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92019 年年 1111 月义乌三中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月义乌三中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吴巧英命题人:吴巧英 审核人:张海香审核人:张海香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1010 题,每题题,每题 3 3 分,共分,共 3030 分)分)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嫉(j)恨 勾(gu)当 嘈(co)杂 情不自禁(jn)B孝悌(t)镣(lio)铐 龟(gu)裂 呕哑嘲哳(zho zh)C余荫(y n)恫(dng)吓 谂(shn)知 义愤填膺(yng)D给(j)予 信笺(jin)船坞坞(w)言笑晏晏(y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唐诗、宋词、
2、元曲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座巍巍伫立的高峰,是中华文明灿烂长卷中最为绚丽的篇章。B.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起草宪法和独立宣言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力。C.只要中国按照自己改革发展的节奏稳步向前,国人更加坚定意志、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力挫美国的“霸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老年人的精神瞻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精神状态。3.下面几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 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2
3、)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 呢?(3)辛德勒 良久,最终作出决定要尽力挽救那些即将遭灭顶之灾的犹太人。(4)伽西莫多又显出 的样子,他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A.服用 袖手旁观 权衡 筋疲力尽 B.使用 熟视无睹 思考 身心交瘁C.使用 袖手旁观 思考 筋疲力尽 D.服用 熟视无睹 权衡 身心交瘁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老实说,在 1986 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B.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
4、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C.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那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D.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督察推动 1 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落实情况。该方案表明推动 1 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是扩大内需和改
5、善民生的有机结合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B.AG600 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具有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等多项特种任务的能力,填补了2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同时还满足了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的需要。C.“同英雄伟大动机相伴随的,往往是伟大的社会效果。”不仅英雄烈士以其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充实了民族的精神殿堂。D.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6.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A臣
6、以险衅,夙遭闵凶 其次诎体受辱 B及以至是,言不辱者 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则仆偿前辱之责 D子非三闾大夫与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7.下列各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组()A请略陈固陋 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B故述往事,思来者 谨拜表以闻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吾家读书久不效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C渔夫莞尔而笑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渔父见而问之曰 B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屈
7、原既放,游于江潭 C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D以通其狂惑 其后二年10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文王拘而演周易 安能以身之察察 圣人不凝滞于物 安能以皓皓之白A与相同,与不同 B与相同,与相同C与不同,与不同 D.与不同,与相同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共共 2929 分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每题 3 分,共 9 分)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
8、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
