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模板.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1178608 上传时间:2025-07-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8.50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 16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 ( ~2020年) 二○○九年十二月 目 录 一、 发展环境 1 ( 一) 发展基础 1 ( 二) 存在问题 3 ( 三) 面临形势 3 二、 发展目标 4 ( 一) 指导思想 4 ( 二) 发展定位 4 ( 三) 总体目标 5 ( 四) 阶段目标 5 三、 主要任务 6 ( 一) 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 6 ( 二) 专业设置与建设 9 ( 三) 校园及基础设施建设 10 ( 四) 和谐校园建设 12 四、 保障措施 13 ( 一) 思想保障 13 ( 二) 组织保障 13 ( 三) 经费保障 13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 ( ~2020年) 一、 发展环境 ( 一) 发展基础 荣昌校区现有各类在校学生近5000人( 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4200人) 。办学70多年、 办本科30多年, 经过几代师生的艰苦奋斗, 为建设”西南大学高水平特色校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础条件: 占地面积244831 m2, 房屋建筑面积144312 m2, 教学仪器设备3389万元、 图书30.9万册, 计算机920台、 上网服务15h/d, 实现了信息网络化和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与本部共享; 实习牧场( 奶牛、 猪、 鸡) 、 实习渔场、 股份制动物药品厂、 兽医院等校办企业和实习基地, 固定资产总值 多万元。 学科专业: 招收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 水产养殖学、 市场营销、 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个普通本科专业学生, 培养基础兽医、 临床兽医、 预防兽医、 水产养殖、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有机化学等7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主要以畜牧学、 兽医学、 水产等养殖学科为主, 基本覆盖牧渔业产前、 产中、 产后环节, 初步形成农、 管、 工多学科的办学格局。现有重庆市重点学科1个( 临床兽医学) 、 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1个( 预防兽医学) , 校区骨干学科5个( 基础兽医学、 临床兽医学、 水产养殖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 国家级创新实验示范区进行建设专业2个( 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 , 校级特色专业点进行建设专业1个( 动物科学) 。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24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2人, 硕士学位121人, 在读博士硕士42人; 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0人, 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91人。教师平均年龄为38.9岁, 其中正高级教师平均年龄为48岁, 副高级教师平均年龄为44岁, 讲师级教师平均年龄为35.8岁。有农业部兽药审评委员1人, 重庆市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人, 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 重庆市322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 省部级中青年突贡专家1人, 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员8人, 重庆市优秀教师3人, 硕士生导师24人。 本科教学: 有省部级教改项目4项, 省部级精品课程1门, 省部级重点课程5门, 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本科学生升研究生比例占10%以上,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以上。 科研服务: 近几年, 共争取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4项, 获重庆市重大专项1项( 经费前期投入1000余万元) , 每年平均到位科研费250余万元; 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28项、 获兽用生物制品二类新兽药证书1个、 家禽新品种( 品系) 证书1个、 专利3项。办有现代化饲料企业、 GMP兽药企业、 实习牧渔场等教学实验实习场所, 直接转化教师科研成果。教师创办领办的企业、 以”8+1”校企联合会为代表的畜牧兽医水产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遍布市内外, 增强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 二) 存在问题 校区虽有70余年办学历史, 并有30多年办普通本科的经验, 但基础设施条件与与学校本部相比, 还有明显的差距。校区发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距离学校本部和重庆市主城区较远, 共享西南大学和重庆市的教学科研资源较少。 二是学科专业较为单一, 部分本科专业已调整到校本部, 校区学科专业减少, 新增学科专业不及时。师资队伍中高学历、 高职称的比例偏低, 抽调和流失的师资未能得到及时补充。缺乏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带头人, 无省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三是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方案不灵活,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 培养模式趋同与学生多样化发展之间矛盾突出。 四是校区面积较小, 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及实验实习场地建设需要量。 