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交城诗词入门一、二讲.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226529 上传时间:2025-07-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城诗词入门一、二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交城诗词入门一、二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城诗词入门第一讲 交城百姓         鉴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准备说太多的题外话,因为来这里学习的大多已是成年人,而且其中不乏有一定诗词理论基础的学员,只希望大家能够端正学习态度,一起来融入到这个充满学术氛围的大家庭中,互勉共进,携手为交城文化的繁荣尽一份微薄之力。同时,由于讲解所列的学习资料多取于网络共享,并时有在讲解过程中插入个人主观,所以在今后讲解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如果有朋友们发现了这些方面的问题,也希望各位能够及时提出来,以便相关人员尽快修正,免得贻误后学。   现代文学的分类           在现代文学的分类中,主要把文学体裁分作了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几大类:           01、小说: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一般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02、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另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史论、传记、奏疏、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03、戏剧: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分为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等。         04、诗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它按照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民歌等。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按照历史阶段来划分又可分作: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从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到的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作四言、五言、七言等;近体分作绝句、律诗、排律等。           在以上所列的这些文学体裁中,由于诗歌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以及其独具的音乐节奏与韵律美感,使它可以随时融会穿插在其它几类文学体裁中,从而增加其内涵品味与可观赏价值。第一讲的内容,我们就来着重追索下诗歌发展的大致主脉络:   诗歌发展的主脉络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在我国最早的皇室文献《尚书》中就有这样的描述:“诗言志”,这句里“志”的解释有从心声发意愿的意思(志,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诗大序》中也有这样一段描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从这部两汉时期关于诗学的重要文献中,我们又可以看出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同生同存关系。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起源最早、历史最久,体式也最为繁杂。           01、上古歌谣:最早的诗歌应是远古先民们口头创作,多是由劳动号子等产生出来,而就目前流传下来的最古老歌谣,据推测是出于先秦时代由无名氏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ròu 肉)。其文见载于东汉《吴越春秋》,是一首反映上古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它的译文是:去砍伐野竹,连接起来制成弓; 打出泥弹,追捕猎物。在先秦以前,周著得以流传,殷商时代的文史多以象形卜辞记载于龟甲兽骨,而再往前推则都归于无法破解的陶文符号等等,由于没有文字来记载流传,所以比《弹歌》相对更早的太多上古歌谣都已经全部佚失。           02、商周诗三百:《诗经》目前是能得以流传下来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风雅颂的形式,分别收集了包括从西周初年(一说有商)到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民歌和乐章311篇,所以又称其为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这些诗在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它保留着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诗三百始相继脱离音乐与舞蹈而仅以文字形式流传。诗三百中多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句,如三、五、六、七言等;以及三五言调之“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二四言调之“鱼丽于罾,鲿鲨”,六七言调之“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而后世所有的诗歌体裁都是在这些句式的基础上得以传承发展。其后人所总结的《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则可以看做是为后世纯文学的文体与文法之总源泉。            03、楚辞:紧接着,南方楚地又兴起新诗体—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楚地风俗信巫而尚鬼,又地险流急,人民生性狭隘,故其发为文学,多闳伟窈眇之思,调促而语长,又富于想象力。加以山川奇丽,文藻益彰,与北方那种质朴无华的诗文风格,已是截然不同。楚辞的主要句型不等,已多见七言句,间其它杂言句式,这些都为后来七言诗与散文赋的产生孕育了内在基因,楚辞句中的语气组词“兮”字在后来逐渐被省略,或者由实词等所取代,从而渐次衍生出了七言诗,其它的杂言诗则过渡发展成为另一种诗歌体裁 —— 乐府。           04、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机构,汉武帝时大规模扩建并从民间收集大量诗歌并谱以乐曲,后人将这个时期收集制谱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汉乐府诗三言,四言,五七言句式都有,其中完整的五言诗已占据相当比例,而七言诗在其中的比例也明显升高,这俩种句式因为在节奏和表现力上都具有很大的优点,所以成为了后世五言、七言古诗赖以生存的土壤。古乐府命题多用歌、行、引、吟、谣等来命名。当时文人创作的主流体裁是辞赋,而当时的乐府民歌,只是以民间创作的非主流形式存在。直至汉末佚名诗人创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诗体成熟,诗歌得势蓬勃兴起,从而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地位。           05、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时代,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负责采集诗歌,并配合音乐演唱,这些诗歌就成为了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另一类新型体裁。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在内容上多是表现男女爱情生活,并多用女子之口来倾诉爱慕与畅言欢情;北朝民歌则粗犷豪放,更多是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俗。