9、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3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
10、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1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
11、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1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13根据原文内
12、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B第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题。(20 分)木头人与空碗木头人与空碗蔡怡(1)一九七九年,刚刚开放不久,住在美国的我,就兴冲冲地想帮父亲找他失散了四十三年的家人。对我这个念头,一向被母亲讥为木头人的父亲,反应并不热烈,只木木地回应:“别麻烦了,让他们永远活在我心
13、中吧”紧接着他在越洋电话中长叹一声,就不再言语了。我猜他又是眼神好遥远、好飘忽地望着无际的天空父亲说他在十六岁时,也就是在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跟着学校离开老家山东聊城,做起了流亡学生,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见过父母。(2)“胜利后,你怎么不赶快回家呢?”听故事的我摇着父亲问。(3)父亲回答:“我正在沙坪坝中央大学念大四,要先去南京校本部把书念完呀!”(4)“那念完书后就赶快回家啊!”我焦急地说。(5)“唉!谁知那时家乡成了个名词,回不去啦!”父亲继续说故事。(6)“一九四六年秋天,我一到山东青岛,就焦急地打听聊城的消息,但家乡的消息根本传不出来。到了一九四七年底,听说国民党的军队已经弃
14、守,有位堂兄从聊城逃到济南,我就兼程由青岛赶去济南会面。但这堂兄劝我先别急着回去,因我去过重庆,恐会拖累家人。所以望着4近在咫尺的聊城,我不知如何是好!就在此时,胶济铁路即将被拦腰切断,再耽搁就回不了青岛。当时真是急得我捶胸顿足、扼腕兴叹!但也只有一步一回头地上了回青岛的火车。”(7)“那后来呢?”我急急追问父亲。(8)“后来谁料得到当时国民党的军队会兵败如山倒?后来不就和你妈逃到台湾来,就再也回不去啦!”(9)故事就说到这儿,父亲长叹一声,不再言语了。他的眼神好遥远、好飘忽地望着无际的天空虽然父亲不再言语,我却在他的眼神中读到他因一时犹豫所造成的锥心蚀骨的痛与自责。所以打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决
15、心,将来要帮父亲找他的家人。(10)一九八一年,我不顾父亲的木然,悄悄托人在山东聊城登起寻人启事。(11)刚开始登报,我也没抱太大的希望,谁知半年后就收到了一封山东聊城蔡庄寄来的信。我拆信的手哆哆嗦嗦地抖个不停信上捎来天大的好消息,说爷爷奶奶还活着,要父亲尽快回乡见上一面。我正要狂喜狂喊时,不经意瞄到信尾这自称是父亲堂侄儿的蔡宝意写的一行小字:我们这位堂叔本名应是蔡宝光,在家里还有一个等了他快一辈子的媳妇刘金娥看到这儿,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起鸡皮疙瘩,好似有无数的电流通过,上下不停地颤抖颤抖这么多年来我终于明白,每次提起爷爷奶奶,父亲总是沉默不语、怅然长叹的原因了;也终于明白母亲总是
16、讥讽父亲是个一个字儿也蹦不出来的“木头人”的苦闷。这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痛,加上隐瞒曾做小丈夫的苦,几十年来就像石磨般一再地蹂躏着父亲的心,也难怪他被折磨成木头人哪!(12)这封家书,让父亲背上了对婚姻不忠的原罪,让母亲在一夕之间成了小娘,让父母原本就不和的婚姻掀起了滔天巨浪。我望着那满怀期待却闯下大祸的家书,不知心中该怨谁。(13)发飙了一百多天的母亲终于安静下来。到底一九四八年初,父亲来到自家门口却没有进去,除了逃避内战,也为逃一桩他不要的婚姻。对婚姻,他早做了抉择,聪明的母亲该明白吧。(14)于是我劝父亲赶快经美国转赴大陆探亲。但因台湾当局的严厉警告,父亲坚持不敢走这条线路,我们也只有眼巴
17、巴地等到一九八七年,台湾当局终于开放两岸观光了,这才急吼吼地经香港、北京直奔山东聊城蔡庄。(15)当一群小辈簇拥出来一个满面风霜,双脚被缠过又放开,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看起来比父亲大上十岁的乡下农妇时,父亲完全不认人地问:“你是谁啊?”那农妇沙哑着声,有些腼腆地说:“我是刘金娥啊!”父亲愣了一下,先看了母亲一眼,然后焦急地问她:“咱父亲母亲还活着吗?”刘金娥不答话,请大家走进屋里,往前一指,两张遗像赫然摆在供桌上,奇怪的是,供桌上还放着一个早就被岁月洗褪了釉的空碗。(16)蔡庄的人是怕父亲不回来,才撒下瞒天大谎。原来爷爷早在廿年前就过世了,而奶奶是在一九八一年才撒手人寰的。刘金娥说:“我们娘”她
18、怯生生地看了眼母亲,改口说,“你娘生前每次开饭,都要放这个空碗在桌上。说这碗是你当年,也就是你十六岁那年,有天夜里突然由学校回来,喝了碗小米粥的碗。你这一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完全没了音信。但你娘一直相信你还活着,她说你一定会活着回来看她的”我大妈一面擦眼泪,一面指着供桌上和爷爷奶奶一起痴痴地等着父亲的那个空碗。(17)一向言语不多的木头人父亲,终于在那个似曾相识的空碗面前完全崩溃了。他那忍了五十年的乡愁家恨,他那藏在心中五十年的自责与痛苦,终于像决了堤的黄河,一发不可收。只见他双腿慢慢跪了下来,望着他父母的遗像,号啕大哭在我听来,父亲的哭声不是哭声,而是心灵深处那从未愈合的伤口,惨遭撕裂所发出
19、的最痛苦的哀号,最愤怒的呐喊。但是,无论他怎样呐喊,又怎能唤回那五十年的岁月,那倚门而待、日日期盼的双眸,还有那两个心灵被扭曲的女人的青春?父亲心中的痛,是永远也拔不出来了。514.赏析文中画线语句。(4 分)看到这儿,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起鸡皮疙瘩,好似有无数的电流通过,上下不停地颤抖颤抖刘金娥说:“我们娘”她怯生生地看了眼母亲,改口说,“你娘生前每次开饭,都要放这个空碗在桌上。15.结合全文分析第(1)节中父亲“反应并不热烈”的原因。(4 分)16.分析文章第(2)-(9)节的叙述特色。(6 分)17.结合全文分析结尾处父亲“哭声”的内涵。(6 分)三、古诗文阅读(三、古诗文阅读
20、(2323 分)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8-21 题。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21、,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中州万里 去:距离 B.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C.
