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叙事类(1)
一、 课堂导入(入门考)
一、积累与运用(共31分)
1.选出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难堪(kān) 收敛(liǎn) 绽开(dìng) 栅栏(zhà)
B.枉然(wáng) 倏忽(shū) 自卑(béi) 争执(zhí)
C.屋檐(yán) 黄晕(yùn) 发髻(jì) 笃志(dǔ)
D.搓捻(niǎn) 坍塌(dān) 感慨(kǎi) 攲斜(j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沐浴 疲倦不堪 废寝忘食 呼朋引伴
B.清冽 水波粼粼 美不甚收 人迹罕至
C.急躁 煞有介事 翻来复去 人声鼎沸
D.诀别 见义思迁 混为一谈 不求甚解
3.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听了旁边的解说,现场不少小朋友恍然大悟,原来这“魔术”利用的是人类视错觉原理。
B.据英国《太阳报》报道,印度尼西亚一名男子将一头雌虎从小养到4岁。在这4年中,他们形影不离。
C.经过一小时的奋战,他终于苦心孤诣地完成了作业。
D.党和国家把这一事关百姓根本利益的大事始终摆在突出位置,让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让劳动者各得其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珍视杨绛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就是对她最真挚的怀念。
B.电视剧《欢乐颂》播出时,收视观众和点击率一路飙升,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C.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D.徐凝的一首诗,让扬州与明月结下了难以分开的不解之缘。
5.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他父亲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智者。
②父子俩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等几乎无所不精。
④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徉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之间。晚上他则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
⑤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
⑥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启发我们:一个人的茁壮成长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⑦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说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
A.①⑦⑤②④③⑥ B.①⑦②⑤④③⑥
C.③①⑦⑤④②⑥ D.③①⑦④⑤⑥②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散步》和《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
B.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
C.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春》和《济南的冬天》的作者依次是老舍和朱自清,他们都是现代作家。老舍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朱自清著有散文集《背影》等。
7.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2分)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二、知识点讲解
(一)分清记叙顺序,体会表达效果
一、 要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不是字词的随意堆砌,而应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只有这样,才能 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记叙文大多采用事情发展顺序来行文的,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四种类型。
二、 格式
1、 顺序:即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其作用是: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其作用是: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述是暂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其作用是: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补叙:就是对前面说的人或事做一定简单的补充交代。其作用是:补充交代故事情节,让情节更完整,让人不会产生疑问。
三、 方法
1、 提取标志性词语法。尤其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都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叙述顺序。
2、 辨析开篇段落法。文章采用的顺序,在开篇的段落都会有所暗示,这类方法对于倒叙的文章尤为适用。
3、 抓住关键段落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插叙和补叙的文章,因为插叙和补叙的段落一般都会独立成段,与其他段落有较大的区别。
(二)线索至关重要,贯穿文章始终
一、 要点
记叙文的 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说丰富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起来的彩线。在记叙文中,线索极为重要,它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能将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 格式
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等几件事,选材典型,脉络清楚,主旨鲜明。
三、 方法
1、 时线,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
2、 地线,就是以空间、地点的转换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
3、 物线,就是以一件有意义的实物或事物为线索。
4、 人线,就是以文章中的某一个人物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5、 事线,就是以文章的中心事件作为文章的线索来贯穿全文。
6、 情线,就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三、例题讲解
靠窗的位置
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动。
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没有倒过时差来。但是他的兴致却很高,嚷嚷着要好好逛逛。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走。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息的地方坐着喝点儿东西,然后,再继续逛。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及待地感受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的景致。朋友似乎显得更为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只要有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
恰巧那天,小侄子和我一同去逛。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
下午,我们找了一家饭馆吃饭。这一次,朋友还是抢先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可是我的小侄子忍不住了,闹腾着也要坐在靠窗的位置。
于是我就对朋友说:“你让他坐窗边吧。”
朋友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坐窗边多危险啊!”
“没关系,这窗户这么厚,而且都是固定好的,怎么也不会掉下去的……”
“可是……”朋友还要说话,他的妻子忽然笑了起来,指着他的脑门儿说:“这里是中国啊!你真是又犯糊涂了。“
“哦哦……”朋友也大笑起来,忍不住直拍自己的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看着他们这样,我反而糊涂了。我忍不住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啊?我怎么没听懂啊?”
