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语悟其神,句句出真情
——听《花边饺子里的爱》有感
十三小 王惠霞
至今,我校生本教育已经进行了八年,八年来,从最初的摸索实验,到如今课堂模式的成型,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仍有许多困惑影响着课堂实效。本次学校开展的骨干教师创新生本课堂教学展示课,解决了困扰课堂效果的一些问题,对生本课堂究竟如何进一步开展,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尤其是王红霞老师执教的《花边饺子里的爱》,让我对生本理念下,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有了新的体会。
《花边饺子里的爱》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一篇名作。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年后,给妈妈包糖馅花边饺过生日,讨得年迈母亲的欢心。本课文字看似平实.却能深透心灵,以朴素平和的文笔,娓娓倾诉了母子情深。
王老师在课堂上,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具体来说,有以下亮点值得借鉴:
一、 入情入境巧引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花边饺子里的爱》一文语言朴素无华,但蕴含的情感却非常真挚感人。感受母子之间真挚的爱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师通过“妈妈为什么要包花边饺?我为什么也要包花边饺?从问中哪些语句中体会到那浓浓的爱?”这一主线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给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在学生交流时,紧紧抓住文中妈妈在我和弟弟捣乱将饺子弄混的情况下的动作“用手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通过换词,将“捅”换成其他的如“戳”等词语,让学生体会,使学生对母亲对孩子的爱有了具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这样的引导,使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这些文字背后蕴藏的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走入文本,与文本内容零距离对话,使学生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课外开花课内红
课中,教师多次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资料的拓展。如在交流妈妈为了让我弟弟吃肉馅的饺子耍花招包花边饺,而他和父亲吃那些素馅的时,学生指出母亲是肖复新的继母,却能对肖复新如此呵护,更能体会到母亲的爱的无私和伟大。教师顺势而导“你怎么知道母亲是肖复新的继母?”“还有谁读过《母亲》这篇文章”。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评价“同学们在学习时,可以阅读相关的其它文章,这样,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理解会更深刻”。
这样的引导,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很好的服务课内理解,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创设情境促情动
在教学中,教师几次在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内容。如学生理解了妈妈包花边饺的原因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妈妈——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捏出了漂亮的花边饺子,我和弟弟——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她把—— 也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虽然生活艰难,可有妈妈的呵护,我们依然快乐成长。”这样通过具体的情境的创设,转变角色使孩子们用真实的心灵去触摸妈妈那颗伟大而无私的心,让学生从品读词句中感知课文的情感。在思想的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中感受伟大而又无私的母爱。
四、以读促写抒真情
在学生感受的浓浓的母爱和拳拳的孝心之后,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亲人、伙伴、朋友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向我们表达他们心中的情意,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回味生活中爱的记忆,仿照课文结尾写一写生活中别人给予你的和你回报别人的爱吧!以 浸满 的爱,如今, 。”句式,进行小练笔,引导学生将亲人对自己的点滴关爱诉诸笔端,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句句情真意切。至此,课已结束,人间真情却依旧在学生心中流淌。
纵观整节课,教师引导到位,点拨及时,学生学得入情入境,收获诸多。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提高课堂实效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