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落下来》
一、教学内容
本教案依据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课程标准,选自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四章《物体与运动》第二节《落下来》。详细内容包括:物体下落的原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以及生活中物体下落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物体下落的原理,知道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可能不同。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3. 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质量、形状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下落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小球、羽毛、卡片、尺子、计时器、实验器材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教师邀请两名幼儿到讲台前,一个手持小球,一个手持羽毛,同时松手,让幼儿观察哪个物体先落下来。
2. 例题讲解
(1)教师展示小球和羽毛同时落地的实验,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小球比羽毛先落下来。
(2)通过讲解,使幼儿了解物体下落的原理,以及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差异。
3. 随堂练习
教师给出不同物体,让幼儿预测哪个物体下落得快,并进行实验验证。
4. 小组讨论
幼儿分小组讨论:为什么物体下落时会有不同的速度?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下落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
1. 《落下来》
2. 内容:
物体下落原理
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下落速度与质量、形状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一个物体下落速度较快的和较慢的,记录下来,并说明原因。
(2)与家长共同完成一个物体下落的实验,拍照片或录制视频,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2. 答案:
(1)例如:铅笔(快)和棉花球(慢),原因:铅笔质量较大,下落速度较快;棉花球质量较小,下落速度较慢。
(2)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
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实验观察、讨论交流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物体下落原理的理解程度,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
(1)组织幼儿参观科学馆,了解更多关于物体运动的科学知识。
(2)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活动,让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实践情景引入中物体下落的直观对比。
2. 例题讲解中物体下落原理的深入解析。
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记录和实验分享。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使用小球和羽毛进行直观对比,旨在让幼儿通过观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差异。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幼儿的观察力培养。
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实验中应确保小球和羽毛从同一高度开始下落,以排除高度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引导幼儿观察细节: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物体下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羽毛在空中的飘动、小球的直线下降等。
鼓励幼儿提问:在观察过程中,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羽毛飘得慢?”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二、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环节中,需要对物体下落原理进行深入解析,使幼儿理解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质量、形状的关系。
简化概念:教师应使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和示例,解释物体下落原理,如将重力概念简化为“地球对物体的拉力”。
使用教具辅助:通过展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让幼儿观察它们下落的速度,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质量、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强化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幼儿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进行纠正和补充。
分组策略:根据幼儿的性格、能力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话题引导:教师应给出明确的讨论话题,如“为什么物体下落速度不同?”等,引导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激励表达:鼓励幼儿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分享,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四、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环节要求幼儿观察记录和实验分享,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并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明确作业要求:给出具体的作业题目和操作指南,让幼儿明确知道需要完成的任务。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观察和实验活动,提高家庭科学教育的氛围。
实验分享:组织课堂分享活动,让幼儿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地球拉力”来解释重力概念,使幼儿更容易理解。
2. 在关键知识点讲解时,适当提高语调,引起幼儿的注意。
3. 用温柔、鼓励的语调提问,让幼儿感受到安全感,更愿意参与互动。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约占总课时的1/5,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观察和提问。
2. 例题讲解环节约占总课时的2/5,详细讲解物体下落原理,让幼儿充分理解。
4. 作业设计环节约占总课时的1/5,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分享。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幼儿关注关键知识点。
2. 鼓励开放式提问,让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3. 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兴趣。
2. 通过对比实验,让幼儿在观察中思考问题,自然导入新课。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本教案涵盖了物体下落原理、自由落体运动等知识点,但需注意在讲解时是否过于复杂,幼儿是否能充分理解。
2.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本教案采用了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但需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幼儿的互动,关注幼儿的提问和回答,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4. 教学效果是否明显: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分享,了解幼儿对物体下落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