“他时差倒过来了,脑子又犯糊涂了。”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耶路撒冷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
此刻,朋友早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小侄子了。但他看上去还是有些不习惯,依旧不停地打量着小孩儿,眼中满是怜惜与疼爱。显然,那个硝烟弥漫的异国早已经把朋友的心打磨得战战兢兢,而我却分明看见,在他这颗战战兢兢的心里,却装满着对亲人、对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朋友的“迫不及待”,暗示了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3.“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贪婪”一词是否存在感情色彩的不当?为什么?
4.试在文中画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5.在构思上,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意外,使行文曲折有致。试各找一例加以说明。
6.你认为文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礼 物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3分)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2分)
(2)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2分)
(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2分)
3.填空。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第二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2分)
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惰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五、课后作业
A组
世上最辛酸的秘密
楼下的简易房里住着父子俩,房子是临时建筑,门窗不严,屋子极破,没有床,只有两个铺盖卷。我每次回家,都要经过这间简易房,促使我多看两眼的原因是父子俩,白天他们去捡破烂儿,晚上回来就住在这儿,父亲四十岁的样子,儿子十多岁吧。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都有残疾,走路一拐一拐的。父亲驼背,五官像挤在一起;儿子脸相却很好看,和父亲一点也不相像,只是腿脚也不好。
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也收破烂儿,有一辆破三轮车。搬家的时候,我把不要的东西给了他们——旧书旧报旧家具,还有一张小床。我说:“不要钱,是我送给你们的。”他们很感动。就这样,我们认识了。
男人姓白,是从安徽过来的,因为穷,媳妇嫁过来不到两个月就跟人走了。他一个人带着孩子来北方,靠捡破烂儿生活。
男人舍不得花一分钱,常年穿着那身破衣服,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给孩子买身新的。他们在简易房里过年,有人给他们送饺子,我送了单位里发的腊肉,他感激地说:“城里人真好。”
那天,有件事使我大吃一惊。下班回来,邻居突然对我说,老白好像有对象了。我说:“真的啊,谁能看上他啊?”可后来,我还真看到了。
是一个也拉扯着一个孩子的女人,家在本地,有房子,打算和他一起过。老白却不愿意。我有点纳闷儿,去问老白,老白抽着烟,一袋一袋地抽着。他说:“我不敢结婚,一是所耽误人家,二是我得攒钱。儿子的腿要做手术,得十多万。大夫说越早做越好。我不能让他一辈子一拐一拐的走路。我不能结婚,一结婚,负担就更重了。”
后来,我很多天没有看到老白,我总怀疑他去了外地,因为简易房拆掉了。只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十几万,什么时候可以攒够啊?!
再后来,我听说了一件事,眼泪当时就掉下来。
是我朋友那里出了事。朋友是做建筑的,招了一个男人,没做几天,就从楼上掉下来了,公司要给他治病,他说:“别治我了,我都四十多岁了,赔我点钱,给我儿子做手术吧。”
公司的人不理解,也不愿意给这笔钱。男人哭着说:“求求你们,给他做手术吧,我……我是故意的……出了意外就会赔钱,我想让你们给我儿子做手术,这孩子跟着我不容易;我还想告诉你们,儿子……儿子是我捡来的,我根本就不能生育……”
所有人惊呆了。那个朋友哭了,他告诉公司的人,给他儿子做手术,也要救他!
