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二批)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0952793 上传时间:2025-06-23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2.95MB 下载积分:14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二批)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二批)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XX市XX县XX乡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二批)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XX市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一四年七月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设计提要 5 1.1 项目建设背景 5 1.2 项目区范围、规模、主要建设内容及工期 5 1. 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6 1. 4 项目效益 6 1. 5 组织实施和管理 7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7 2.1 自然概况 8 2.2社会经济状况 10 2.3现有基础设施 11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 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2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 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2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14 4.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14 4.2 项目区需水量分析 14 4.3 可供水量估算 17 4.4 水量平衡分析 18 4.5 灌溉水质分析 18 第五章 项目规划设计 24 5.1 指导思想 24 5.2 设计原则 24 5.3 设计标准和依据 24 5.4 建设规模 27 5.5 规划布局 27 5.6 最佳方案选定 28 第六章 开发任务和工程设计 29 6.1 开发任务 29 6.2 主要建设内容 29 6.3 主要工程设计 29 第七章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35 7.1概算依据 36 7.2投资概算 37 7.3资金筹措方案 38 7.4群众投工投劳 38 第八章 综合效益分析 36 8.1社会效益 39 8.2 经济效益 39 8.3生态效益 40 8.4 经济评价 40 第九章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38 9.1 项目组织领导 45 9.2 项目实施管理 45 9.3 运行管理与维护 51 第十章 环境影响与评价 53 10.1 环境现状分析 53 10.2 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53 10.3 环境影响评价 54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56 11.1 可行性研究结论 56 11.2 问题与建议 56 附表: 概算附表1:项目总概算表………………………………………………………68 概算附表2:建筑工程概算表……………………………………………………69 概算附表4:建筑工程单价汇总表………………………………………………85 概算附表5:材料预算价格汇总表………………………………………………89 概算附表6:施工机械台时费汇总表……………………………………………90 概算附表7:主要工程量、材料用量汇总表……………………………………91 概算附件1:主要材料运输费用计算表…………………………………………95 概算附件2: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计算表…………………………………………97 概算附件3:混凝土、砂浆配合单价计算表……………………………………98 概算附件4:建筑工程单价分析表………………………………………………99 附表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概要表……………………………………………136 附表2:项目区现有农田基础设施工程情况表………………………………139 附表3: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表………………………………………140 附表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141 附表5:单项工程规划表………………………………………………………144 附表6: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度安排表…………………………………………147 第一章 项目设计提要 1.1 项目建设背景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国农办[2014]111号)和湖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指标的通知》(湘财农综函[2014]8号)的精神,XX县2014年第二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拟在XX乡实施。本项目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总治理面积2700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1620亩,改善灌溉面积1080亩。项目区分布在XX乡溪河两岸、境内交通非常便利,耕作区土地平坦连片,土壤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和腐殖酸,适宜农作物生长。