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口技》教学设计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听一段我国传统技艺表演的音频(播放动物叫声的音频),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传统技艺么?
预设:口技。是的,口技是一种用口摹拟各种声音的民间表演技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本文描述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通过对各种摹拟的音响及其神奇的艺术效果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诵读
师:我们先把文章朗读一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每一个字出来,都要圆润有力度。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咬字清晰,读得非常好!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大声朗读。
预设:生会选择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请三位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抑扬顿挫,缓急有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非常棒!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喜欢的段落大多是第二三四自然段,正好是口技人模拟的三个场景,谁能为我们概括一下每个场景的内容呢?
生:第一个场景是一家人梦中惊醒,第二个场景是一家人再入梦乡,第三个场景是火起群乱。
师:三个场景内容各不相同,有起有伏,有静有闹,复杂多样,十分有趣。
三、品析
师:同学们看,《口技》这篇文章仅仅 367个字,就把一场表演刻画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实在是了不起!张潮在将它收录进《虞初新志》时评价道:“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意思是,读了《口技》一文,领略了绝世奇技,欣赏了千古奇文,忍不住要喝一大杯酒以示庆贺。下面,我们也来赏赏奇技。
师:“善”字概括了口技人的技艺,你从文中的哪些词句上感受到了口技人技艺之“善”呢?(板书:“善”。)请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并将探究的结果在书上标注出来。
生 1:第 1 段“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说明宾客对口技人很敬重,对他的表演充满期待,突出了“善”。
师:这是借宾客的反应来烘托一种紧张肃穆的气氛。文章还有几处写到宾客的反应,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生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师:这个句子通过描写宾客的动作、神态,表现了他们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 2:写宾客被口技人的表演深深吸引住了,听得很专注。
师:对,“微笑”还表明他们对表演内容是心领神会,“默叹”写他们心里为之折服,但又不便鼓掌叫好。 还有哪些写宾客的句子?
生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个句子写宾客们被口技人的表演吓住了,以为是真的失火了,想要逃跑。
师:描写还很细腻,写出了宾客们以假当真、惊慌欲逃的心理。还有吗?
生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写宾客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师:是的,宾客的心理随着口技人的表演在变化着。宾客的强烈反应很好地从侧面烘托了口 技人技艺之“善”。(板书:宾客反应强烈。 )
师:大家还从哪里读出了“善”字呢?
生 5:“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人所使用的道具很简单,表明他技艺之“善”。
师:而且文章两次写到,有言外之意:你看,这个表演者模拟了那么繁杂的声音,凭借的只是自己的一张嘴,别无他物,真是太神奇了。 (板书:道具简单。 )
师:最能表现口技人技艺之“善”的是他所模拟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不仅繁多,(板书:声音繁多。)还富于变化。我们说说看,有哪些变化?
生 1:第 2 段中“遥闻深巷中犬吠”说明声音是从远处的深巷中传来的,接着写妇人的“欠伸”,这是近处的声音,写出了声音由远到近的变化,从而体现了口技人技艺之“善”。
师:这种变化不仅是由远到近,还是由外到内。(板书:由远到近,由外到内)
生 2:由小到大。第2段中先写“欠伸”、“呓语”这些细微的声音,接着是孩子的啼哭声,这些声音由小变大,体现了口技人技艺之“善”。
师:分析抓住了关键词语,很细致 。
生 3:由分到合。第2段中先分别写各种声音,再写这些声音“一时齐发”,这是由分到合。(板书:由分到合)
生 4:由少到多。第一、二个场景中的声音比较少,但在第三个场景中声音最多,这是“由少到多”。(板书:由疏到密,由密到繁)
师:第三个场景中的声音,不仅繁多,而且喧闹、杂乱。找找看,写到了哪些声音?
生(杂):“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
师:这些错综复杂的声音渲染了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火场的纷乱、救火人的慌乱。
试想,我们这么多人,都不一定能将这些声音表现出来,口技人却仅凭一个人、一张嘴来表演,技艺是多么的高超啊!
师:口技人技艺之善还表现在他模拟的三个场景上,同学们看,这三个场景内容各不相同,有起有伏,有静有闹,复杂多样,可见口技人构思之巧妙。
师:场景的复杂、构思的巧妙、声音的繁多,从正面表现了口技人技艺之“善”;(板书:正面描写。)道具的简单、听众反应的强烈从侧面烘托了这种“善”。(板书:侧面描写。)口技人的表演,怎一个“善”字了得!
师:一场表演,三个场景,百千声音,着实妙趣横生。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小任务,检测刚刚所学内容。请以口技表演中声音的变化为横轴,宾客的反应为纵轴,画一个折线图。
师展示同学们所做,并请他解说自己的折线图。接着大屏幕呈现师所做折线图。
四、拓展
师:同学们,快乐的时光总是特别的短暂。今天,我们通过《口技》一文的学习,见识了一门传统技艺,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可谓收获颇丰。那么,在感受了艺术的无穷魅力之余,我们有没有想过:口技人为什么能有如此精湛的技艺呢?
生 1:我觉得口技人能有如此精湛的技艺,靠的是勤学苦练。就像京剧大师梅兰芳,别人只练习几遍,他总是练习几十遍,终于练出了圆润甜美的嗓子。
生 2:我想补充一点,除了勤学苦练,还得坚持不懈。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长期坚持练习,才能练出这么高超的技艺。
师:是的,为了练好这门绝活,艺术家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磨肿了舌头,磨破了嘴皮。 正是这种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的精神,才造就了艺术的辉煌。其实,不光是口技,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坚持不懈、 勤学苦练,正如刘禹锡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老师也拟了一副对联,作为对今天这节课的总结,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大声地读出来——“奇人,奇技,奇文,堪称奇妙;会赏,会读,会品,重在会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