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十·五”营造林
工作总结及“十一·五”工作思路
邵阳市林业局造林科
一、“十·五”营造林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我市营造林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厅的关心支持下,遵照省厅的总体部署和全市“十·五”林业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以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为契机,以提升营造林质量为核心,以质量监管为手段,以生态增效和林农增收为目的,扎实推进营造林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五”期间我市林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营造林任务指标,创造了我市造林史上“三个之最”。即五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17万亩,年平造林43.4万亩,比上个五年增加 万亩,增幅达 %,创我市历史上造林数量之最;造林面涉及到 个乡(镇、场)、 个村、 万户、 万人,创我市历史上造林规模之最;国家累计投资达到36400万元,为建国以来(前50年)总投资的4倍多,创我市历史上造林资金投入之最。据统计,217万亩造林面积中,按工程项目分:退耕还林工程造林 万亩,长防林工程造林 万亩,世行贷款工程造林万亩,林业国债工程造林 万亩,速生丰产林工程造林 万亩,其它工程造林 万亩;按林种分:用材林 万亩,生态林 万亩,经济林 万亩,其它 万亩;按主要造林树种分:杉木 万亩,松类林 万亩,毛竹 万亩,桉树、桤木、木荷、枫香、香樟、杨树 万亩,板栗 万亩,金银花 万亩,杜仲、厚朴 万亩,柑桔类 万亩,其它 万亩。现将五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营造林工作取得的成效
1、生态环境初步改善,水土流失有所缓和。通过封造并重,造管结合,全市原有荒山基本绿化,疏林得到改造,有林地面积从“九·五”期末的1496万亩增加到“十·五”期末的1578 万亩,增长5.5 %;森林覆盖率从53.5%增加到56.8%,3年后预计上升到59.8%;野生动物数量稳定增加。随着森林资源的稳定增长,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的620万亩减少到2005年的450万亩,年平流失量减少500万吨。部分生态恶化地区得到治理,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功能增强,原来干涸多年的山塘水库开始蓄水,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
2、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十·五”期间,全市林农通过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建设以及相关产业开发,年人平增收380元。主要增收渠道:一是直补增收。截止到2005年,全市锁定国家退耕还林投资(生态林8年、经济林5年应兑付钱粮补助)155000万元,已经兑付资金 万元。其中2000年兑现920万元,2001年2070万元,2002年9315万元,2003年15985万元,2004年16905万元,2005年 万元。全市直接受益林农130余万人,人平增收 元。二是以林增收。林纸、林药、林草、林果的开发,推动了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势头更加强劲。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隆回县2000年以来,在高寒山区小沙江乡退耕还林,营造金银花14万亩,年产干花1万吨,年产值1亿元,仅此一项该乡人平收入达到120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三是护林增收。通过造林,全市近60 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风沙无害、水旱无忧,年增产粮 30万吨,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在封山育林区推广沼气能源,人平每年减少用电用煤支出50元。四是林外增收。通过林草间种、以林促牧,全市肉牛和奶牛发展迅速,农民人平养殖增收60元。随着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平均每年增加游客1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以上。五是劳务增收。我市营造林从清山、整地、栽植、抚育、到管理,每年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万天次,以全市农业人口600万计算,人平增收近20元。同时,以大户、企业创办基地和农庄为有效载体,组织农民“农转林”。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造林承包大户2500户,参与企业60余家,造林经营面积35.6万亩,带动农业劳动力转移20万人次,人平增收100元。
3、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一,土地利用更加充分。通过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既改变了过去过度开荒的局面,也解决了近年来土地抛荒增多的问题,农村土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其他相关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切实调整粮经结构、林牧结构、种养结构,以黄豆、花生、辣椒为主的传统种植业正在为药材、水果等新兴林产业取代;单一的生猪养殖扩大到现在的肉牛、奶牛、山羊养殖。农业结构趋向合理,农产品结构进一步升级。三是农村面貌有了改观。全市山坡育林,林下种草,饲草养畜,畜沼储能,以气代柴,封山禁牧,绿化美化,综合开发农村资源,建设生态文明。邵阳县霞塘云乡双江口村和塘渡口镇白羊铺村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大搞生态建设,双双跻身全省生态文明示范村,创造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典型。
(二)营造林工作主要特点
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我市十二个县市区中,省重点林区单位占了七个,林业用地1578万亩,占了全市国土面积的近60%,林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稳定。“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林业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把营造林工作做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前任市委书记蒋建国、现任市委书记盛茂林经常深入林区、走进山头地块进行调查研究和林业工作检查、指导。2005年,市委书记盛茂林年内多次深入绥宁、城步、新宁等重点林区县就发展速生林、楠竹产业开发进行专题调研,并于10月12日在“邵阳日报”头版发表了“毛竹开发、在有可为”的文章。今年年初,市委书记盛茂林在市林业局王德席局长、三区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几次深入三区荒山造林山场督促检查,有力推进了三区荒山造林绿化步伐,。为推进林业健康发展,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议》等一系例政策措施。五年中连续三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近二十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林业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临会议,对林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从上到下把营造林工作作为各级一把手工程来抓,纳入年度文明目标考核内容,一级向一级签订责任状,一级向一级负责,年底根据营林秋季综合验收情况进行评比打分。
2、规划更加科学。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四个结合、四个注重”。一是结合林业生产特点,注重规模开发。规定退耕还林小班面积原则上要达到5亩,速生丰产林基地造林和楠竹低改小班起点面积要达到50亩以上;二是结合林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注重示范林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五年共兴办退耕还林、楠竹低改、幼林抚育示范点面积100万余亩;三是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松类、楠竹、杉木等优势树种开发,积极推广林药、林果、林草等造林模式;四是结合生态建设的需要,注重针阔混交林造林,除经济林和楠竹造林外,所有造林都按要求混交了30%以上的阔叶树。
3、造林质量明显提高。一是严格程序操作。在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大户承包造林和专业队伍施工。建立“四支”专业队,即作业设计验收专业队、整地专业队、栽植专业队、管护专业队。采取“五不”措施,即没有设计不施工、没有整地不调苗、没有良种不上山、没有合格不验收、没有验收不补助。所有造林都做到了按“先设计、后整地、再造林”的程序来操作,作业设计率达到了100%,避免了造林的盲目性,杜绝了以往个别地方“一锄化”造林的现象发生;二是苗木质量整体水平高,全市造林苗木合格率每年均达到了99%以上,一级苗使用率达到了90%以上;三是建立健全了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增强质量意识,栽植质量普遍看好。同时,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实行“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四是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注重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前提下,退耕还林尽可能选用了群众乐于接受、生长快、轮伐期短、市场前景看好的速生工业原料林树种和效益好的经济林树种,突出发展了松类、楠竹,据统计,五年全市松竹造林面积达 万亩。
