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滚进球门》
一、教学内容
本教案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力与运动》,主要围绕“滚动的物体”展开,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球的滚动特性,探索影响球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球的滚动特性,知道球可以滚动,并掌握影响球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探索科学现象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影响球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
2. 教学重点:球的滚动特性,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科学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乒乓球、篮球、足球、斜面、平面、计时器、尺子等。
2. 学具:每组一个乒乓球、篮球、足球、斜面、平面、计时器、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1)教师展示各种球类,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球的滚动现象。
(2)请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力量推动球,观察球的滚动速度。
2. 例题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球可以滚动?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球的形状,探讨圆形物体容易滚动的特点。
3. 随堂练习
(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探索影响球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
(2)每组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总结规律
(1)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影响球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
(2)教师强调球的滚动特性,巩固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标题:滚进球门
2. 板书内容:
(1)球的滚动特性
(2)影响球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请幼儿画出一个滚动的球,并标出球滚动方向。
(2)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滚动,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2. 答案:
(1)画出滚动的球,标出滚动方向。
(2)生活中的滚动物体如:轮子、圆柱形物体等,它们的特点是底部呈圆形,可以减小摩擦,容易滚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
(1)观察幼儿在实验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球的滚动特性的掌握程度。
(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何改进以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
2. 拓展延伸:
(1)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和探索其他物体的滚动现象。
(2)鼓励幼儿尝试设计一个滚动的小车,了解不同形状的轮子对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影响球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
2.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球的滚动现象。
3. 例题讲解:探讨圆形物体容易滚动的特点。
4.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探索影响球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
5. 作业设计: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滚动,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对以上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1. 教学难点解析:影响球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
影响球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包括:力量的大小、推动方向、球与地面的摩擦力、球的重量和形状等。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和总结这些因素对球滚动的影响。例如,通过推动球时力量的变化,让幼儿发现力量越大,球滚动速度越快;通过改变推动方向,让幼儿观察球的滚动方向如何改变。
2. 实践情景引入解析: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球的滚动现象
教师应准备各种球类,让幼儿观察和描述球的滚动现象。此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 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幼儿观察和描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b.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引导幼儿,让他们能够理解并表达自己的观察。
c.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3. 例题讲解解析:探讨圆形物体容易滚动的特点
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幼儿理解:
a. 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幼儿观察哪种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
b. 引导幼儿探讨圆形物体容易滚动的原因,如圆形物体的底部与地面接触面积小,摩擦力小等。
c. 通过实验验证圆形物体容易滚动的特点,让幼儿亲身体验。
4. 随堂练习解析: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探索影响球滚动速度和方向的因素
在这个环节,教师应关注以下要点:
a. 将幼儿分成小组,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b. 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
c. 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学会总结和表达。
d. 组织分享和交流,让幼儿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5. 作业设计解析: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滚动,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作业设计应注重以下方面:
a. 鼓励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b. 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探讨,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
c. 通过绘画和描述,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滚动现象的理解。
d. 答案部分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让幼儿在家长的引导下完成。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 语言语调:
- 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 语调应富有变化,时而夸张、时而亲切,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时间分配:
- 实践情景引入阶段,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观察和描述,约占总课时的1/5。
-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阶段,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实验,约占总课时的3/5。
-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阶段,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作业,约占总课时的1/5。
3. 课堂提问:
- 提问应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鼓励幼儿积极思考。
- 针对不同难度的知识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回答。
- 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情景导入:
- 利用教具和实物,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
- 本节课内容是否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等能力。
2. 教学方法:
- 是否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
- 实验环节,是否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
3. 教师素养:
- 语言表达是否清晰、简洁、富有感染力。
- 是否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状态,给予他们个别化的指导和关爱。
4. 教学效果:
- 幼儿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表现。
-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幼儿对作业的反馈。
5. 改进措施:
-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 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