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声音》(精选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声音》,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多样性、生活中的声音等。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对各种声音的敏感性,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倾听、分辨和描述不同的声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音响、鼓、铃铛、小木棒等。
学具:小纸杯、棉线、橡皮泥、小石子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教师播放音响,让幼儿倾听各种声音,引导幼儿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例题讲解
(1)教师演示敲鼓、摇铃铛等,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声音的产生原因。
(2)教师用小纸杯、棉线制作“电话”,让幼儿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
3. 随堂练习
(1)让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教具,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使其发声。
(2)让幼儿用学具(小纸杯、棉线、橡皮泥、小石子等)制作简单的乐器,并尝试发出声音。
4. 总结与拓展
(1)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有趣的声音?”让幼儿进行思考。
六、板书设计
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
2. 声音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
3. 声音的多样性:高低、大小、长短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请你找一找,家里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
(2)尝试用橡皮泥、小石子等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
2. 答案:
(1)物体举例:闹钟、电视、水壶烧开时的哨声等。
(2)制作过程: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关键是要能使物体振动发出声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寻找大自然中的声音,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家长可在家中与幼儿一起进行声音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倾听、分辨和描述不同的声音。
3.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音响,让幼儿倾听各种声音。
4. 例题讲解:教师演示敲鼓、摇铃铛等,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声音的产生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教具,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使其发声。
6. 作业设计:让幼儿找一找家里的发声物体,并尝试制作简单乐器。
详细补充和说明:
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 声音的产生:向幼儿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敲鼓时鼓面的振动,摇铃铛时铃铛内小球的振动等。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幼儿理解这一概念。
- 声音的传播:通过制作“电话”这一活动,让幼儿感受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如棉线)等传播。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在“电话”中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
2.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倾听、分辨和描述不同的声音
- 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教师播放各种声音,如流水声、鸟叫声、交通工具的鸣笛声等,让幼儿学会倾听并分辨。
- 在例题讲解环节,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不同教具发声时的特点,如鼓声低沉、铃铛声清脆等。
3. 实践情景引入
- 教师播放音响时,注意选择丰富多样的声音,包括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4. 例题讲解
- 教师在演示敲鼓、摇铃铛等活动时,要详细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亲身体验物体的振动。
5. 随堂练习
- 在分组活动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使教具发声,并引导他们描述自己的发现。
- 在制作简单乐器的环节,教师可提供一些指导,如:如何将小石子放入橡皮泥中以产生声音等。
6. 作业设计
- 在寻找家里发声物体的作业中,鼓励家长参与,与幼儿一起探索,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声音。
- 在制作简单乐器的作业中,教师可提供一些制作提示,如:选择适当的材料、注意安全等。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使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语速适中,语调富有变化,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在解释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时,用简单明了的词汇,确保幼儿能够理解。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不宜过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环节可以适当延长,确保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和操作。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对于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音响、图片等多元化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的声音,提高他们对声音的敏感性。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是否能够让幼儿充分参与?
4. 教学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幼儿在各个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
5.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丰富多样,是否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6. 课后作业设计是否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是否能够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和思考?
针对以上反思,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