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园语言教案散文诗雪花通用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声音》中的散文诗《雪花》。内容主要包括:描绘雪花飘落的场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雪花的情感,以及引发幼儿对冬季和雪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幼儿观察冬季景象的兴趣。
3. 引导幼儿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雪花拟人化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雪花图片、雪花模型、音频设备。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雪花图片、模型和音频设备,展示雪花飘落的场景,引导幼儿观察、描述雪花的外形和飘落的样子。
2. 散文诗学习(10分钟)
播放音频,让幼儿聆听散文诗《雪花》,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
3. 例题讲解(5分钟)
选取散文诗中的一个片段,如“雪花像小精灵,飘到地上,给大地披上了银装。”引导幼儿理解拟人化的表达方式。
4. 随堂练习(5分钟)
分组进行讨论,让幼儿用拟人化的方式描述雪花,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5. 创作环节(10分钟)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材料(画纸、画笔或彩泥),合作完成一幅雪花主题的作品。
6. 展示与评价(5分钟)
复习散文诗内容,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雪花的喜爱。
六、板书设计
1. 散文诗《雪花》
2. 雪花特点:纯洁、美丽、飘逸
3. 拟人化表达:雪花像小精灵,飘到地上,给大地披上了银装。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请你用拟人化的方式,描述一下雪花飘落的样子。
2. 画一幅雪花主题的画,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拟人化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散文诗学习、随堂练习、创作环节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雪花的相关知识。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散文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大自然,发现更多美丽的事物。同时,可拓展延伸相关话题,如:其他季节的自然景象、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等,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散文诗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 例题讲解中拟人化表达的理解与应用;
3. 展示与评价环节中的幼儿互动;
4. 作业设计中的创意表达。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散文诗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1. 让幼儿闭上眼睛,聆听雪花飘落的声音,感受雪花带来的宁静。
2.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雪花飘落的场景,引导幼儿想象自己置身其中。
3.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对雪花飘落的感受,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例题讲解中拟人化表达的理解与应用
1. 以图片或实物展示雪花,让幼儿观察雪花的特点,引导他们将其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系。
2. 举例说明拟人化表达,如:“雪花像小精灵,飘到地上,给大地披上了银装。”让幼儿理解拟人化的意义和作用。
3. 鼓励幼儿尝试用拟人化的方式描述雪花,如:“雪花像小天使,轻轻地飘到地上,给大地穿上了一件白色的纱裙。”
三、展示与评价环节中的幼儿互动
1. 鼓励幼儿用积极的语言评价他人的作品,如:“你的雪花画得很漂亮!”
2. 教师适时引导幼儿发现他人的优点,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
3.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创作过程中的趣事,增进彼此的了解。
四、作业设计中的创意表达
1. 作业题目要具有开放性,让幼儿有足够的空间发挥想象。
2. 提供多种创作材料,如画纸、画笔、彩泥等,让幼儿自由选择。
3. 教师在评价作业时,重点关注幼儿的创意和表达方式,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在讲解散文诗时,教师应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在提问和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时,语速要适中,语气亲切,让幼儿感受到关爱和鼓励。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不超过5分钟,确保课堂氛围活跃,同时为后续教学内容留出充足时间。
2. 散文诗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时间分配合理,避免拖堂或教学过程过于仓促。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
2. 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提问难度要适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和回答。
3. 教师在提问时,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教具和学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幼儿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有趣,能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鼓励。
3.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5. 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创意性,能否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