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诗国风采”的《李商隐诗两首》,包含《锦瑟》和《马嵬》(其二)。《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马嵬》(其二)则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并背诵《锦瑟》和《马嵬》(其二)两首诗的内容,体会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分析并掌握《锦瑟》和《马嵬》(其二)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李商隐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分析《锦瑟》和《马嵬》(其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句中提炼出诗人的情感,体会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古琴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琴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何象征意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李商隐诗两首。
2. 朗读诗歌
让学生齐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诗歌
(1)分析《锦瑟》的表达技巧,如比兴、象征、拟人等。
(2)解读《马嵬》(其二)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对历史的反思。
4. 例题讲解
以《锦瑟》为例,分析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马嵬》(其二)中的表达技巧。
6.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情感,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
1. 《锦瑟》
表达技巧:比兴、象征、拟人
情感: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
2. 《马嵬》(其二)
表达技巧:对比、用典、讽刺
情感: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背诵《锦瑟》和《马嵬》(其二)。
(2)分析《锦瑟》和《马嵬》(其二)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
(1)见教材。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李商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生平经历,进一步感受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并掌握《锦瑟》和《马嵬》(其二)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句中提炼出诗人的情感。
3.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锦瑟》和《马嵬》(其二)的情感。
一、分析并掌握《锦瑟》和《马嵬》(其二)的表达技巧
1. 《锦瑟》中的表达技巧:
比兴: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通过锦瑟的五十弦比喻人生的繁华与沧桑。
象征:如“无端五十弦”,象征人生的无常;“一弦一柱”象征人生的每一步。
拟人: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赋予庄生和望帝以人的情感。
2. 《马嵬》(其二)中的表达技巧:
对比:如“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通过对比海外传说与现实的荒凉,表达诗人对历史的讽刺。
用典:如“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引用杨贵妃的故事,增强诗歌的历史感。
讽刺:如“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通过对比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讽刺当时的社会风气。
二、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句中提炼出诗人的情感
1. 通过对诗句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如《锦瑟》中的“无端”、“思华年”等,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马嵬》(其二)中的“泥土中”、“空死处”,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历史的反思。
3. 结合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随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
1. 随堂练习: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分析诗句中的表达技巧、解读诗句含义等。
及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
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锦瑟》和《马嵬》(其二)的情感
1. 作业题目: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如“从《锦瑟》和《马嵬》(其二)中,你感受到了哪些不同的情感?”
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答案:
学生需在作业中阐述《锦瑟》和《马嵬》(其二)的情感差异,如《锦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而《马嵬》(其二)则反思了历史。
答案应具有条理性,结合诗句进行论证。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诗歌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在关键知识点处适当提高音量,强调重点。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充分展开。
2. 诗歌讲解与讨论环节的时间分配要适中,避免拖延或过于仓促。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时要注重启发性和引导性,鼓励学生思考。
2.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追问,深入挖掘问题。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情境。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方面:
是否涵盖了诗歌的表达技巧、情感分析等关键知识点?
是否结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
2. 教学方法方面:
是否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是否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教学效果方面: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 教学过程方面: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每个环节的充分展开?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5. 教学评价方面:
作业设计是否能够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