22、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等到 D.嗜奇之士恨焉 恨:遗憾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苟有所得,则以告予 谨拜表以闻B成都,川蜀之要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C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 曩者辱赐书D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 欲购顺私情,则告诉不许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6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
23、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1)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2)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22-23 题。(8 分)送 王 昌 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22.“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
24、”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2 分)23.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 分)答:_四、名句名篇默写(每空四、名句名篇默写(每空 1 1 分,共分,共 8 8 分)分)24(8 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2)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3)亦余心之所善兮,。(离骚)(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5)夕阳古道无人语,。(长亭送别)(6)安能以身之察察,?(渔父)(7)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报任安书)五、作文(五、作文(6060 分)分)2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25、无用之用也。庄子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莫言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白岩松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以“无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自定。20192019 年年 1111 月义乌三中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卷月义乌三中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卷7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14.(4 分)15.(4 分)16.(6 分)17.(6 分)三、古诗文阅读三、古诗文阅读21.(6 分)(1)(2)22.(2 分),823.(6 分
26、)答:_ _ _ 四、名句名篇默写(每空四、名句名篇默写(每空 1 1 分,共分,共 8 8 分)分)24(1)(2)_ _(3)(4);(5)(6)(7)920192019 年年 1111 月义乌三中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月义乌三中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解答】A“情不自禁”中“禁”应读作“jn”;B“镣铐”中“镣”应读作“lio”;龟龟(gu)裂 应为(jn)C余荫荫(y n)应为(yn)D正确。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然后结合语境来辨析字形正误。本题中,A
27、 项,“伫立”的“伫”应为“矗”。“伫立”指长时间地站着,一般是指人的动作行为,而句中是形容唐诗宋词元曲这三座高峰,使用对象不当,可以改为“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高耸,重点在直,直而高地立着之意,中性词,一般用于物,不用于人。B 项,“权力”应为“权利”。“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句中是说人们享有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利益,应使用“权利”。D 项,“瞻养”的“瞻”应为“赡”,“赡养”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晚辈对长辈在物质上帮助和生活上照顾。故选 C 项。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近义词辨析
28、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使用: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服用:(1)使用;(2)衣着器物(名);(3)吃(药品、补品等)。据语境“镇静剂”选择“服用”。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语境表达的是置身事外,不过问。应是“袖手旁观”。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权衡:衡量、考虑。语境说辛德勒最终做出决定,因此用“权衡”。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
29、没有了。身心交瘁:交,一起,同时;瘁,劳累;身体和精神都10过度劳累。语境强调伽西莫多身体状态的疲乏,因此应选用“筋疲力尽”。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这就需要考生根据句子、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及标点符号的通常运用方法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旧诗”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冒号”一般表示提起下文,或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后面,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或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而“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和“是个多面手”之间只是小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具备这些关系,故不能使用