南朝民歌大多是五言四句。北朝民歌则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06、魏晋风度:后续的魏晋风度顺承汉乐府,以五言诗为主,尊三曹七子为代表。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词简洁峭厉,少引经典直抒胸臆,他敢于打破传统,用简朴的文笔将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与斗争的锋芒。建安时期思想的束缚较少,诗人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表现自我,气盛诗壮,无所不言。但从整体而言,建安诗因处于战乱年代,所以也多见悲凉沉郁的作品。而继后的正始诗风,因魏国内部发生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诗风则由建安时代的慷慨悲壮而一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与尖锐的人生悲哀。至正始中期以后,因盛谈老庄玄理,其诗则又表现出对于清虚高旷、自然悠永的诗歌境界的追求。           07、齐梁永明体:南齐永明年间,出现一种新诗体。当时的音韵学家从雅乐宫商五音中得来灵感,改将这种声律美转化为古四声平上去入制韵入诗,从而使诗文具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后沈约等人根据四声与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必须避免之说,也就是后人所称的“病犯说”。永明体讲究四声八病,强调声韵格律的起伏节奏美感,这些都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好了基础。在永明体诗中,已多有押平声韵者,句式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间有五言十韵,而且骈偶(源于魏晋骈赋)、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也已自然地融入其中,并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与意境。永明诗人人为制定规则,将诗文与乐曲分离,以四声来代替乐调,可谓为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08、唐新乐府:新乐府,是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其同样不再以入乐与否作为行文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在中唐时期得由白居易、元稹倡导,推动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时而作”,并以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同时在艺术表现上也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的可读性。其句式特点为五七言兼有,但七言诗已在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09、格律诗:经过齐梁沈约等人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时进入了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近体诗确立。这里所讲的近体诗主要就五言与七言俩种形式,其中七言诗的成熟稍晚于五言,三国俩晋时期多五言,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比例逐渐增多,至唐代时七言诗才算真正发达。在历史上,入唐以来曾分别在唐玄宗、唐宪宗等几个时期先后对诗格律进行过编排整理,并由官方机构对外颁布执行,而诗格律的大成,则是直到北宋由欧阳修等人奉命,在总结前朝所钦定颁布格律的基础上才得以最后完善。唐朝的进士科考以诗赋取士,此后宋朝顺延,宋格律颁布后,新律成为众人创作诗文的遵照标准。这类以五七言为主流的格律诗屡见于自宋元以来的各类小说、散文等体裁中,并且借助于这些别类文体的强力推动,自然而然地使格律诗成为了后来的诗歌主流,而唐格律诗则成为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历史分界线。所以我们今后的讲解,也将主要是针对于格律诗的讲解,只有弄懂了格律,才可以真正区分开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所在,以及它与其他杂体诗如折腰、偷春体等等的区别所在,这样也才能够为更加自如的去创作具有乐律节奏美感的诗文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10:宋词:简称“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是用来配音乐而歌的。所以词初又名曲、曲子、曲子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等等。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词源初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又极盛于宋代。唐代,因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从配乐这点上来说,它和汉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了诗的一种别体。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相对比较多。词的句式不等,从一字句俩字句起,直到五字句七字句或更长,所以词也常被人称作为“长短句”。         11、元曲: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做作六吕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它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由于元曲是元代的文人在继承与运用传统诗词体制的过程中,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开创的一种“新兴”文学体裁,是格律诗和词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它的句式特点类似于词,同样以长短不等的杂言句式为主体。         12、现代诗: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1917年胡适(1879 —— 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并由刘半农、刘大白等人的不断创作与努力,渐渐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诗的基本共性,并一路延续发展至今。               结:以上列出来的诗歌发展主脉络,同时也是部韵文的大概发展史。诗歌属于韵文中的一个大类,由诗三百一路顺承下来,所有的诗歌都是协韵的。韵,指和谐悦耳的声音;韵文就是讲究韵律,用韵律格式写成的文章。在今天的文稿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包括:四声、格律、韵、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就将从平仄押韵等这些基础方面上来逐步展开阐述,直到新学能够全部掌握为止。下课。   交城诗词入门第二讲 交城百姓        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了诗歌发展的主脉络。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直接套用王力先生的部分讲内容,来逐步拆解在第一讲中所提到过的平仄、四声、押韵、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格律等等这些诗词方面的相关知识。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遍意义上的诗词,是指诗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完全脱离乐曲而只凭借语言文字形式来独立运行的两种文体。