该乡党政领导重视,农民群众对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具备项目实施的必备条件。 1.2 项目区范围、规模、主要建设内容及工期 1.2.1 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区位于XX县XX乡境内,该乡位于XX县东北部,东连马合口白族乡、麦地坪白族乡,南界刘家坪白族乡、洪家关白族乡,西与谷罗山乡、四方溪乡毗邻,北接龙潭坪镇和湖北鹤峰县。全乡国土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全乡地理位置东经110°18′—110°23′,北纬29°25′—29°27′,距县城28公里。项目区涉及3个行政村,总人口4163人,农业人口4163人,农村劳动力2451人。项目区有耕地面积3496亩(其中旱地面积771亩,稻田面积2724亩)。 1.2.2 规模与工期 2014年度XX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二批),改造面积2700亩,工期6个月,从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底。 1.2.3 主要建设内容 1、水利措施: 1)拦河坝工程 ⑴整修拦河坝:整修拦河坝2座,分别为整修海尔峪拦河坝和整修泉河拦河坝。 2)灌排渠系工程 ⑴衬砌田间渠道:衬砌田间渠道3条共长7220米,其中:熊家坡支渠第二段长860米,梅家桥支渠长5580米,高阳支渠长760米。 ⑵渠系建筑物:整修隧洞2处共长357米,其中:蔡家峪隧洞长237米,三洛界隧洞长120米。 2、田间道路: 项目区内修建3条田间道路,总长2.3km,分别是梅家桥村的挖断岗砂石路长0.8km、兴旺村的马家峪砂石路长1.0km、高阳村的青树垭砂石路长0.5km。 1. 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376万元,其中水利措施264.0万元,田间道路92.0万元,其它工作及措施20.0万元。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55.0万元,拟申请省级财政配套资金96.0万元,自筹25.0万元。 1. 4 项目效益 1.4.1 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保证了灌区内面积2700亩的水田旱涝保收,项目区内以种植水稻为主,辅以马铃薯、红薯、玉米、油菜、蔬菜,按照现行市场价分析,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28.25万元,分析增产因素,40%为农业生产成本,60%为农民增加收入,即项目区农民年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为76.95万元。 1.4.2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洪涝将得到有效控制,修建了部分机耕道,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农业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农民生产条件大有好转,灌区内绝大部分农田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农田旱涝保收,因此社会效益显著。 1.4.3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2700亩水田达到了旱涝保收,使项目区内土壤质地、团粒结构得到改善,改良了项目区的土壤,改善项目区内的水源条件,保证了项目区内植被生长的有利条件,大大促进了项目区的水土保持。 1.4.4 经济评价 从国民经济分析指标得出结果,该项目是可行的。因为项目净现值(NPW)=82.52万元>0;该项目内部收益=15.11%>(行业基准收益率ic=12%;)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2.56>0。三项指标都大于规范要求,所以该项目是可行的。 1. 5 组织实施和管理 1、组织领导:为确保本工程保质保量近期完成,必须按项目法组织施工,并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成立“XX县XX乡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部”,以从事过该工程类似项目管理经验的技术骨干为基础,充实力量,组建精干高效的施工项目部,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确保优质、安全地完成施工任务。 2、建设期主要管理措施:(1)实行招投标制,组织专业队施工;(2)实行工程监理制,加强质量管理;(3)实行项目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4)实行县级报帐制,加强资金管理。 3、建后管护:工程管护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延续,也是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必须及时移交产权,做到监管并重,定期回头检查。项目建成后,办理移交手续,其产权集体所有,由XX乡水利工程管理站统一管理和监督营运;管护工作应坚持“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人员经费,保证项目建成后运行正常,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益。工程管护费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暂行办法》(国农办[2008]183号)进行落实,由县级农发办事机构统筹安排和管理,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切山脉,峡谷深切、溪流纵横。 项目区土壤有两种:第一种是沿河岸冲积平原,上部为第四纪冲积物,表面层为紫红色,重粉质壤土,其下部为砂、砂卵石,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该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2.5%左右,土壤中大部分土壤呈微酸性或中性。第二种是黄褐土,色黄深厚,土层深厚,耕作层浅,透水性差,易旱易涝,这类土壤分布在海拔400m以上的石灰岩地区。 2.1.4水资源 该乡地处XX支流郁水中上游河段,境内河流水系众多,XX支流郁水多年平均流量2.16 m3 /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68亿立方米。