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反三归一-质从量出.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254543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三归一-质从量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反三归一-质从量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三归一 质从量出 ——“语文主题学习”专题培训 永吉十中 刘桂菊 一、实验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 何为“语文主题学习”?语文主题单元的特点是根据儿童认知及成长规律,以某个主题为中心来建构课文单元。大体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直接标示出单元主题,另一类单元主题则隐含在单元课文背后,单元开头有一段编者导语,这段话相当于该单元主题的阐释与提示。 主题式学习的特点是围绕某个相对集中、独立的主题开展学习。学习内容既是经过结构化处理的,同时又是开放、多元的。在主题式学习中。教师是主题内容的组织者,学生是主题的主动学习者。因此,主题单元能强化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整体、全面的知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文作为例子与出发点,推广开来,通过对相关文章的阅读、参读,进而在比较、揣摩中领悟其得失优劣及所以然。 二、“语文主题学习”的实践特点 一是加大阅读量。中年级每学年课内阅读量100万字以上。 二是课内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向课堂要时间,要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语文课本,剩下三分之二的课时全部用来阅读《丛书》。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尽量少讲,“简简单单学语文”,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在教学策略上也实施了相应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1+X”模式,即以一篇课文为基点,向“面”上辐射,把从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尝试迁移运用到多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形成“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 第二种是“X+1”模式:先选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必修教材中的某篇文章,即“反三归一”。 第三种是“X+Y”模式:学生学完必修教材一单元的文章,再整体补充一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多篇文章。 三、提炼课堂教学结构。深入主题学习本质。 语文课堂教学构建起了“三步四环节五课型”的课堂教学流程。 “三步”是指“自主阅读——深入探究——拓展延伸”三个步骤。“自主阅读”主要解决什么时间阅读、阅读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怎样设计阅读学案、如何使学生达到阅读目标等问题。“深入探究”的“主题”主要根据“主题学习”中单元或文章的重点来确定。此时的“主题”应该是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中选择出来的,可以是语言的品味揣摩、情感意蕴的探究、表现手法的鉴赏、主题写作的指导、专题活动的展示等。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氛围,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以达到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延伸”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理性地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四环节”是指课堂上“阅读感知——主题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提升”四个环节。“阅读感知”是包括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主积累、个性体验等在内的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领、目标引领和预习提纲引领。“主题探究”是在文本品读和主题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大量语言材料的诵读品味中,逐渐发现某一学习主题的规律,进而触类旁通,丰富个性体验的过程。主题探究过程中不排除合作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结对学习、小组合作或组间合作进行反馈矫正和巩固。“展示交流”是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方式,其有效性对课堂教学效益的影响较其他方式更加重要。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品读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精读感悟的收获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以加深体会,解决困惑。“总结提升”是以主题为起点,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基础,以提升为目的,激发灵感、激发质疑、激励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学习主题,并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总结出某种主题的共性规律。实验越深入我们就越发现,语文不仅包括文字,更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语文主题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交际和文化传承的过程。 “五课型”则是指根据语文教学重点所确立的五种主要课型,包括语言品味揣摩、情感意蕴探究、表现手法鉴赏、主题写作指导、专题活动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采用不同的课型引导阅读。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学习的重点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点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所以采用“表现手法鉴赏”课型。学习时,教师先对象征手法做了基本的介绍,然后让学生去读同样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袁鹰的《井冈翠竹》、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老舍的《月牙儿》。通过分组阅读、小组交流,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并能理解:《井冈翠竹》中“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象征的是顽强的革命精神;《爱尔克的灯光》中古居大门里的微弱的灯光,象征着旧家庭和旧礼教的败落与瓦解,爱尔克生前点燃的照路的灯光,象征着希望破灭的人生悲剧,“我的心灵的灯”则象征着主人公对新的生活理想的追求;《月牙儿》中的月牙儿是残损而不是饱满的,象征她的命运,月牙儿的周围是暗夜,随时会被吞没,象征她的处境,月牙儿又永远是洁白的,象征她的心灵。同学们读了这些文章,就会对象征这种手法有了更深的感悟,就能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要有所选择,要找准两种事物间的共同点”这一象征手法的关键。又如学习文言文《狼》,师生讨论后确定文中“之”、“以”、“其”、“而”是学习难点,词类活用、通假字是学习重点。于是要求学生准备好初中阶段已学过的所有文言文,然后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归纳总结以上重难点在相关课文中的体现。由于阅读量增大,有的同学甚至用到了课外文言文总结“之”、“以”、“其”、“而”的用法。这是采用“专题活动展示”课型。 可以说,学生通过对文本资源的挖掘,注意到了文本内容的内在关系,把它们贯通起来加以思考,便能悟得文本的真谛和奥妙。这样的阅读促进了课内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