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恩和奶牛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能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课时:两课时
一、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丹麦文学家约翰尼斯·延森写的一篇小说《安恩和奶牛》。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与环境,根据情节发展,又可将小说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 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想买的人很多,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三、 初识安恩和奶牛
1. 浏览课文,说说安恩和奶牛的特点
通过概括我们知道了安恩老太太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你对这个老太太印象怎么样?
怪
穿着打扮“怪” 独站角落“怪” 牵牛不卖“怪”
2.跳读第一段,找出描写安恩老太太穿着打扮的语句,进行赏析,说一说这表面的“怪”背后蕴藏着什么?
穿着打扮“怪”: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这段对于安恩衣着的外貌描写首先从样式上写出了安恩的衣服样式不合时宜,非常的土,老掉牙;手染的蓝裙好像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土味,这样的色彩必然不会艳丽,这是从色彩上说安恩衣着的土。穿成这样我们可以说她随意,但作者却说衣服很干净,衣服也是手染的,很干净可看出安恩并不是一个随意的人,她并不邋遢,手染说不定是她自己染的,那这样的衣着我们可称之为朴素,从这种朴素中我们可以看出安恩是一个虽然贫穷但却自尊自爱,热爱生活的老太太。
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
棕褐色 土;褪得泛白、七皱八褶 洗得次数多,使用的次数多,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又是作者的想象,既进一步说明了头巾之旧,这一句外貌描写还是在写安恩的贫穷。
脚上的木屐……擦得锃亮。
作者连木屐的后跟和鞋面都观察到了,可见作者观察之细,这种描写我们称之为细节描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细节展示了衣着之旧,还展示了安恩对生活的热爱。
小节:作者写安恩的外貌,一是非常符合她乡下妇人的身份;二是从精炼却细致的描写中透露出安恩老太太贫困生活下仍然保持的自尊自爱,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精彩的描写值得我们学习。
3.独站角落怪
牵了牛到了集市就是准备卖了,我们说好买卖还是要靠吆喝,如果想尽快做成这笔生意,一般卖货的人会站在一个显眼的位置,会大声地夸赞他的商品。安恩是怎么做的?
: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她站在那里…….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牵着牛来集市不吆喝,躲在角落里,真是怪。也许是她的奶牛不好,没自信吧。那她的奶牛到底怎么样?找出描写奶牛的有关语句,告诉我这是一头怎样的奶牛?
品种高贵、健壮结实、喂养很好、依恋安恩
这样好的奶牛,安恩却站在角落里有热闹不看,自顾自打毛线也许是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货好不愁卖的淡定心态吧。
当然我们最不能理解的还是安恩牵牛来集市却不卖的举动,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解决。
板书
安恩:穿着打扮“怪” 朴素 勤劳 自尊 热爱生活
独站角落“怪”淡定
牵牛不卖“怪”
奶牛:品种高贵、健壮结实、喂养很好、依恋安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通过安恩与卖牛人的对话及不卖牛原因的揭示,解读安恩的孤独。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从作者细腻的外貌和神态、环境等一系列描写解读了安恩穿着打扮之“怪”和牵牛不卖之“怪”。看来这可能是一种精明的营销术,今天我们就具体解读她卖牛的过程和结局,弄清楚她最后还是没有把牛卖掉的原因。
二、走进安恩
1.齐读3-10小节,作者写了几次买牛的经过,买牛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安恩分别是怎样回应的?
次数 买牛人 安恩的回应
第一次 精明的人(挑剔、锱铢必较) 它是不卖的。一只…..使劲……
第二次 屠夫 它不卖的! 不屑地斜视了一下藤杖…..
第三次 死乞白赖的人 摇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安恩对这三个人都是拒绝的,但似乎拒绝的方式和态度还有不同,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读三次拒绝,比较。
安恩对第一个人和第三个人比较客气。对第一个人拒绝她有些不好意思,所以她把毛衣针放下了,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这是对不能把奶牛卖给他感到抱歉。最后一个人安恩是摇了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因为买的这个人是“死乞白赖”的,对他的纠缠安恩有点无奈了,所以只能摇了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而第二次安恩对屠夫的拒绝很生硬,为什么?
