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鲁桥中心小学教学案
课题:坐井观天 版本:新人教 第三册 第 一 节
第 1 课时 2011 年7 月 20 日 星期 三 单位 鲁桥中心小学 备课人 李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发挥想像,初步理解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对有缺点的人,应当给予帮助。
重点: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法:指导朗读、感悟寓意
教具:1.有关水井的教学挂图一幅、小鸟图一幅。2.本课课文录音带一盒及注音生字卡。
课型:新授课
学案
教师活动
(含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问题导入,提出质疑。
1、问题激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有多大吗?(生答,总结评价)。
可是,从前却有只青蛙和小鸟因为这问题争论起来,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带着我们的好奇心,一起来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2、激发学生的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 初读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带着刚才的问题大家自己读课文,试试能不能找到答案,并给课文标上自然段,还要用笔圈出躲在课文的生字宝宝。)
2. 检查读书情况,了解课文大意:
1) 检查读书情况,识读生字:
①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②三个生字宝宝都找到了?
③解答质疑。
2)了解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 学习课文:
四.
㈠.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全班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 说明青蛙和小鸟的位置。(生答,师板书: 青蛙——井里 小鸟——井沿上)
3. 出示生字卡片“沿”(指名读,全班读)
4. 看课文插图,画井口图,贴画(青蛙和小鸟的图片),明确位置,巩固“井沿”
㈡.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1. 齐读课文2~7自然段,整体感知:
课文中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三次分别是?
2. 学习第一次对话:
①分角色朗读:请男孩子扮演小青蛙,女孩子扮演小鸟,把课文第2~3自然段读一读。
②小鸟的话说明了什么?
3. 学习第二次对话:
① 分角色朗读。
② 提出问题:读完这两段,你遇到了什么不懂的问题?
③ 解释“大话”:(大话就是不切实际,夸张的话) 并放到句中感悟:青蛙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认为小鸟的话是夸张的,而且句中还有两个感叹号,读的时候要肯定强烈些。(师范读,后学生体会指名读)
④ 解释“无边无际”:(形容很大,没有边际), 出示生字卡片“际”(指名读,全班读),把词语放到句子中朗读感悟,将感叹“大”的语气给读出来(师范读,生体会,指名读)
⑤说说青蛙的观点。(全班答,师板书: 青蛙:井口那么大)
⑥ 说小鸟的观点。(板书: 小鸟:无边无际)
4. 学习第三次对话:
① 指名分角色朗读第6~7自然段,其他学生认真听。
② 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③ 出示生字卡片“信”,认读生字
④ 理解青蛙和小鸟的“笑”(小组讨论交流: 青蛙:取笑小鸟的夸张,误认为小鸟弄错还不懂。 小鸟:取笑青蛙自以为是。)
⑤ 齐读第6-7自然段。
四、拓展:
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五、小结: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就是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把天看得只有井口那么大。以后,人们就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1、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有多大吗?
2、板书:坐井观天。
3、提出问题
出示读书要求:带着刚才的问题大家自己读课文,试试能不能找到答案,并给课文标上自然段,还要用笔圈出躲在课文的生字宝宝。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提出问题: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板书:争论
指导全班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提出问题: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板书: 青蛙——井里 小鸟——井沿上
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指导齐读课文2~7自然段
提出问题:课文中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三次分别是?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
提出问题:小鸟的话说明了什么?
指导分角色朗读。
提出问题:读完这两段,你遇到了什么不懂的问题?
解释“大话”和“无边无际”
引导学生说说青蛙和小鸟的观点
板书:
青蛙:井口那么大
小鸟:无边无际
指名分角色朗读第6~7自然段。
出示生字卡片“信”。
引导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的“笑”
指导齐读第6-7自然段。
提出问题: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1、思考并回答问题。
2. 齐读课题。
思考问题
全班交流
按要求读书
认读卡片
回答问题并交流:小鸟和青蛙争论天有多大的故事。
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思考并回答: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学生看课文插图、画井口图
齐读课文2~7自然段
思考并回答问题。
男孩子扮演小青蛙,女孩子扮演小鸟,把课文第2~3自然段读一读。
学生回答问题。
分角色朗读。
回答问题。
记录并理解
学生自由说。
学生认真听并评价朗读情况。
认读生字
小组讨论交流: 青蛙:取笑小鸟的夸张,误认为小鸟弄错还不懂。 小鸟:取笑青蛙自以为是。
齐读第6-7自然段。
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
1、激起学生好奇心,引出课题。
2、感知课题
引入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
初步认读生字
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通过本段课文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明确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并通过插图和画井口图明确并巩固了“井沿”的位置。
让学生明确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通过角色扮演感受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并从中明白小鸟飞了很远很久。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了青蛙和小鸟的观点。
通过学习第三次对话学生掌握了
生字并理解青蛙和小鸟笑的不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明确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课后练习精编
一、看拼音写词。
jǐnɡ yán huí dá nònɡ cuò tái tóu
( ) ( ) ( ) ( )
wú biān wú jì zuò jǐnɡ ɡuān tiān kǒu kě
( ) ( ) ( )
二、选字填空。
坐 座 渴 喝
1.青蛙( )在井里。
2.乘公共汽车要主动为老人让( )。
3.上完体育课,我很( ),想( )水。
三、用直线把下面的词语和有关的意思连起来。
吞吞吐吐 大得看不到边。
坐井观天 形容说话不通快,想说又说不出的样子。
无边无际 坐在井里看天。比喻有些人看问题目光短小,所见有限,还自认为正确。
四、造句。
1.无边无际——
2.那么——
教学反思:
1、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
我组织孩子们三人一组进行练习,但我发现,孩子们练习时,往往就练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还有的孩子,因为怕读不好角色,就单挑旁白来读。积极的孩子,朗读水平较好的孩子就“走进”角色,朗读水平较弱的就“永远”旁白,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老师可创设情景,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要求孩子再研究时进行多次的练习,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复,要轮换角色。这样才利于孩子们整体综合发展。
2、读书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班上的孩子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是,一旦同学读错的时候,他们便会情不自禁的争先恐后的指出.这样就使的读的同学没有勇气读完,课堂秩序也会因此很乱.所以,我们要在平时阅读的时候多加训练:让生学会倾听,让生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大胆的发言从而让生明白这也是在尊重其他同学.,最后,让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养成听,说的好的行为习惯,.
3、提出正确的价值体验.
比如说:本节课就是要让孩子在小鸟和青蛙的对话中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做目光短浅,狭隘的人.教学时,我担心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的孩子,要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抽象出来,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引以为戒是很困难的.即使把抽象的道理告诉他们又能让他们知道什么呢?所以,本节课中,我主要让孩子们通过自读,自评,自悟.从而感悟其中的道理.但是,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导致这节课没有形成统一的,正确的价值观.
4、在学习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尤其是课堂应变能力.这非一日之功。
本课中,我在教学生字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本想把主动权教给学生>但是孩子们的回答是:”都很简单,我们都会.”其实,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老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叫说简单的同学到黑板上写写.当然,我也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刻留意,反思.以期有大的进步.
一堂课下来虽然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努力的过程却让我受益非浅。相信语文的教学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日积月累,努力把握每一节课,让学生真正学会感悟、学习,是我努力的方向。我认为,失败也美丽。我将以失败为起点,奋起直追,让自己在新课改中成长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