4、非公有有制林业得到健康发展。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个体承包造林成林后优先解决林木采伐计划,政府从财政及育林基金中拿出资金对承包造林实行以奖代投,鼓励和吸引有志发展林业的能人参与林业建设,使全市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个体承包造林、租赁造林、兴办股份制林场等各种非公有制林业经营模式似雨后春笋,竞相争辉。绥宁县今春造林6.37万亩,有5.8万亩属社会化造林,比例高达92%,呈现出林海等三家民营造林绿化公司,龙开学、严良伟等10多个造林大户。绥宁县林业局职工入股300余万元,成立营造林公司,近两年租赁村民采伐迹地、荒山荒地造林近2万亩。同时,积极推进企业+基地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为此,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议》,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吸收和鼓励企业办基地。全市各级林业部门从改善服务态度入手,积极为企业办基地提供设计、种苗等超前服务,使它们对办基地充满信心。由于各地宽松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服务,湘林、创新、联纸、金宁一些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充分发挥其资金雄厚的经济优势,集中连片买山造林,与农户签订“订单林业”,更是将全市非公有制林业推向了新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五年共建此类基地100余万亩。
5、幼林抚育工作长抓不懈。“三分造,七分管”,造林上山,管护上马。我们在狠抓造林工作的同时,自始至终把幼林抚育工作做为每年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一是工作部署早,春季造林一结束,我们就召开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二是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抓幼林抚育工作。第一,实行目标管理,把幼林抚育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林业局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二,把幼林抚育同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政策性补助挂钩,邵阳、邵东、隆回等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未抚育的一律停止给予补助;三是狠抓了幼林抚育质量,我们对幼林抚育质量做了明确规定:当年新造林必须进行锄抚培蔸,二、三年内的新造林必须进行锄抚通带。刀抚一律不计算幼林抚育面积。为切实抓好幼林抚育工作,各地每年都根据各自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幼林抚育工作。由于措施到位,我市连续五年都超额完成了幼林抚育任务,总共完成幼林抚育面积 万亩,抚育质量一年比一年有新的提高。从今年省厅抽查情况来看,历年来造林地面积核实率、面积合格率、林木保存率均达到有关标准,幼林生长状况良好。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个别地方领导对营造林工作思想上感到疲倦,对工作有所松懈,重视不够;二是部分地方仍然存在重造轻管的倾向,导致退耕地林粮间种、幼林抚育质量不高、苗木成活率不高、森林火灾时有发生;三是个别地方对退耕还林政策把关不严,针对大户承包、钱粮兑现等群众上访案件时有发生;四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相对滞后。
二、“十一·五”期间营造林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营造林工作总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两个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突出营造林质量管理,努力提升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绿化的总体水平,为实现我市林业兴旺、林农富裕、生态和谐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思路,要进一步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进一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实现我市林业兴旺、林农富裕、生态和谐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用足、用活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和我省湘西开发的政策,依据《邵阳市十一·五林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石漠化治理、长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东部地区的区县要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工程;西部地区的县市要突出抓好速丰林工程;我市石灰岩广布全境,是资江的发源地,要积极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和长防林工程建设。
2、进一步加快楠竹资源培育。要凭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楠竹产业培育的东风,紧紧抓住国家把南方地区作为用材林基地建设主要区域的大好机遇,严格按照《邵阳市楠竹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林地流转,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发展“订单林业”,按照每年新造2万亩、低改12万亩的速度,把楠竹产业培育做大做强。
3、进一步强化营造林质量管理。营林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质为先”的意识,加强营造林质量的过程管理,把质量管理贯穿于营林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常抓不懈,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一是要建立完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严格实行目标考核管理;二是要建立造林质量监理制度。各县(市)区都要尽快组建造林质量监管队伍,加强对营造林工作的全过程监管;三是要建立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制。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大造林质量检查力度,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四是建立群众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作用。
4、进一步抓好中幼林抚育以巩固造林成果。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市新增幼林面积达200万亩。这些幼林能否成林成材,关键在于抚育管理。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每一片幼林的管护责任落实到责任主体和具体人员身上,明确责、权、利,确保幼林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把“三分造,七分管”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
5、进一步提升科技含量。一是要大力引进、推广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树种,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实用技术,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三是要加大混交造林力度,加快生物林带建设,使森林病虫害和火灾得到有效预防。四是要加快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示范的辐射作用。五是要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以提高工程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整体素质。
6、进一步加强营造林队伍自身建设。在全市营造林战线,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营造林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配齐配强营造林部门的工作人员,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要尽可能在专项经费中列支营造林工作经费。要建立激励机制,在同等条件下,干部的提拔和使用应优先考虑营造林一线的同志。
- 11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