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第一学期物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2).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118072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第一学期物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第一学期物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16分) 1.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质点就是这种物理模型之一.关于地球能否看作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的质量太大,不能把地球看作质点 B.地球的体积太大,不能把地球看作质点 C.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 D.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 B A F 2. 如图所示,在地面上的物体A、B在水平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对A、B进行受力分析,以下关于A、B受力的情况中说法正确的是:( ) A.B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 B.A受到重力、支持力、压力和两个摩擦力 C.A受到重力、支持力、压力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 D.通过B的传递,A亦受到力F的作用 3. 三个共点力F1,F2,F3,其中F1=1N,方向正西,F2=1N,方向正北,若三力的合力是2N,方向正北,则F3应是:( ) 第六题图 A. 1N,东北 B. 2N, 正南 C.3.2N,东北 D. N,东北 4.下列图示为一位体操运动员的几种挂杠方式,其手臂用力最小的是( ) 5. 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 A.人跳起后,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 偏后距太小,不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6. 物体从具有共同底边、但倾角不同的若干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当倾角为多少时,物体滑至底端所需的时间最短( ) A.300 B.450 C.600 D.750 F 7. 一物块静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从某时刻开始,物块受到一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假设物块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a表示物块的加速度大小,F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能正确描述F与a之间关系的图像是(   ) 8. 质量为M=70kg的人通过光滑的定滑轮拉质量为m=25kg的物体,如图所示, 物体以a=4 m/s2加速上升时,则人对地面的压力为,g取10m/s2(   )      A.350N B.500N C.650N D.800N 二、多选题(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共8题,每题4分,答不全得2分,共32分) 9. 把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在电梯中看到弹簧秤的示数是16N,g取10m/s2,则可知电梯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 以4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B. 以2m/s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 以2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D. 以4m/s2的加速度减速下降 v F θ A 10. 如图所示,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一物体A在斜向下的推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推力与水平面夹角为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A一定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B.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小于Fcosθ C.推力F与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的合力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下 D.物体A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11. 如图所示,A和B的质量分别是2 kg和1 kg,弹簧和悬线的质量不计,在A上面的悬线烧断的瞬间 A.A的加速度等于零 B.A的加速度等于 C.B的加速度为零 D.B的加速度为 12. 如图所示,总质量为460 kg的热气球,从地面刚开始竖直上升时的加速度为0.5 m/s2,当热气球上升到180 m 时,以5 m/s的速度向上匀速运动。若离开地面后热气球所受浮力保持不变,上升过程中热气球总质量不变,重力加速度g=10 m/s2. 关于热气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受浮力大小为4830 N B. 加速上升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保持不变 第16题图 第14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C. 从地面开始上升10 s后的速度大小为5 m/s D. 以5 m/s匀速上升时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为230 N 第11题图 13. 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图象,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t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 B. 在0~t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 C. 在t1~ t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 D. 在t3~t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14. 如图所示,一个小球自由下落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后开始竖直向上反弹,从开始反弹至小球到达最高点,小球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情况为( ) A.速度一直变小直到零 B.速度先变大,然后变小直到为零 C.加速度一直变小,方向向上 D.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最后保持不变 15. 一质量为m的滑块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通过频闪照片分析得知,滑块在最初开始2 s内的位移是最后2 s内位移的两倍,且已知滑块最初开始1 s内的位移为2.5 m,由此可求得(  ) A.滑块的加速度为5 m/s2 B.滑块的初速度为5 m/s C.滑块运动的总时间为3 s D.滑块运动的总位移为4.5 m 16. 如图所示,质量不等的木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 当水平力F作用于A的左端,两物体一起作匀加速运动时,A、B间作用力大小为F1. 当水平力F作用于B的右端,两物体一起作匀加速运动时,A、B间作用力大小为F2,则( ) A. 在两次作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相等 B. 在两次作用过程中,F1+F2<F C. 在两次作用过程中,F1+F2=F D. 在两次作用过程中, 三、 解答题(52分) 17. (6分)如图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图。图中A为小车,B为砝码及砝码盘,C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通过纸带与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相连,计时器接50 Hz交流电。小车A的质量为m1,砝码及砝码盘B的质量为m2。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A.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需重新平衡摩擦力 B.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 C.本实验最好将砝码及砝码盘换做砂与砂桶 才容易确保m1始终远大于m2 D.在用图象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作a-图象 (2)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他测量得到的a-F图象,可能是图中的图线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 · · · · · · · 0 1 2 3 4 5 6 cm 1.40 1.90 2.38 2.88 3.87 3.39 (3)如图所示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纸带中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已标出,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由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 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8. (6分)图(a)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 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 时间tA和tB,求出加速度a;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值; 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µ; 回答下列问题: (1)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和t A和t B表示为 a = 。 (2)动摩擦因数µ可用M、m、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 µ = 。 19. (12分)如图所示,木块质量m=1kg,在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右下方的恒定推力F作用下,以a=1.6m/s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3s末时撤去推力F。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sin37°=0.6,cos37°=0.8,g=10m/s2),试求: (1)推力F的大小? (2)物体在前3s内滑行的位移及3s末的速度? (3)物体在5s内滑行的总位移? 20.(12分)如图(甲)所示,A车原来临时停在一水平路面上,B车在后面匀速向A车靠近,A车司机发现后启动A车,以A车司机发现B车为计时起点(t=0),A、B两车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B车在第1s内与A车的距离缩短了x1=12m. (1)求B车运动的速度vB和A车的加速度a的大小. (2)若A、B两车不会相撞,则A车司机发现B车时(t=0)两车的距离s0应满足什么条件? 21. (16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2m,长为L=1.6m的木板,质量为m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以v0=3m/s的水平初速度冲上木板,距木板前方s = 0.6m处有倾角为θ=37°的固定斜面,物块与木板达到共速后木板与斜面碰撞并粘连,斜面足够长且左端和木板B端等高,已知物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1= 0.2,物块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2 = 0.5(sin37°=0.6,cos37°=0.8,g=10m/s2) (1)求物块冲上木板后物块和木板的加速度; (2)求碰撞前物块和木板达到的共同速度v; L s v0 θ A B (3)不计物体经过木板与斜面交界时的能量损失,求物块最终停下的位置。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B D B D B C A BC AB BC AD BD BD CD ACD (3)撤去外力 撤去外力经过 停止运动   5s内发生的总位移 17. (1) CD 丙 0.50 (2) : 19、(1)受力分析,正交分解   ①    ②   ③ 解得:F=10N 20. (1)在t1=1s时A车刚启动,两车缩短的距离 (2)3秒内的位移   3秒末的速度 ①(2分) 代入数据解得B车的速度 vB=12m/s ②(1分) A车的加速度 ③(2分) 将t2=5s和其余数据代入解得A车的加速度大小 a=3m/s2 ④(2分) (2)两车的速度达到相等时,两车的距离达到最小,对应于v-t图象的t2=5s,此时两车已发生的相对位移为梯形的面积 ⑤(3分) 代入数据解得 s=36m ⑥(1分) 因此,A、B两车不会相撞,距离s0应满足条件 s0>36m ⑦(1分) 21、解:(1)对物块: 得:,方向水平向左 对木板: 得:,方向水平向右 (2)设t秒后达到共同速度 对物块: 对木板: 解得:, (3)在t时间内, 物块位移: 木板位移: 相对位移: 解得: 此时物块距木板B端: 碰撞后木板粘连,物块减速,设冲上斜面时的速度为v2 有: 滑上斜面过程: , 滑下斜面过程: , 回到小车上后匀减速到停下: 由以上各式解得:,故物块最终停下的位置距木板B端0.03m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