毫私欲;新民,便欲人于事事物物上皆是当”, [2](P379)而且“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那个事理会不得”, [2](P2830)因此“天只生得许多人物,与你许多道理,然天却自做不得,所以必得圣人为之修道立教,以教化百姓,所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是也。”[2](P259) 由此可知,在朱子看来,圣人既是尽善尽美的仁者、无所不能的智者,又是德治教化的王者。
那么王阳明又是怎样进行良知与天理之间的转换呢?王阳明以良知为是非准则,而“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1](P111)因此可以说“良知之外,别无知矣”,[1](P71)这样,“天理”亦不能在良知之外,又因为“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1](P190)可见天理在良知的那里呈现,良知是对天理的明察,在某种意义上说“故良知即是天理”。[1](P72)一切事物在良知那里都会显现原形,说明良知是德性与智慧主体的判断能力。这样,王阳明所追求的心中的圣人标准就可以简洁明了地表达为人人心中自有的良知,而良知也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内在根据,所以王阳明不断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1](P280)“故区区进有‘心之良知是谓圣’之说。”[1](P214)这样一种良知,既能发见天理,又为人人所自然具备,相对于使“其心纯乎天理”而言,显得极为简易直接,也易于为一般人所接受。王阳明还说:“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1](P280)每个人的良知本来都是至善无恶的,因此,每个人心中就都有“圣性”,他由此进一步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1](P93)这样,王阳明对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作出了承诺。
《传习录下》有载:(文中引文请用楷体)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指王阳明)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1](P93)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是说人的本原就是圣人,那么人也就必然会成为圣人,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这一说法“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主体的内在完满性”, [3](P172)在先验主义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人的主体意识和自尊心,更加坚定了人皆可以为圣贤的信心。这段话里还说到一个问题:既然说人人皆可为圣,那么为何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却不是圣人呢?王阳明解释是因为一般人等“自信不及”,致使胸中之圣“都自埋倒了”。虽然埋倒圣人,但胸中圣人仍在。拿盗贼来说,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可见,“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 既然良知不会泯灭,但何以它不能时时刻刻显现呢?在一般情形下,人的良知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之下呢?王阳明将物欲比作云,良知比作日,云虽能蔽日,但日仍然存在,那么,物欲虽可以遮蔽良知,而良知在内亦不会失。并且良知呈现有三种情形:“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之知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1](P111)这样,一般民众只要能摒除物欲,使良知显现,都可以成为圣人。因此在可以成圣这一点上,任何人不分高低贵贱,大家都是平等的,可见这是一种人性平等的思想。程朱虽然没有正面否定一般民众成为圣人的资格,却以其重读书穷理的方法,打破了一般民众成圣的希望,由此可见王阳明此观点的进步意义。
上面提到一般人要成为圣人,就在于除去内心的私欲,王阳明在引入了良知观点后将此过程概括为“致良知”。他说:“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1](P280)“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至处,圣人也只是如此。”[1](P130)良知是人人都具有的本质,而“致良知”才能使这一本质得以毫无障碍的显现。良知是每个人独立人格与自我意识的表现,而“致良知”才能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的作用,这是在道德修养中实现道德自律的前提。王阳明的“良知”论本是以先验的道德本质为出发点来看待人的价值的,而且把自信与道德自律抬到了绝对的位置,因而圣人的玄妙在他的眼中就只剩下“致良知”了。当然“致良知”作为成圣途径是大的用功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则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王阳明认为,“学为圣人”首先要立志,即确立致良知之志,这是圣人之学的根本,是为学的主意大头脑,有如“植根”之于“种树”。他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1](P259)确立了致良知的方向即明确了目标,从而给整个求学活动以方向性。而且王阳明还强调,志向一旦确立就不应轻易为外部阻力所动摇,因为志向的实现有赖于主体坚忍不拔的努力,即“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不能动。”[4](P101)
王阳明的“事上磨炼”,体现的都是“饥来吃饭倦来眠” [1](P791)的“不离日用常行” [1](P791)的方法,大异于程朱析讲学与日常生活为二的修养方法[5](P791),如此简易直接的成圣实践途径,为不以读书为业者“学为圣人”大开了方便之门。
参考文献
[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黎清德.朱子语类[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陈来.有无之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李虎.王阳明心学[R].大众日报,2005-11-20,(6).
[5]张龙.王阳明的圣人之道[J].枣庄学院学报,2005,(6).
WANG Yang-ming’s Sage Ideology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WANG Gang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WANG Yang-ming found his special sage ideology from his own study and life practice.His sage ideology got rid of the limit of ability,made moralityas the unique standard of sage,thought the innuitive knowledge was the original of sage,and even admitted that everybody could become a sage.These ideas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Cheng-Zhu LiXue and the meaning of revolution.The aim purpose of his sage ideology was forming self-initiative,making the self-confident and self-esteem of person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rules and idol,arising the original subjectivity of man.So it has great siginificanceto our society of today.
Key words:WANG Yang-ming ;Sage Ideology;Innuitive knowledge;Modern siginificance
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
①文本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著作[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标准[S]、专利[P]。
②电子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③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标识: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参考文献格式:注意不要使用中文标点。
①著作、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类:主要编著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示例:
[1]田贵才.光学试题库[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军,刘伟.光通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1983.
[4]李强.核反应LBB分析[R].上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2006.
②期刊类: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示例:
[5]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
[6]James P,John W. Calculation of the life time of a Davydov soliton at finite temperature[J].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89,62(15).
③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示例: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④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示例: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⑤国际、国家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示例:
[9]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基本规则[s].
⑥专利类: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示例:
[10]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⑦电子文献类: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形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出处或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任选).示例:
[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12]万锦堃.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⑧其余未定义类型的文献: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在读人员需写明学校、专业、年级。示例:
王刚(1975-),男(蒙古族),山东烟台人,枣庄学院化学化工系讲师、理学硕士,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研究。
图表要求:
图、表(三线表)图注和表注请用中英对照形式给出。
基金资助:
有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请注明课题名称和编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