30、冒号,应改为逗号。B 项,“上升”后的顿号改为逗号,顿号表示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而“笔直地上升”和“一直戳到顶棚”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应使用逗号。D 项,“曾说”后加冒号,因为后面引出“说”的内容;也或者把“结束生命”后句号去除,在引号后加逗号,这样前面“曾说”后就不用加冒号。故选 C 项。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 项,“发布关于督察推动 1 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落实情况”成分残缺,“发布”残缺宾语,可以在“落实情
31、况”后加“的通知”。B 项,偷换主语,前面主语是“飞机”,而后面主语应该是“飞机的研制”,可以把“AG600 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中“研制”一词去掉,然后在“填补”前面添加“飞机的研制”。C 语序不当,应该将“不仅”放在“英雄烈士”后。故选 D 项。6.答案:D 7.答案:A 8910CBA11解析:选 D。本题从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等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A.无中生有。“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第段只是说静寒境界“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而“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32、”。B.以偏概全。“全部内容”夸大了“永恒的宁静”在中国艺术追求中的地位。第段中只是说“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C.无中生有。“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表述正确。信息在第段和第段中,结合“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等语句可判断出。12 解析:选 D。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 项,“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说法错误。原文第段最后只是说文嘉的仿倪元镇山水画在动静转换中消除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并不是所有中国画都是如此。13解
33、析:选 A。本题从曲解文意、强加因果、偷换概念等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分析错误,应是论证静寒境界“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C.强加因果,“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这个“因”推不出中国画“也是听觉艺术”的“果”。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说法绝对,最后一段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偷换概念,“这”指的是中国艺术“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14.【参考答案】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听到消息后的吃惊与震撼。112 分,写出比喻手法 1 分
34、,具体分析写到“吃惊”或“震撼”得 1 分神态、语言描写,从“我们”到“你”的人称转变,细腻地刻画除了刘金娥的知趣和无奈。2 分,描写手法 1 分,具体写到“知趣”或“无奈”得 1 分。15.【参考答案】父亲一向言语不多,比较内向。父亲知道回乡的希望渺茫。父亲身上带有太多“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痛。父亲隐瞒曾做小丈夫的苦。1 点 1 分,共 4 分16.【参考答案】插叙,穿插叙述我和父亲对话,丰富文章内容,交代了父亲曾回乡而又因时代动荡与故乡失之交臂的故事。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使文本更具真实性,使读者更能体会作者心情,拉近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更利于读者理解到父亲的痛苦。通过对
35、话,大段呈现其对话内容,是叙述更具体、丰富。6 分,叙述顺序、叙述人称、叙述形式每点2 分17.【参考答案】父亲的“哭”是他离开家乡五十年的“乡愁家恨”,是一种“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痛苦。父亲有愧于母亲和刘金娥,父亲的“哭”是这五十年来的自责与痛苦。父亲的“哭”更多的是大时代操纵下小人物的一种生存的悲哀,一种时代洪流下人的无奈与无力感。6 分,离别故乡、愧对两个女人、时代洪流下人的无力感每点 2 分【答案】18.B 19.B 20.A 21.(1)过了三年,陈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2)当我年少时,曾经立志要到天下游历,只是由于学业未成而没有空闲。【解析】【18 题详解】本题考
36、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B 选项“工:工整”错误,应该为“工:精湛”。故选B。【20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A 选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错误,原文“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的意思是:因而那些没有体能的官员不
37、可以去游历,那些有文采而无材质(感受力)的人,即使去游历也不会有收获。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大多会老死在这个地方,为此,那些爱好奇异山水的人都会感到遗憾。所以并非是“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故选 A。【21 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事:奉养。中:继而。立身:处世为人。(2)越:过了。以例:依照惯例。自免:辞官。会:会遇。
38、(3)方:当。尝:曾经。顾:只是。暇:空闲。【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12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