该乡绝大部分田地和农户座落在河段两岸。 该项目区内水资源总量0.2864亿m3,水资源可利用量212万m3。项目区总用水量133万m3,其中:农业用水量133万m3,生活用水量0万m3,工业用水量0万m3。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项目区内水资源可利用量212m3,大于项目区总用水量133万m3。地表水源补给受大气降水控制,一般丰水期发生在4~9月,占总水量的60%~70%,10月~次年3月为枯水期,该项目区水资源特点是:春夏降水频繁、降水强度大,年际分配不均。 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涉及3个行政村,总面积2.86万亩,耕地面积0.3496万亩,其中水田0.2724万亩,旱地0.0771万亩,中低产田面积0.2043万亩,占水田面积的75%,都是缺水型的。项目区农业设施较全,基础较好,水资源丰富,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中低产田的生产能力将有较大提高。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区域,所辖村经济基础较好,对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十分有利。 2.1.6自然灾害 据文献记载,项目区内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冰雹、霜冻、洪灾等,但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是旱灾。几乎年年有旱灾,每次旱灾都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影响。旱灾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由于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且仅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损坏严重,致使旱灾造成的损失严重。 2.1.7工程地质 项目区为XX一级支流郁水河上游,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属低山丘陵地形地貌,海拔380-426m,植被较发育。处于溶蚀“U”字型沟谷地形地段,沟谷两岸山包低矮,坡度平缓,岩石裸露,溶沟、溶槽发育,沟底坡陡水急。 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志留系的石灰岩、砂岩,二叠系的石灰岩,砂岩等。两岸山坡、沟谷则分布有第四系残坡积堆积及冲积堆积层。 本区地处新华夏构造体系武陵山隆起带东南段,挽近期构造运动以整体间歇性上升为主,地震活动较微弱。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本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相对稳定地块。 根据含水岩组类型,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1)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分布在第四系残坡积层和冲积地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部分为附近冲沟水补给,动态随季节变化,多以下降泉的形式补给河水。 (2)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志留系基岩节理裂隙中,并沿节理裂隙储存和运移,以下降泉的形式排出地表,补给附近溪沟,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与季节相关。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与劳力 项目区共涉及3个行政村,总人口4163人,农业人口4163人,农村劳动力2451人。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2.86万亩,耕地0.3496万亩;其中水田0.2724万亩,旱土0.0771万亩,中低产田面积0.2043万亩。 2.2.3农业生产水平 前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为落后,各类农业机械拥有和使用率较低,劳动强度大,年平均产粮378万公斤,水稻平均亩产400公斤,产出效益低。 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2012年度项目区农业总产值22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5元。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项目区内现有农业科技服务站一个,工作人员2人,其主要职能就是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指导农民对农作物的病虫灾进行有效防治。 2.3现有基础设施 2.3.1项目区水利工程现状 项目区内原已形成了2个独立的灌溉系统。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700亩,涉及3个村,灌区内取水建筑物和渠系建筑物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渠道淤积、渗漏严重。整个工程几乎瘫痪,实际灌溉面积仅850亩。项目区共有双泉水库右干渠1段长6.5km,田间渠道3条共长10.2km,渠系建筑物3处,分别为蔡家峪隧洞长237米,三洛界隧洞长120米,狗叫垭倒虹吸管长145米。渠系建筑物年久失修毁坏严重,特别是隧洞垮塌封堵,不能通水。渠道大部分为土渠,由于年久失修仅有少部分砼渠也损毁严重,因此整个工程灌溉功能基本上丧失。 2.3.2项目区现有交通及电力情况 项目区乡村公路已全部开通,但没有配套田间机耕道,严重阻碍了项目区农业机械化生产,项目区农网改造已全面完成,通讯也全部覆盖。 2.3.3现有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尚未形成健全的农机服务体系,主要是“牛耕田,手插秧”的耕作模式,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不能满足耕、耙、播、收、运等主要农机作业的需要。