孩子做了手术,手术后再也不一拐一拐地走路了,可男人仍然是一拐一拐的,父子俩依旧捡破烂儿为生。
过年过节,父子俩就给我的朋友送点玉米山芋过去,他们知道感恩。我的朋友仍然穿梭于生意场上,可是,他忘不了那个秘密。
老白曾说:“这个秘密我不想让儿子知道,因为儿子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爹。”老白倾尽所有爱着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却不知道,老白不是他的生父。
我和我的朋友都相约着要把这个秘密藏在心底,那应该是世界上最令人心酸的秘密了。
也许真正的爱就是这样:我爱你,不图一丝回报;我爱你,用我的所有,包括生命——只要我有。
(选自《读者》2009年第9期,作者程青衣。原文有改动。)
11.文题中“世上最心酸的秘密”指的是什么?“心酸”一词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12.文章后半部分点出儿子并不是老白亲生的,请在文章前半部分找出两处对此有暗示作用的句子。(4分)
13.请分别说明下面两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答本题时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标出小题序号)(4分)
(1)房子是临时建筑,门窗不严,屋子极破,没有床,只有两个铺盖卷。
(2)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
14.文章主要写了老白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15.文中的“父亲”最能感动“我”的品质是什么?为什么“我和我的朋友都相约着要把这个秘密藏在心底”,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B组
故乡滋味
凸凹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
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
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0日)
13.揣摩品味语言。(6分)
⑴“故乡滋味”中“滋味”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⑵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中“酸楚”所包含的情感。(4分)
14.文章重点叙写“我”回故乡后的哪几件事?(8分)
15.根据文意,简要描述“我”眼中的“母亲”和我所见的故乡。(4分)
“母亲”:
故乡:
16.说说你所感受到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4分)
17. 文题为“故乡滋味”,而内容以写“母亲”为主,作者是如何将“母亲”与故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3分)
参考答案
一、 入门考
1—7.CACACDA
二、 例题
1.靠窗的位置。
2.暗示了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行文上,它为后文中朋友舍己为人的行动作铺垫。
3.不是;它恰当地表现了朋友离开耶路撒冷,回到祖国后百看不厌的喜悦的心情。
4.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
5是一个心中装满着对亲人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的人。
三、课堂练习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礼物,却不被母亲接受(理解),雕像破碎,女儿伤心难过的故事。(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礼物给母亲,不被母亲理解,最后雕像破碎。)
2、(1)表现了女儿既渴望上学,又担心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
(2)a.1万元来之不易,b.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3)因为母亲认为女儿浪费钱买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对女儿非常的失望。(a.嫌女儿浪费钱,b.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
3、感激 委屈
4、母亲不理解女儿,认为女儿送的礼物不健康,责怪女儿浪费钱,而女儿却是一片好心想报答母亲而已。(母亲对女儿不理解;女儿伤心失望。)
四、课后作业
A组:11.①老白倾尽所有爱着他的儿子,儿子却不知道,老白不是他生父。②同情、敬重。
12.①父亲驼背,五官像挤在一起;儿子脸相却很好看,和父亲一点也不相像。②因为穷,媳妇嫁过来不到两个月就跟人走了。
13.(1)突出老白父子俩生活极其贫困、艰难。(2)这是动作描写,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埋下铺垫。
14.①为了给儿子攒钱,老白不敢再婚。②老白故意摔伤,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的机会。
15.①儿子不是亲生的,但老白愿意为其牺牲所有,这是一种真正伟大无私的爱。②老白不想这个秘密让儿子知道,“我和朋友”非常敬重老白,尊重老白的想法;这个秘密凝系着老白父子俩之间的深情,只有“藏在心底”,才能不对老白父子俩造成伤害。(意近即可)
B组:
13.(6分)(1)质朴、温暖的感觉。(2分)
(2)①为母亲年老,我受宠的日子越来越少而伤感。②为我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太短而愧疚。③体会到相对于母爱,“爱情”“伦常”“友谊”却美丽而忧伤。(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4.(8分)(1)和母亲一起剥玉米吃。(2)和母亲同睡一条土炕。(3)喝母亲为我温的早酒。(4)重走故乡的山路。
15.(4分)母亲变得衰老、矮小,但依然质朴,仍是那样的慈祥、善良。故乡仍带着质朴,单路依旧,山依旧,仿佛都没有什么变化。
16.(4分)①人到中年,仍有思乡的冲动,而且感情很强烈。②回到故乡,始终感到故乡的温暖。③虽然故乡依旧没有变化,但对故乡仍深深的依恋之情。(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17.(3分)示例:①借写母亲给我的爱,含蓄地表现故乡对我的情。②借我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对故乡的依恋。③故乡就像母亲一样,给我滋养,给我温暖。④故土难离,就像我对母亲的情感一样,即使身处异乡也难于割舍。(能说清楚其中一点,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