39、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西南地区的山水,只有四川最为奇异。然而它与中原地区远隔万里,陆路有剑阁栈道的险途,水路又有瞿塘峡、滟滪堆的忧虑。骑着马,在竹林和崇山峻岭中穿行,常常是几十天都看不到峰顶。站在高处向下俯视,高峻的山谷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从水路走,那江中的礁石凶险尖利,波涛旋涡诡异险恶,小船一旦有尺寸差池,往往粉身碎骨,沉入江底而葬身鱼腹。既然是如此艰险,因而那些没有体能的官员不可以去游历,那些有文采而无材质(感受力)的人,即使去游历也不会有收获。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大多会老死在这个地方,
40、为此,那些爱好奇异山水的人都会感到遗憾。天台陈庭学君,擅长作诗,多次以中书左司掾之职而随从大将北征,建有功劳,提拔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经过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曾经在此生活过,英雄豪杰曾在此攻伐征战、驻扎防守过,诗人文士也曾在此游历观览、饮酒射覆、赋诗吟咏。庭学无处不去游历观览,之后必定发而为诗,用来记录这些地方景物和时序的变化,由此他的诗艺更加精湛。三年之后,庭学依惯例自己辞职归来,在京师和我相聚。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语气更加豪壮,志趣理想更加高远,这大概是他得益于山水帮助的缘故吧。我内心很是惭愧,正当我年少时,曾经立志要出游天下,只是由于学业未成而不得空闲。等
41、到可以出游的壮年时,四方战乱,我无处落脚容身。到现在圣主兴起,天下太平,四海成为一家,然而我却越来越老了。想要像庭学那样游历天下,还有可能吗?然而,我听说过古代的那些贤士,像颜回、原宪,他们都处在野草都长得埋没了门户的陋室之中,而志向和意气却始终非常高远充沛,仿佛有一种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怀。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有超出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大概就是尝试着回去探索这方面的东西吧。如果庭学有什么收获,就要告诉我,那样的话我将不只是惭愧而已。2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淹留”一词,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意为“长期逗留”。“淹”意为迟延、停留。屈原离骚中的句子“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
42、秋其代序”,注释为“久留”。解题时,联系所学内容、学会知识迁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法。久久留下,不忍离去,情感自然是依依不舍了。答案:久留(逗留)依依不舍23.【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点染”。点染,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做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做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从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君多暮情”一句直接点出了依依惜别之情,这就是“点”。接下去,诗歌按时间顺序细细铺
43、陈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之景,有力地渲染烘托了离情之深。诗歌的最后一联再次用“叹息此离别”直接抒发点明不忍不舍离别之情。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术语探源】13点染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刘之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
44、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诗歌鉴赏】这是王昌龄赴江宁丞任上,途径洛阳逗留半年之后,离开洛阳时,李颀的送别之作。诗的首句用“漕水东去远”起兴,漕河水滚滚向东流去,水流之远,目力难以穷极。紧接着,直接用“送君多暮情”点出诗题中的“送”字,直抒胸臆,点明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暮情”一词,既表明送别的时间是傍晚,同时又渲染了惜别之情的浓重,仿若苍茫的暮色一样。“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是说从一间久久逗留的山野寺庙出来,看到眼前的一座荒山在夕阳的辉照下正面背面呈现出不一样的明暗度。“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河
45、南平原地带,一望无际,远远看去,漕河上没有杂草丛生的景象。“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夕阳洒满整个船舱,我却只爱清澈的河水和荡漾的微波。“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时间到了晚上,月亮已经升到了树林之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解开衣服睡觉时,河面上空盘旋的沙鸟发出声声鸣叫,一种漂泊之感油然而生,恰如杜甫的句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晚上寄宿在洛阳白马寺,梦到了即将要去的金陵城。这几句,均为诗人想象王昌龄离去之后,漂泊漕河上的种种,虚实相生,朴实中饱含深情。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均含暮情。诗的最后两句“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再次直抒胸臆,表达了不忍
46、和王昌龄分别的浓情,同时又有对他一个人孤身远去的担忧。整首诗采用了点染的手法,开头和结尾都直接点出“离情”,中间十句,用白描手法选取典型景物及动作进行描摹,层层铺陈,有力地渲染烘托了离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五、作文(五、作文(6060 分)分)2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莫言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白岩松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以“无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