五是基本建设经费历史欠账较多、 来源不足, 严重影响办学条件进一步改进。 六是现有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校区建设发展还不够适应。 ( 三) 面临形势 校区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重庆市是大城市带大农村、 大库区, ”三农”问题、 扶贫和移民问题尤显重要, 中央已批准重庆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最大的试验区, 重庆市又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列为重大战役; 荣昌县牧渔业资源丰富, 是中国畜牧科技城, 又被国务院批准作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进行建设, 具有畜牧科技和产业优势;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毗邻校区, 其优质的人才队伍、 科研设备设施、 规范化养殖场能够有效共享。 校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教育部 初重新给予校区招收本科第二批次的招生代码, 要求校区发挥优势、 提高水平、 办出特色。教育部与重庆市共建学校的意见中, 明确表示支持中国畜牧科技城建设, 经费1∶1配套投入; 荣昌县与学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明确了共同校区建设。 校区面临着上档次求发展的严峻挑战。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而校区办学基础较差、 各方面底子较薄, 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任务较为艰巨。 二、 发展目标 (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秉承”特立西南、 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 坚持”艰苦创业、 负重自强”的办学传统, 彰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 锁定”高水平特色校区”的发展目标,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心, 坚持以科研为支撑、 以服务拓发展、 以质量为保障, 实现校区全面、 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二) 发展定位 目标定位: 学校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现代牧、 渔业为主要优势的高水平特色校区。一定时期内, 招收本科第二批次的学生, 发展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为主的研究生教育, 适度发展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 彰显畜牧科技、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 规模层次: 以普通本科教育为基础, 稳定规模, 提高质量; 积极发展以专业学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 全日制研究生 达300人, 2020年硕博士达500人左右; 适当拓展成人教育及其它形式的继续教育( 表1) 。 表1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 年度 普通本科 研究生( 全日制) 4200 60 4200 300 2020 4200 500 另: 在职专业学位硕士从 起招, 逐步达到500人; 成人及自考学历教育逐步达到1000人。 ( 三) 总体目标 到2020年, 成为国内知名的产学研紧密结合、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地; 畜牧、 兽医、 水产等学科建设在国内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是国内牧渔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的阵地; 是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重要支撑单位, 服务牧渔业产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 ( 四)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 - ) 夯实办学基础。乘校区定位和部市共建东风, 按照高水平特色校区制定和落实校区规划, 调整完善专业学科, 继续加大校区硬件设施建设, 特别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加强内部管理。经过几年的建设, 实现本科教育质量高、 办学基础好、 成为校内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 为实现校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 -2020) 凸显特色水平。校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 硕士研究生具有适度规模, 产学研紧密结合应用创新成效显著, 应用科学研究取得一些标志性成果, 以畜牧、 兽医、 水产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国内普遍好评和公认, 其它学科协调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加强, 校区特色和水平不断凸显, 逐渐向研究教学型校区过渡。 三、 主要任务 ( 一) 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 1.总体目标 学科建设: 经过 建设, 实现”一个调整、 两个提升”( 调整学科结构, 把当前较为单一的农科调整为以农为主, 经、 管、 理、 工各学科协调发展; 提升骨干学科和支撑学科水平) 。逐渐由教学型向研究教学型过渡。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规模和质量与校区事业发展相适应, 强化”高素质”( 善教学、 长育人、 强科研、 精服务) 教师的培养, 逐步建设一支数量充分、 结构合理、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阶段目标 ( 1) ~ 目标 打造优势学科, 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2个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成为校内研究生培养单位, 新增硕士生导师25-30人, 新增博士生导师1-2人; 扶持支撑学科, 扩展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3-5个, 打造校级学科团队1-2个。 