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根据对项目区多方位的调查,归纳出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差。 项目区内田间因缺少灌排工程设施,导致易受旱、涝等灾害影响。(1)灌溉缺少总体规划,无完整的灌排体系。原有水利基础设施始建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由于兴建较早,在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无完整的灌排体系,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2)灌区工程老化失修、工程设施配套差,工程效益发挥不良。早期工程建设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工程建设质量较差,大部分没有达到设计标准。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及时维修养护,许多工程处于老化失修状态,加上沟渠淤积、坍塌和冲刷严重,灌区不能正常发挥效益,使得农业生产不能得到保障;(3)灌溉制度不合理,灌水技术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广大群众缺乏环境意识和节水意识,灌溉制度不合理,灌水技术落后,没有真正接受科学的灌水制度。农民不是根据作物种类和生产需要进行科学的灌溉,而是不管地块大小和作物生长规律,随意浇灌,大块漫灌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大量水资源浪费和损失。(4)机械化程度低。由于项目区内缺乏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各自为战,人为造成耕作零碎,不便于农业机械使用。目前仍采用“牛耕田、手插秧”的耕作方式以及肩挑背驼运输,劳动生产率不高。 二、农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农业发展缺乏后劲。 项目区除了传统的粮食产品外,没有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和龙头产品,不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没有形成带动经济复苏的支柱产业。(1)科技推广应用相对滞后,由于当前农村的单户承包经营制,镇乡集体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生产工具大多采用手工作业,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因此造成了生产效力低下,生产成本高,能耗大,效益低,形成了非良性循环。采用传统的耕作、种植方式,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益低;(2)由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同时缺少必要的科技培训,农民的科技素质得不到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得不到示范推广,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提高。没有推广应用优质高效品种,经济效益低等。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以上因素制约着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XX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二批)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1)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将项目区丰富的水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服务于农业生产,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保障。(2)开展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从传统的大田粮棉作物种植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生产在供水量、水质、灌排保证率等方面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3)搞好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的需要;(4)搞好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项目区农业骨干基础设施基本成形,水源有保证,项目区干部群众重视发展农业,在进行项目勘查、调查过程中,群众对土地治理热情很高,纷纷献计献策。通过对项目的立项条件,资金配套能力,技术服务能力,领导组织能力等进行全面考察,认为以改善农田排灌设施,增加科技含量为中心的开发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4.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项目区水源为双泉水库,该水库为中型水库,有效库容为1189万m3,水库位于XX支流郁水中上游河段,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0.6km2,流域内多年平均流量2.16 m3 /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68亿立方米。该乡绝大部分田地和农户座落在河段两岸。项目区内控制灌溉面积由双泉右干渠供水,年供水量达212万m3。而项目区规划改造的耕地面积为2700亩。项目区总用水量133万m3,其中:农业用水量133万m3,生活用水量0万m3,工业用水量0万m3。项目区水源满足要求。 4.2 项目区需水量分析 4.2.1、农业灌溉需水量计算 1.灌区工程概况 根据农发办指导意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踏勘,经对项目区现有水利设施调查,按村分灌溉面积,各村可灌溉面积表4.2-1。 表4.2-1 项目村灌溉面积统计 村名 梅家桥村灌区 兴旺村灌区 高阳村灌区 合计 灌溉面积(亩) 1450 1095 155 2700 2.