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园小班教案《重阳节》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教材《我们的节日》,具体章节为《重阳节》。教学内容包括:重阳节的由来、习俗、文化意义以及相关的儿歌、故事和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意义,培养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与热爱。
2. 通过讲述重阳节的故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3. 培养幼儿尊敬老人、关爱家人的优秀品质,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理解重阳节的文化意义,培养幼儿的尊老爱亲情感。
重点:掌握重阳节的习俗,学会相关的儿歌和故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重阳节主题挂图、故事卡片、儿歌CD、实践活动材料等。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讲述重阳节的来历,展示重阳节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
2. 讲解:详细讲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重阳节主题活动,如制作重阳糕、登高游戏等。
4. 例题讲解:通过故事和儿歌,引导幼儿学习重阳节的相关知识。
(1)故事:《重阳节的传说》
(2)儿歌:《重阳节,登高去》
5.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重阳节习俗表演,让幼儿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
1. 重阳节
来历:古代祭祀活动,传承至今
习俗: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
文化意义:尊老爱亲,敬奉祖先
2. 重阳节主题活动:
制作重阳糕
登高游戏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画一幅重阳节的主题画,展示重阳节的习俗。
(2)回家后,向家人讲述重阳节的来历和文化意义。
2. 答案:
(1)提示:画中可以包括登高、赏菊、佩茱萸等元素。
(2)示例: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现在主要用来尊敬老人、关爱家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让我们的家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观察他们对重阳节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便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
(1)组织重阳节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传承传统文化。
(2)开展社区重阳节活动,邀请老人讲述他们的重阳节故事,增进幼儿对老年人的关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教学难点:理解重阳节的文化意义,培养幼儿的尊老爱亲情感。
详细说明:重阳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深层的文化意义对于幼儿来说较难理解。因此,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幼儿体验和感受重阳节背后的尊老爱亲精神,通过故事、儿歌、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逐渐领悟这一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重阳节的习俗,学会相关的儿歌和故事。
详细说明:重阳节的习俗和儿歌故事是幼儿易于接受和掌握的知识点,教学中应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幼儿学会相关内容,从而增强他们对重阳节的认知。
二、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详细说明:教具与学具的准备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物品。如重阳节挂图应包含丰富的节日元素,故事卡片要图文并茂,实践活动材料要安全无毒、易于操作。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1. 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注重互动性,鼓励幼儿相互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3.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如制作重阳糕、登高游戏等。
四、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详细说明:作业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让幼儿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1. 作业题目:
(1)画一幅重阳节的主题画,展示重阳节的习俗。
补充说明:在画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回忆课堂上学到的重阳节习俗,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所学内容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2)回家后,向家人讲述重阳节的来历和文化意义。
补充说明:这一作业旨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他们将所学知识传递给家人,增进家庭亲子互动。
2. 答案:
五、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详细说明:
1. 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重阳节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补充说明:可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
2. 拓展延伸:
(1)组织重阳节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传承传统文化。
补充说明:活动可以包括亲子制作重阳糕、登高游玩等,增强家庭亲子关系,同时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2)开展社区重阳节活动,邀请老人讲述他们的重阳节故事,增进幼儿对老年人的关爱。
补充说明:通过社区活动,让幼儿走进老人,学会尊敬和关爱他们,进一步弘扬尊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让幼儿在活动中拓宽视野,增进与社会的联系。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注意语速适中,语调亲切,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便于幼儿理解。
3. 适时变换语调,突出重点内容,增强幼儿的记忆。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
2. 讲解与实践活动的时间比例约为1:1,让幼儿充分参与。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时注意问题具有启发性,引导幼儿思考。
2. 针对不同难度的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3. 鼓励幼儿积极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故事、儿歌等趣味性强的内容导入课程,激发幼儿兴趣。
2.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幼儿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3. 结合实物、图片等教具,增强情景导入的直观性。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有趣,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特点,是否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幼儿参与度如何。
4. 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否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5. 课后反思是否及时,针对不足之处是否进行了改进。
6. 拓展延伸活动是否有助于幼儿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