但人类所使用的语言跟其他所有事物一样,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从已被破解的殷商甲骨卜辞及周易卦辞这些内容,再一路顺推到唐宋诗词以及现代诗歌作品,我们都可以明显感受到汉语言的语法结构与语音变化迹象。在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现代语言学家将汉语发展史主要划分成了以下四个阶段:两晋以前=上古时期;南北朝到北宋=中古时期;南宋到清前期=近古时期;清中后期到现在=现代时期。而在这四个阶段里,我们所主讲的唐宋诗词在当时恰好处于现在所说的中古汉语语音体系中,这里就需要从古今四声平仄来首先谈起。 平仄        四声,指的是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平仄,就必须先从声调的构成谈起。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a、古代汉语(主指中古汉语语音体系阶段)有四个声调,它们分别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是个短促的调子,现在已并入今四声中。        b、现代汉语的声调(今声调即普通话的声调)也有四个,它们分别是:        1,、阴平声。这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2、阳平声。这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3、上声。这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4、去声。这是一个高降调。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已不再是短促的,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在我们交城方言里,有些古入声字还可以明显感觉的到,比如“黑白八十”几个字,发音短促,部分略带上声味道,这些都可以自己去慢慢体会。         明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中这样描述四声 :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可能不够科学,但基本能让我们了解古代四声的大概。        知道了甚么是古今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就是平;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而根据古今四声来划分,则又能将它分作古今平仄两具类。它们分别是:        1、古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2、今平仄:平就是阴平声(一声)与阳平声(二声),仄就是上声(三声)与去声(四声)。          判断某个字的古今平仄,我们可以通过某些专业查询网站(或者字典与韵书类工具书)来得到解决。 推荐:中华国粹网古今平仄查询系统         分开平仄两大类的原因,是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仄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就能使其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显的单调。古人所谓的“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在前文中已提到过“韵”是指和谐悦耳的声音,而这里所说的平仄和谐恰恰也是对应这点来说的。《周易·系辞》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描述:在汉典中,道的释意为真理,它是指一切客观事物都需遵循的自然法则,是一种最为和谐平衡的运行状态,这句话同时也表明了阴阳平衡是一切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始终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而儒家所提倡的中庸说也同样是这个道理。那么,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平仄视作阴阳两仪的话,那么平仄声调在诗词中的这种有序安排(格律)便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道”,是一种“阴阳平衡”,是一种“中庸”,同时也算是一种“真理”。恰恰由于平仄声调在诗文中这种有序合理的定向安排,从而保证了诗词生命的无限活力,同时还使其具有了灵动飘逸的韵律节奏美感。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韵部、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归什么韵部,这在古代韵书与现代韵书中都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这种情况在古今韵中都会出现,必须引起注意。如:古韵中的“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 这种情况要比现代汉语多得多。有些字,在古韵中是读平声的,在今韵中却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今韵也是同样道理。由于上面贴过古今平仄的查询方法,就不再开列具体实例,这些异声同字在字典韵书或查询网址里可以找到很多。 用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基本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都要押韵。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而所谓诗词中的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古人押韵多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指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各个朝代,所使用的韵书也不会一样。咱们来看几首例诗:         例一:绝句四首(三) [唐]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tiān)。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chuán)。         a、诗句字古今平仄对比:         两个黄鹂鸣翠柳:古:仄仄平平平仄仄 今: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古:仄平仄仄仄平平 今:平平平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古:平平平仄平平仄 今:平平平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古:平仄平平仄仄平 今:平平平平仄仄平      b、押韵字古今平仄与所属韵部对比:         天           古:平 ◆天【下平一先】         今:平 ◆天【八寒,an,ian,uan,üan】         船           古:平 ◆船【下平一先】         今:平 ◆船【八寒,an,ian,uan,üan】         举这首诗作例子,是因为它结构与句式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写作绝句无需对仗,而杜圣的这首却是四句都对仗,全篇浑然一体,完全是由两副妥帖工整的对联构成,这些相关概念下面都会讲到,这里暂不多说。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韵字,“天、船”属于同韵字,所以押起韵来非常谐和。而奇数句的句脚字(也有称白脚)按照诗律无需押韵(首句特殊)。押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由于同类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从而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这首诗中,“一、泊”在古韵中是入声字仄,在今韵中是平,除这两字外的其它字古今平仄都没有变化。韵脚字在古韵中同属下平一先韵部,在今韵中同属八寒韵部。         