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25%左右, 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80%左右, 有国( 境) 外学习进修经历教师的比例达10%左右; 职务结构比例得到优化, 正高级职务结构比例达10%左右。培养和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学科骨干1-2名, 新增省部级专家及学术带头人3-5名, 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团队。 ( 2) ~2020目标 打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 优势学科人才培养特色明显, 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 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学科体系基本完善, 学科结构基本合理, 支撑学科、 交叉学科、 新兴学科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90%左右,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超过40%; 有国( 境) 外学习进修经历教师的比例达20%左右; 进一步优化职务结构比例, 高级职务结构比例控制在50%左右; 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取得突破性进展, 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批教师成为知识和技术创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 适应研究教学型校区事业发展的需要。 3.学科建设措施 ( 1) 做强特色骨干学科。加强6个骨干学科( 基础兽医学、 临床兽医学、 预防兽医学、 水产养殖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建设, 进一步加大投入, 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 ( 2) 扶持支撑学科。将符合校区办学需要且基础较弱的学科作为支撑学科进行建设, 重点建设食品科学、 环境工程、 草业科学、 动物药学、 渔业资源、 企业管理、 应用化学、 行政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 3) 强化学科队伍建设。采取措施, 以遴选、 考核、 激励等形式强化以学科负责人为首的学科团队建设。 ( 4)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构建以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为主体、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并重, 积极服务社会的科研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动物健康养殖研究中心、 畜禽疾病快速诊断与防治研究中心、 生物信息技术中心、 质量分析检测中心、 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 ( 5) 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 前, 筹措不少于 万元的经费用于加强重点学科、 支撑学科、 新兴交叉学科等建设, 以项目管理、 合同管理提高学科建设投资效益。 以后每年400—500万元投入学科建设。 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 1) 确保师资队伍总量( 表2) 表2: 荣昌校区专任教师规划表 年度 本科规模 研究生规模 生师比( ≦) 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 教师折合数量 需硕( 博) 导数量 预计退休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量 需专任教师数量 需引进专任教师数 需新增硕( 博) 导 4200 60 16.7: 1 70: 1 256 24 28 242 4200 300 16: 1 14: 1 290 50 2 40 270 30 26 2020 4200 500 16: 1 8: 1 310 80 29 60 280 70 56 加强教师补充工作。以补充外校优秀毕业生为主, 优化教师学缘结构; 制定教师补充奖惩办法, 调动教学单位教师补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外聘教师工作。认真做好外聘教师聘任工作, 规范外聘教师的聘任、 管理和考核工作, 确保师资队伍总量。 ( 2)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贯彻实施”英才工程”和”聚贤工程”。提高校区师资队伍学历学位层次, 强化教师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突出双语教学能力训练。实施”良师工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在职称评审、 岗位设置聘任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 3)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实施创新团队计划。以骨干学科、 支撑学科团队为基础, 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核心, 组建和扶持一批结构合理、 优势互补、 团结协作、 具有凝聚力的创新研究群体。加大平台建设力度。设立博士基金、 青苗基金等专项科研基金, 加强对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 ( 二) 专业设置与建设 1.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专业设置与建设以服务现代牧渔业为主线, 既重视原有专业的改造, 又重视必要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校区专业总数逐步发展至10-13个, 专业覆盖牧渔业产前、 产中、 产后重要环节, 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搭建基础平台。 2.专业建设的阶段目标 办好现有7个专业: 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 水产养殖学、 计算机科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市场营销、 公共事业管理。 前恢复2个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动物药学; 前新增2个专业: 宠物医学、 水族科学与技术; 前增加2个专业: 贸易经济、 物流管理。 3.