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鉴赏意象和意境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鉴赏和评价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命题趋势从这几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来看,考查材料的选取上有诗有词,以唐诗宋词为主;考查的命题形式上有客观
2、有主观,以主观题为主;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包括对诗歌意象、意境的理解与把握。理解诗歌的难点在于诗歌表达的含蓄性,而理解诗歌的重点在于其抒情性。要在短短的二十几个字里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就需要诗人精心选择词语和意象,大多数诗歌总是力求情感的含而不露,把情感借助意象及意境委婉地表达出来。知识讲解意象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简言之,意象即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色彩的物象。1、传统意象有着相对稳定的表意功能(1)柳离情别绪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今宵酒醒何
3、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2)梧桐冷落凄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3)杜鹃哀怨、凄凉、思乡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2、单一物象可以有多重表意功能燕子1表现春光的美好;惜时,伤春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燕子2表现爱情,传达相思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古诗十九首/一往情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惆怅嫉妒)燕子3代人传书,倾诉离情之苦郭绍兰: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燕子4表现时事变迁,抒
4、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燕子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3、不同物象可以有相同的表意功能蓬草、浮萍、浪迹、流云、片羽、孤月、班马(离群之马):都可表达迁徙、漂泊、客居、羁旅、行役意境诗歌的意境是通过引入意象,融合情、理因素而形成的境界或情调。境界,给人画面;情调,给人情感氛围。苏东坡称道王维的山水诗是“诗中有画”,既是说其诗布景好,有画面感,也是说其诗透着空灵的微妙的意蕴,有情感魅力。简言之,意境就是画面感和情感
5、氛围两者的统一。诗歌鉴赏命题,倘使涉及意境,多从这两个方面用心思。1、多意象有统一中心,例1春游湖徐 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此诗写飞燕、桃花、春雨、断桥、小船、柳荫,诸多意象都围绕一个中心,就是湖水。湖水是大背景,大意象。它们合成了一幅“春日游湖”的优美画面。 2、多意象分别有小中心,例2绝 句杜 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生机无限的景象。山日配,着一“丽”字;风花配,着一“香”字;泥燕配,着一“飞”字;沙鸟配,着一“睡”字。意象丰富,春日欣喜,溢于言表,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3、多意象有层次感,例
6、3旅夜书怀杜 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此诗“细、微、危、独”展现的是小景观,“星、月”构筑的是大背景,大意象。它们合成了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表现出脆弱的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尾联中沙鸥在天地间飘飞的无奈画面也强化了这一主题。 意象整合为意境从两者的关系看,应该说意境是意象的整合。意象可以是物态的、零散个体的,而意境必须是情态的、浑然一体的。松竹梅兰、香兰杜若、山石泉流、珍珠翡翠、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柳絮、转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等,皆可为意象;诗人寄意其中、赋情
7、其上,通过描摹、起兴、譬喻、类比、象征、烘托、对照等手段,承载和传递丰富的思想情感,就能创造意境。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阙 题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释】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
8、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怡然自乐的心情。【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古典诗歌情感的体察、对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题型解读例1 (2015甘肃部分高中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
9、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注。注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岁暮自桐庐归钱宋潘阆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渔浦风水急,龙山注烟火微。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注龙山:钱塘江南岸的小山。(1)两首诗都着力表现一个“归”字,但“归”的内容却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王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牛羊徐徐归村巷,老人拄杖等候牧童归,雉鸡鸣叫归巢,蚕儿吐丝作茧,农夫荷锄归来,万物皆有所归。这使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吟咏式微,以表归隐田园的心情。潘诗写自己客居他乡,奔波劳碌,异常孤独,终于得以自异地归家,
10、表现了急切的思归心情。 (2)两首诗所用意象不同,其中蕴涵的意味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王诗使用牛羊、雉鸡、桑蚕等意象,充满浓郁的乡间气息,诗人以它们的自然,亲切,素朴,表现万物皆有所归的安详,恬静,闲逸。潘诗使用新月、落日、大雁等意象,渲染出环境的凄清,体现离家之久的感伤及无人相伴的孤寂,同时也体现出归家的强烈渴望。例2 (2016年重庆一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春 尽 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注】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
11、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1)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例2(1)颔联中的“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意象,既是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同时,还有深层的象征(比兴、托喻)意义: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象征;而流水落花,春光逝去,也可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象征。本句诗把残春之景与身世之感、国事之
12、悲融合在一起,情味隽永,兴寄深微。(2)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心惜春之情。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其苦闷沉痛可知。孤身独处,苦无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其寂寞之感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释】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
13、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解析】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体会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
14、、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例4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姜 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释】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
15、、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
16、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附录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草木类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叹。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
17、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3、竹本固
18、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竹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1)古人把竹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诗作中。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隐士(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微的花枝迎接大自然严酷的考验,不因
19、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迸放着热情,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发着历经风霜的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2)颜色淡雅淡泊名利,不求闻达隐士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朴素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朴素,
20、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故古诗文中凡写离别远行、抒发离愁别恨,常以草来做寄托或映衬。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
21、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归,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相赠”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
22、恻、哀怨无限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用松柏来展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宜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动物类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
23、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往来壮士、游子、怀人(1)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费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诗文中常代指书信。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
24、忧思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故古诗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器物类1、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在酒精的刺激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中
25、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藩篱而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同时,就又能让人袒露出真实的情怀。故酒成了诗人的一种抒情言怀的媒介,诗人常常借酒抒情,借酒言志。2、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在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词调中有捣衣练等阕,即其本意。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因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气象地理类1、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
26、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园),夕阳多给人以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三国演义),夕阳和时序流转有关,古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2、流水流水不返,绵延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缠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27、3、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祥和,企望幸福雨苦雨,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为若干小类。第一类: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源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
28、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第二类: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雨造福,但也为祸。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绵绵不绝的霪雨。惟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才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绝望与幻灭。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种情感模式苦雨。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和愁苦心境。因
29、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感慨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4、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氛围,故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秋”也成了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郁的情绪相结合,是一个离愁悲怆的意象。(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3)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故诗人又常借秋天描绘壮阔之景。5、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月连接今古,连接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1)游子思妇,彻夜难眠,唯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融合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2)月升月落,月缺月圆,月光是流逝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以及对千古亘远深邃浩渺的宇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