例二: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a、诗句字古今平仄对比:         远上寒山石径斜:古: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仄仄平平平仄平         白云深处有人家:古:仄平平仄仄平平  今:平平平仄仄平平         停车坐爱枫林晚:古: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平平仄仄平平仄         霜叶红于二月花:古:平仄平平仄仄平  今:平仄平平仄仄平       b、押韵字古今平仄与所属韵部对比:         斜           古:平 ◆斜【下平六麻】         今:平 ◆斜【三皆,ie,üe】         家          古:平 ◆家【下平六麻】         今:平 ◆家【一麻,a,ia,ua】         花           古:平 ◆花【下平六麻】         今:平 ◆花【一麻,a,ia,ua】         这首诗,“斜”和“家、花”按今韵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相同,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同例一,“石、白”两字在古韵中是入声字仄,在今韵中是平,而诗中除这两字外的其它字古今平仄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些韵脚字在古韵中同属下平六麻韵部,在今韵中同属一麻韵部(斜字例外)。在国粹网的查询过程中,个别字的查询结果会显示为“通”,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字典韵书或者查询网址来结合进行排除解决。推荐:作诗填词格律检查            例三: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诗句字古今平仄对比:         丞相祠堂何处寻:古:平仄平平平仄平  今:平仄平平平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古:仄平平仄仄平平  今:仄平平仄平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古:仄平仄仄仄平仄  今:仄平仄仄仄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古:仄仄平平平仄平  今:平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古:平仄平平平仄仄  今:平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仄平平仄仄平平  今: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古:仄平仄仄平平仄  今:平平仄平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古:平仄平平仄仄平  今:平仄平平仄仄平         b、押韵字古今平仄与所属韵部对比:         寻          古:平 ◆寻【下平十二侵】         今:平 ◆寻【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森           古:平 ◆森【下平十二侵】         今:平 ◆森【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音          古:平 ◆音【下平十二侵】         今:平 ◆音【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心         古:平 ◆心【下平十二侵】         今:平 ◆心【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襟         古:平 ◆襟【下平十二侵】         今:平 ◆襟【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这首诗,不仅押起韵来非常谐和,而且五个韵字各自在古今韵中都属同部。同例一例二,全诗除了“柏、隔、出、捷”这四个入声仄字,其它字的古今平仄也都没有发生变化。以上列举的诗中以及押韵字的古今平仄对比,都已经逐个核对过,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汉字在古今平仄方面的变化并不是太大,都有其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我们可以从平时的接触运用中慢慢总结出来。古今平仄变化最大的主要集中在入声字,而这些古入声字绝大多数被并入了现在的阴平阳平两声中。我们同生在现代社会,所以建议各位首先能熟记《中华新韵》各韵部,因为它对即兴诗词的创作与对各韵类的研究都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中华新韵》十四部:         一、麻 a,ia,ua ;二、波 o,e,uo ;三、皆 ie,üe ;四、开 ai,uai ;五、微 ei,ui ;        六、豪 ao,iao ;七、尤 ou,iu; 八、寒 an,ian,uan,üan; 九、文 en,in,un,ün ;十、唐 ang,iang,uang ;        十一、庚 eng,ing,ong,iong ;十二、齐 i,er,ü ;十三、支(-i)(零韵母) ;十四、姑 u 。        为有助于理解,我们再来排一下韵书的大概发展史:        我国最早韵书可推至三国时魏人李登著作的《声类》,它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始判清浊,才分宫羽,却没有渊源引据。晋代时出现《韵集》,首按宫商角徵羽来分出五部。后至隋代时陆法言著《切韵》,分193部,以反切标声,唐代初年时被定为官韵,字字皆有渊源注释,是作为当时的字典字书使用,可惜早已佚失。因《切韵》韵部制定的过于琐细,后唐人王仁昫续著《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又著《唐韵》,它们都是在整合《切韵》的基础上得来,每个字均加入注释,并且引文都有出处,同样可做辞书与字典使用。《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分五卷206部,是继《唐韵》后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它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同时也是我国宋以前韵的集大成者。其后宋编《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集韵》为收字最多的韵书,同为增修《切韵》后得来。再后宋末平水人刘渊出《平水韵》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续著《平水新刊韵略》将平水整合为106韵。至元代时,周德清著《中原音韵》,分作19部,按四声分韵,首创平声阴阳,取消入声,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作曲正韵。清时人戈载依据前人作词用韵情况,又归纳整合《平水韵》成19部出《词林正韵》,为现行的填词韵书。清代康熙年间编撰《佩文韵府》,将《平水韵》同并为106个韵部,这也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它在当时是属清人科考官韵,现在则成为近体诗专韵。明清《十三辙》是在北方说唱艺术中所使用的押韵韵书,共有15个韵部,分十三大辙与俩小辙儿。进入现代后,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中华诗词学会于21世纪初颁布《中华新韵》,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它将新韵划分成14部,与《十三辙》有些近似,只是拆分了《十三辙》中的其中一个大辙韵部,未收入两小辙儿,简单实用,一目了然,诗词曲联等通行。在上面列出来的这条韵书发展主脉络中,其它杂类韵略没有被录入,而使用官定韵书来押韵的历史恰好处于古近诗体的分界线上,再往前的诗歌作品则都更适合归入混元自然韵的范畴,包括诗经楚辞等等。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就目前来说,我们创作诗词作品,多是诗尊《平水韵》106部,词尊《词林正韵》19部,如果是创作今韵诗词,则尊《中华新韵》14部。需要注意的是:在正规场合的创作中,古韵今韵不可混用,使用新韵时必须明确标明。           结:这堂课主要是讲解汉字古今平仄与韵字对比的实例分析,余下的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格律等等内容留待后面继续。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