专业建设措施 ( 1) 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行业发展动态, 调整专业结构, 凸显校区办学优势和特色。 ( 2)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3) 强化专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规范和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 继续加强实验、 实习、 社会实践、 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教学环节。 ( 4) 重视专业评估工作。完善经常性专业评估制度和特色专业点建设评审制度, 树立和强化专业办学质量与水平的优胜劣汰意识, 建立和健全本科专业办学质量自我约束、 自我监控机制, 促进专业建设良性循环、 良性发展。 ( 三) 校园及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建设区划总面积近30公顷, 主要满足教学、 运动、 生活三大功能。另龙舌嘴新征地200~500亩与荣昌县共建国家现代牧渔业示范区科教实训场( 另行规划建设) 。 1.建设原则和目标 按照开放与共享、 连续性与网络化、 地域文化传承的理念规划校园, 坚持整体优先、 弹性适应、 有机更新、 资源节约的原则, 将校园的功能演进同校区的事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维持校园的系统性, 塑造有机、 完善的校园整体; 结合传统的园林思想, 整合校园空间, 塑造富有人情味的园林空间, 建设绿色校园; 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学科特色的校园风貌。 2.基本思路和主要策略 基本思路: ”链珠”式的功能结构体系; ”轴线+庭院”的空间模式; 网络、 强势的人行系统; 立体化的景观环境。 主要策略: 按照”组院、 增绿、 纳景、 设台”策略, 采取”一保、 一改、 一借、 一扬”的具体措施。进行一系列空间环境的改造和建设, 描绘一幅”人在绿中、 绿嵌校内、 校依水畔、 水穿城过”的富于诗意的山水人文画卷。 3.校园系统规划 绿化规划: 依托空间结构布局, 以庭院绿化为核心绿化, 以林荫大道绿化为纽带, 形成”以线串面”的主绿化骨架。整体上形成由”核心绿化、 次级绿化、 林荫绿带、 局部绿点”等元素组成的点、 线、 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道路交通规划: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原有植被山体, 营造理性、 和谐、 富有文化内涵的空间环境, 经过”通而不畅”的道路把各个功能分区有机地联系起来。尊重地形, 动静分离, 追求适合各个片区的道路系统。 工程管网规划: 满足校园工作、 生活等需要, 做好电力工程、 电信工程、 燃气工程、 给水工程、 排水工程、 管网综合工程等规划。 防灾规划: 防洪标准按310米高程设防。一般建筑按七度设防, 城市生命线工程( 给水、 排水、 通讯、 堤坝、 桥梁等) 提高一度设防。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 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前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建设工程用地地质灾害详细勘察,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4.建设项目规划及经费筹措 基本建设项目, 共需资金约1亿元。主要筹措渠道为教育部拨款、 市政府配套、 教育部修构专项、 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项目、 自筹。 ( 四) 和谐校园建设 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 稳定的关系, 全面推进校区事业发展, 不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1.加强党建工作,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 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理顺校区管理体制, 强化运行机制; 坚持以”四化”标准选拔干部, 完善干部述职民主评议制度, 努力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全面推进改革和事业发展 根据师生思想状况和要求, 开展生动活泼、 形式多样、 内容充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效地调动师生员工对校区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凝聚力、 创造力和执行力,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 全面推进校区事业发展。 四、 保障措施 ( 一) 思想保障 领导重视、 上下一心是落实校区规划的思想保障。校区是学校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校区的建设和发展, 积极争取发展的政策和项目, 并组织动员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促进校区发展; 各职能部门和校内单位进一步提高认识, 主动积极服务; 校区要组织师生员工认真学习, 把校区规划作为鼓舞士气、 凝聚人心、 集聚力量、 鞭策行动的精神支柱, 从思想上保证把校区规划落到实处。 ( 二) 组织保障 完善校区管理体制。校区日常事务处理以块为主, 建设与发展条块结合, 学校及时研究解决校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并有学校党委常委和副校长主持校区工作, 负责校区规划的组织实施; 强化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为落实校区规划服务, 落实规划要求, 加强同校区的沟通和协作; 校区党工委、 管委会具体组织实施校区规划, 分解任务, 落实责任。强调学校、 职能部门、 校区及相关单位共同为落实校区规划承担责任, 落实责任目标, 实行责任追究, 确保规划实现。 ( 三) 经费保障 实现校区规划, 除日常运行经费外, 用于基本建设、 学科建设、 队伍建设和其它条件建设经费约需2亿以上。学校和校区要进一步争取教育部和农业部专项投入建设, 特别是在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中国畜牧科技城建设中向校区倾斜; 同时, 全力争取重庆市政府的专项投入和与教育部投入配套; 校区做好学费收缴、 校办及参股企业等应缴资金的催收和争取社会捐赠资金, 努力增加经费来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艰苦创业勤俭办学, 讲求效益规避风险的资金使用原则, 坚持校区财务统管, 严格财务管理, 加强审计监察, 努力把经费管好用好, 以保证校区正常运转和发展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