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三峡》中描写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 , 。
2.《三峡》中从侧面刻画两岸连山之高峻的句子是: , 。
3.《三峡》中写水势凶险,夏天江水漫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挡的句子: , 。
4.《三峡》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水迅疾的语句: , 。
5.《三峡》描写泉水瀑布的句子是: , 。
6.《三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前文的“ , ”一句相照应。
7.《三峡》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 。
8.《三峡》中用“ , ”从正面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9.《三峡》中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 , 。是: , 。
10.《答谢中书书》中描绘早晚景色变化的句子是:
, ; , 。
11. 《答谢中书书》作者自比先贤表明钦敬追慕和自豪的句子:
, 。
12.《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 。
13.《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 。
14.《与朱元思书》概括赞叹富春江景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15.《与朱元思书》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 。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
16.《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17.《与朱元思书》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两组对偶句: , ; , 。 , 。
18.《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情感诗句是: , ;
19.王绩在《野望》中动静结合描绘出静谧悠闲恬淡的田园风光的语句是: , 。 , 。
20.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孤独清冷心情的句子是: , 。
21.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 。
2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2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
2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的语句是: , 。
25.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的一句是: , 。
26.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 , 。
27.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 , 。
28.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 , 。
29.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
30.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
3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是: , 。
32.《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 , 。
33.人们常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 , 。”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34.《赠从弟》中用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品行的诗句是: , 。
35.《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 , 。
36.《梁甫行》中直陈所见所感,如实记录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的诗句是: , 。
37.《梁甫行》中用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的诗句是: , ,
38.树树皆秋色, 。 ,猎马带禽归。(《野望》王绩唐)
39.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0.东皋薄暮望, 。(王绩《野望》)
41.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2.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43.树树皆秋色,_ __。(王绩《野望》)
44.《黄鹤楼》一诗中描绘黄鹤楼实景的诗句是:___ __,_ __。
其间千二百里, _,不以疾也。
45.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46.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47. ,沉鳞竟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8. 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9.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点明中心的两句是:_ 。
50.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 , ,
51.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 ,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5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3. 《使至塞上》中 ,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
54. 请写出《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 , , 。 , 。 ,
55.《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 , 。
56. ,谁家新燕啄春泥。
57.《钱塘湖春行》中写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直抒胸臆,表达喜悦之情的诗句: , 。
17年部编版八上语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题
一.第九课《三峡》古文比较阅读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木,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有惊知已于千古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外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固.难以辞叙 (4)悉以临.惧相戒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3分)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B、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C、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D、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以.刀劈狼首B、欣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若听茶声然.C、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间千二百里 故人不独亲其.亲
5、翻译句子。(4分)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
6.甲乙两文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手法中有何不同?(3分)
二. 第十课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
(一)《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字词。(4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 仆去月谢病
既素重幽居 岂徒语哉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12.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13.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全品中考网
三.《三峡》《人蜀记》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言语段,(共11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 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人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
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写的山各有什么特点?(2分)
---------------------------------------------------------------------
4.甲乙两文段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请简单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3分)
-----------------------------------------------------------------
四.【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三峡》)
【乙】六里, 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隐天蔽日:____(2)或王命急宣:____ (3)有峰东环而下: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渡一溪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
C.与对崖骈突如门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D.上耸下削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5.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
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 (2)属引凄异 引:__________
(3)不及返顾 顾:__________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____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译文: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2分)
译文:
9.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5分)
六.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6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5.解释加点词。(4分)
(1)五色交辉( ) (2)四时俱备( )
(3)与其奇者( ) (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分)
7.回答问题。(6分)
①《答谢中书书》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七.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1——15题。(15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2、解释加点字(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
(3)尝秋夜坐钓月矶__________ (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
1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3分)
答:
1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八.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月色入户 (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4)思欲就亭止息( )
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3分)( )
A.欣然起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迷,不复得路
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若人悟此 若听茶声然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0.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两文所展露的胸怀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3分)
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2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注释】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④冯(pí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
8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1处,2分)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念无与乐者( ) ②但少闲人( )
③水波不兴 ( ) ④出 于东山之上 (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1甲段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4分)
12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闲人如吾两人者 ”和“羽化而登仙”透露出作者悲观消极、企图逃避的情绪。
B.乙段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相类似。
C.张怀民与苏轼一样,都是投身自然、不争名利之人,这从“怀民亦未寝”可以看出。
D.甲、乙两段中都写到月光的皎洁,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追求。
十.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隐天蔽日:____(2)或王命急宣:____ (3)有峰东环而下: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渡一溪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C.与对崖骈突如门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D.上耸下削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1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一.
参考答案: 1. (1)完全没有(2)早晨(3)确实、的确(4)登临、面临 2. B 3.C 4.A B 5.(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时分,根本就看不到阳光和月亮。 (2)(这)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6. 都抒发了对三峡赞美热爱之情。甲文寓情于景,乙文既有寓情于景,又有直接抒情。
附译文: 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流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二.
【答案】 10.答案: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 评分:共2分。
11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 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
12.答案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
13.答案示例: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 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 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 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三.
18. (1) 快 (2) 全,都(每小题1分,共2分) 19. (1)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日光和月亮。 (2)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每句2分,共4分) 20. 【甲】文描写的三峡两岸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描写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2分) 21. 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3分
四.
1.(1)遮藏(2)宣布,传达(3)环绕 2.B
3.(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4.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
5.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
五.
6.(4分)(1)逆流而上 (2)延长 (3)看,回头看 (4)就是
7.(3分)A
8.(4分)(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9.(5分)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六.
5.(4分)(1)交相辉映 (2)四季 (3) 参与,这里指欣赏 (4)向西北,朝西北
6.(6分)
(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3分)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7.(6分)(1)异 奇状(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七.
11.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2(1)但:只是 (2)念:考虑、想到
(3)尝:曾经 (4)及:等到
13、(1)可是终究比不上山静无人,(我)独自一个人去用心领悟(它的美景)。
(2)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4.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5.月色美好;幽静(月色幽美,夜静使人心悠然。)(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