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
1.儿童:在发展心理学中,儿童是指0-17、18岁之间的个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3.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是首先使用问卷法、第一个对青少年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断设计、纵向设计、聚合交叉设计。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临床法(皮亚杰独创应用于儿童)、生理心理法。
6.主要理论派别: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②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③认知主义理论:班杜拉、信息加工理论。
7.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①人格学说:本我、自我、超我。②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
八个生命危机,前五个阶段及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
9.华生的行为主义:经典条件反射、小阿尔伯特害怕白鼠的实验。
10.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操作条件反射、及时强化。
1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核心观察学习)
儿童的大部分学习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进行学习,模仿的行为通过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得到巩固。
所以替代强化是指儿童的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影响儿童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称为替代强化。
经典实验:波比娃娃实验。
1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思维的基本单位:格式。
思维的本质:适应。
适应的两个过程:同化-顺应。
影响认知发展的四个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化(决定性因素)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观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岁)(三座山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守恒实验)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13.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儿童的发展,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
最近发展区(ZPD)
一种动态概念,是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与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
14.身体各机能系统的发展:
①身高、体重发展特征:速度呈s形
②两个高峰期:
0-2岁:青春期。
9-10岁:女性各项指标超过同龄男性。
14-16岁:男性各项指标超过同龄女性。
③身体发展的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
15.脑的发展:
脑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速度先快后慢。
髓鞘化: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脑功能得以提高
脑电发展的两个时期:5-6岁,13-14岁
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修复性、可塑性
16.影响儿童生理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②孕期的影响(药物制剂的典型案例“反应停惨案”)③环境的影响
17.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实验:视崖实验。
18.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9.引发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明确活动目标
②培养间接兴趣
③合理组织活动
○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注意
○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④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20.记忆:
记忆类型:①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②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③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7±2个组块
记忆策略的发展
三种常用的记忆策略:复述、组织、精加工。(青少年时期开始出现精加工)
21.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进行研究,发现遗忘的规律。他用遗忘曲线来表示这种遗忘的进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最后基本稳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22.影响遗忘的因素:①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②材料的意义与作用,③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④学习程度,⑤材料的序列位置,⑥学习方式。(150%的过度学习)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23.遗忘的理论:衰退说、压抑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提取失败说。
24.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5.卡特尔的流体-晶体智力理论:
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在青春期后开始缓慢下来,较早衰退。
晶体智力:在流体智力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发展较迟,青年期仍在上升,保持至老年。
26.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人有八种基本能力,每一种能力都是独立存在的,遵循不同的发展历程,并与相应的脑区对应。每个人都有八种智能的可能性,都会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形态。
语言-言语能力、视觉-空间能力、数理逻辑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能力、自省能力、自然感知能力。
27.常见的智力测验:
①比奈-西蒙量表(第一个智力量表)、②斯坦福-比奈量表、③维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首次采用离差智商)、④瑞文智力测验(纯图形测验)
28.智商的发布 (正态分布) :
①IQ=100的人数最多;②IQ高于130的人数和IQ低于70的人数均占极少数,约为3%;③130以上为智商超常,70以下为智商异常。
29.贝利的智力成长曲线:Bayley采用贝利婴儿智力量表、S-B量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追踪36年研究。
13岁以前测验分数呈直线上升,以后逐渐缓慢,到25岁时达到高峰,26-36岁属于保持水平的高原期,随后有所下降。
30.情绪的状态:
①心境:比较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
②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③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31.情绪的分类:
基本情绪:高兴、悲伤、厌恶、愤怒
自我意识情绪:尴尬、内疚、羞愧、自豪
32.三种社会情感:①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②理智感:个体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③美感。
33.社会性参照:是指个体有意的搜寻他人的情绪信息(如面部表情等),以帮助解释不确定环境和事件的含义。
8-9个月出现,到第二年变得善于运用该能力,并贯穿一生。
社会性参照能力有助于儿童自我觉知和道德感、道德行为的发展。
34.情绪障碍形成的ABC理论:
A:刺激事件;
B:个体对自己事件的认知,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个体的情绪反应或行为结果。
35.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因素:①生物学因素:气质、体貌特征、成熟速率。②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③学校因素。④社会文化媒介因素。
36.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37.气质类型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①气质没有好坏之分。②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进行个别施教。③应按照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智力和知识技能的教育。④要教育学生学会不断认识并改善自己的气质。
38.父母的教养方式:鲍姆瑞德,两个维度:要求/反应性。
四种教养方式:专制型(authoritarian)、权威型(authoritative)、放纵性(permissive)、忽视型(indifferent)。
39.自我意识:
活动内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儿童最初形成的是生理自我,然后形成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认识即社会自我,最后发展起心理自我。
40.自我意识的发展:
婴儿自我意识的测验:点红测验。
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3岁左右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青春期
自控的研究:延迟满足范式(棉花糖实验)
延迟满足是指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而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41.依恋形成的标志:6-8个月婴儿出现分离焦虑和怯生。
42.早期依恋的测量与类型
测量方法: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测验
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抗拒型、混乱型依恋)
43.观点采择能力:
观点采择(K.Rubin):指的是个体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
赛尔曼(R.Selman,1980)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霍妮的两难困境
44.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
阶段0:3-6岁,自我中心的观点或未分化的角色。
阶段1:6-8岁,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
阶段2:8-10岁,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
阶段3:10-12岁,相互角色采择。
阶段4:12-15岁后,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
45.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①研究的方法:临床法、对偶故事法。
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2-4岁)、他律道德阶段(5-7岁,道德实在论)、自律道德阶段(8-11岁,道德相对论)、青少年时期。
46.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自律道德。
①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
②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动机和意图。
③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在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④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
⑤不再相信内在公正,认识到越轨行为可以隐蔽而不被觉察或惩罚。
47.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①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法。
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前习俗水平:
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
阶段2: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
阶段3:人际遵从定向
阶段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