因为屠夫是要买了牛宰了卖肉的,他血迹斑驳的外衣给安恩以本能的反感,他对奶牛和安恩的态度也非常粗鲁,他“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匆匆摸了摸母牛身上光滑的皮毛。”在他眼里,奶牛就是一堆肉,他的敲敲摸摸是在看货色好不好,他对安恩的称呼是喂。所以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这是对奶牛的爱,对奶牛受到这样的待遇感到难受。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连看一眼屠夫都不愿意,这是对屠夫的鄙夷。
三、走进安恩
1.其实安恩最后还拒绝了一个买牛人,这是最后一次拒绝,在这次拒绝里安恩也道出了不卖的原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那么,它是已经卖出了不成?”
——揣测:牛或许已经卖出。所以不再理睬别人。
“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
——质问:既然不卖,为什么要来这里?
“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怀疑:你不是奶牛的主人(看看她的衣着),所以不能卖。
“难道你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
——气恼:既然是你的,却又不肯卖,耍我们吗?不可思议!
2.对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安恩是怎样的反应,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对于疑问,安恩只是一般的回答。对于猜测,她感到歉意,想做些事情让对方消气。对于不满,安恩感到愤怒和无助。看出安恩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3合作探讨探究下列问题:
从结尾你看出安恩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觉得她达到她的目的了吗?
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尤其是三个“我们”。
她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她没有因这一次集市之旅让奶牛变得不“孤单”。反而让别人产生误解,她感到非常抱歉,可以看出安恩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奶牛是孤单的,其实安恩何尝不孤单。安恩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第一小节:竖起耳朵凝神倾听音乐,可能在那个小乡村里没什么人,太孤单了。但更严重的孤单是,没有人理解她这种牵牛而不卖的行为。
在安恩和买牛人的眼里,这头牛都很有价值,买牛人的价值是这头牛很好,可以卖很多钱。在安恩眼里的价值,不是这头奶牛卖多少钱,而是这头牛陪伴了她很长时间,是产下了小犊,然而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这样的奉献,是相依为命的感情。
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设置悬念,引人思索,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4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小说家,从事创作半个世纪,其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途》(1908-1922)六部曲更是从远古冰河时代的北欧写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具有史诗般的宏大气魄和优美奇特的风格。194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丹麦小说家约翰尼斯·延森。他有一篇短篇小说,不但经常在广播中朗诵,还被选人丹麦语文教材,给无数心灵以感动、教育和启迪,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恩和奶牛》。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一)读准生字词字音,
羞怯 干瘪 腼腆 褶撂 木屐 锃亮嶙峋 嘈杂 蹭 反刍 翕动 纯粹 瑕疵粗粝 踌躇 窘迫
(二)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锃亮 瘦骨嶙峋 熙来攘往 嘈杂 翕动瑕疵 粗粝 踌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可范读一段,然后请学生朗读。
明确朗读要求:声音洪亮,读音正确,吐字清晰,语速适当。
四、创设情境,梳理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此学习环节分成三步。首先由教师创设学习情境,给出五个问题;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依据问题难度分配学习任务。难度太的问题(如第5题)可多一些小组参与,分工也可再具体些,小组成员明确任务后,分组学习讨论本组问题,记录员记录;最后小组汇报人向全班汇报本组问题学习讨论成果,接受他人的质疑和补充。
情景设置:
同学们,我记得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补充的阅读材料《致文学》中有这么两句话:“你把时间凝聚在薄薄的书页之中,让读者无拘无束地漫游岁月的长河,尽情地观赏两岸变化无穷的风光。”那么,这一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百年前的丹麦小镇希默兰,一起去探访一个让人无比回想的温馨故事。
安恩的故事很快就由集市传遍了小镇,“我”当时是丹麦《都市报》记者尼尔,正在此地采风,听到这个故事后,想写一篇民情专访文章。于是去采访五个经历了集市奶牛风波的当事人,他们是牛贩比尔,第一位买牛人瑞恩,最后一位买牛人汉斯,小镇居民希瑞,集市巡查员克里斯,分别向他们询问了五个问题。现在你们就是他们的化身,请就采访的问题进行回答。
1 问牛贩比尔:作为奶牛事件的旁观者,您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请您概括地介绍一下它的全部经过。
(参考思路:关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从这几个角度概括介绍。)
2 问第一位买牛人瑞恩:您是一个买牛行家,请谈谈您中意的那头奶牛的特点。
(参考思路:关注奶牛的毛色、体格、品种、年纪、乳房等。)
3 问最后的买牛人汉斯:您特别希望能买到那头出色的奶牛,以至于出到奇高的价格。在遭到一再的拒绝后,您和安恩有一段关于奶牛的对话,请谈谈您当时间话的想法和心情。
(参考思路:关注买牛人的问话情境。)
“那么,它是已经卖出了不成?”
——揣测:牛或许已经卖出。所以不再理睬别人。
“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
——质问:既然不卖,为什么要来这里?
“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怀疑:你不是奶牛的主人(看看她的衣着),所以不能卖。
“难道你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
——气恼:既然是你的,却又不肯卖,耍我们吗?不可思议!
4 问小镇居民希瑞:在真相大白之前,你觉得安恩有欺骗大家的嫌疑吗?
(参考思路:关注小说的情节设计。)
安恩去集市原本就没有卖牛的打算,和买牛人一再发生冲突是她根本没想到的,所以从头到尾她都没有存心欺骗众人。她一开始就和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不想干扰别人做生意;面对嘈杂喧闹的集市、熙来攘往的人群,她不过是一个悠闲的旁观者;对所有的买主,她拒绝的态度都很鲜明;最后真相大白,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5 问集市巡查员克里斯:事情发生在你管理的集市上。在你眼中,安恩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参考思路:勾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注意细节,进行分析批注,看看表现了安恩怎样的内心世界、怎样的性格特点。)
例如衣着、外貌:
样式老掉牙却很干净的旧衣服,散发着土味儿的手染蓝裙,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褪得泛白、七皱八褶、有了年头的头巾,后跟磨平了的木屐,瘦骨嶙峋的双手,灰白的白发。
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但是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
——安恩年纪老迈,饱经沧桑,生活不富裕而十分俭朴。但她在意生活细节,是一位勤劳而有做人尊严的老人。
动作、神态:
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
——联系后文,就可以明白她“悄悄地站在一边”不是出于“太腼腆羞怯”,更不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只是不想打扰别人罢了。这一举动也显示出她的善良。
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
——干活时动作娴熟优美,见出她虽已不年轻,但依旧勤劳能干。
周围一片嘈杂喧闹……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
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地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
——闲适悠然地置身于喧嚣中。于嘈杂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自顾自继续打着毛线。
——专注于手中的活计,可见没有卖奶牛之心。
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兴趣的东西。
——“爱怜地瞅”表现出对奶牛的爱惜,“不屑地斜视”则明确表现出对屠夫粗鲁动作的厌恶。刻画其善良、慈爱与朴实。
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
——真诚地希望别人能理解她对奶牛的情感。
语言:
“它是不卖的。”——认真拒绝真心想买奶牛的第一个买主。
“它不卖的!”——冷冷地拒绝屠夫的兴趣。
“这头奶牛是不卖的。”——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
“不!”——拒绝“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的“大价钱”时毫不犹豫。
“这头牲口是不卖的。”——再度坚持。
“这头奶牛太孤单一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 ‘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安恩带奶牛来集市的目的就是让它到集市上散心,亲近同类。至此,前面所有的“不”都有了答案。这朴素之极的理由表达了她对奶牛的慈爱之心,也尽显她的淳朴和善良。她那窘迫下真诚的歉意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淳朴善良。
小结:研读课文之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还真切地感受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1 情节:本文作者巧妙设计了悬念:安恩为什么不卖那头漂亮的奶牛?她最后道出的原委让人称奇却又合情合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巧妙的构思让读者于情节的波澜中体会小说特有的魅力,也很好地表现了安恩这一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借助于传神的细节刻画。塑造了勤劳朴实、慈爱善良的乡村老妇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她淳朴的性格和对动物的仁爱之心不只让人感动。也让人敬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