灌溉保证率选择 按国家农发办《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湖南水稻区灌溉保证率不低于85%,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规定,本项目区属于以水稻为主的湿润地区和水资源丰富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0%—90%,本设计灌溉保证率取P=90%。 3.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是灌区作灌溉需水量计算的依据,灌溉制度设计中灌水定额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灌溉需水量的多少。本次设计,为体现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尽可能改变原来的旧习惯、旧观念,结合本地特点,灌溉制度设计主要以种植单季中稻为主。 水稻是该项目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大,是需水量最大的作物。目前以常规浸灌为主,水田长期泡水,水量浪费严重。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推广节水灌溉且保证水稻高产是一种必然趋势。在实施完成项目区配套后,灌区水稻节水灌溉主要应推广旱育秧技术及生育期“浅、薄、湿、晒”的灌溉模式。 4.土地规划与作物组成 项目区现状以水稻为主,并种植油菜、蔬菜、玉米、红薯菜等作物。根据本项目区内的实际情况及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后的灌区仍然以种植水稻为主。 5.设计代表年灌溉定额计算 根据计算出的各年单季稻灌溉定额进行频率计算,得到相应的设计代表年为1965年,其灌溉定额频率计算表见表4.2-2、灌溉定额分配见表4.2-3。 表4.2-2 灌区单季稻灌溉定额频率计算表 序号 年份 数值(m3/亩) 频率(%) 序号 年份 数值(m3/亩) 频率(%) 1 1996 106.3 2.04 25 1977 314.0 51.02 2 1980 114.3 4.08 26 1960 318.3 53.06 3 1973 123.7 6.12 27 1968 323.6 55.10 4 1987 130.9 8.16 28 1975 338.2 57.14 5 2002 132.0 10.20 29 2001 353.2 59.18 6 1991 157.4 12.24 30 1984 355.5 61.22 7 1983 161.8 14.29 31 1985 360.8 63.27 8 1970 175.5 16.33 32 1978 365.4 65.31 9 1974 180.4 18.37 33 1959 372.1 67.35 10 1995 203.0 20.41 34 1972 375.2 69.39 11 1999 206.3 22.45 35 1971 378.9 71.43 12 1967 215.5 24.49 36 1992 382.3 73.47 13 1964 219.6 26.53 37 1990 383.4 75.51 14 1986 235.0 28.57 38 1997 384.4 77.55 15 1956 240.7 30.61 39 1965 386.0 79.59 16 1963 248.4 32.65 40 1982 431.5 81.63 17 1979 248.4 34.69 41 1989 433.7 83.67 18 1993 248.8 36.73 42 1961 438.1 85.71 19 1998 250.9 38.78 43 2000 450.3 87.76 20 1962 264.6 40.82 44 1966 468.4 89.80 21 1969 280.4 42.86 45 1981 491.7 91.84 22 1958 283.3 44.90 46 1994 514.0 93.88 23 1976 289.5 46.94 47 1988 521.0 95.92 24 1957 312.8 48.98 表4.2-3 设计代表年单季稻灌溉定额分配表 月 份 5 6 7 8 合 计 旬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灌溉定额 (m3/亩) 0 67.77 42.7 0 52.77 39.05 64.11 80.03 62.86 59.11 0 0 110.47 91.82 207.0 59.11 468.4 6. 农业需水量计算 XX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有梅家桥村灌区、兴旺村灌区、高阳村灌区等3个灌区。各灌区灌溉面积见表4.2-1。 灌区农业灌溉需水量计算。 灌溉净需水量计算公式:W=q·ω 灌溉毛需水量计算公式:W=q·ω/η系 式中:W—引水工程灌区需水量(万m3); q—设计代表年灌溉定额(m3/亩); ω—水利工程灌溉面积(亩); η系—灌区渠系综合利用系数,现状年取η系=0.4;水平年取η系=0.95。 计算成果见表4.2-4。 表4.2-4 农业灌溉需水量计算成果表(现状年) 月 份 5 6 7 8 合计 灌溉定额(m3/亩) 110.47 91.82 207.0 59.11 468.4 梅家桥村灌区需水量(万m3) 40.05 33.28 75.04 21.43 169.80 兴旺村灌区需水量(万m3) 30.24 25.14 56.67 16.18 128.22 高阳村灌区需水量(万m3) 4.28 3.56 8.02 2.29 18.15 合计(万m3) 74.57 61.98 139.73 39.90 316.17 表4.2-4 农业灌溉需水量计算成果表(水平年) 月 份 5 6 7 8 合计 灌溉定额(m3/亩) 110.47 91.82 207.0 59.11 468.4 梅家桥村灌区需水量(万m3) 16.86 14.01 31.59 9.02 71.49 兴旺村灌区需水量(万m3) 12.73 10.58 23.86 6.81 53.99 高阳村灌区需水量(万m3) 1.80 1.50 3.38 0.96 7.64 合计(万m3) 31.40 26.10 58.83 16.80 133.12 4.2.2、工业需水量 项目区内无工矿企业。月需水量为0万m3,年需水量为0万m3。 4.2.3、生活需水量 项目区内生活需水量由海尔峪拦河坝供应,与项目区灌溉用水的水源不同,故项目区内总需水量内不包括生活需水量,其生活需水量按0万m3计。 4.3 可供水量估算 4.3.1、基础资料 收集项目区的以下资料:XX县雨量站1958~2002年45年降雨资料,项目区灌区不同月降雨所对应的径流系数,项目区的水源:双泉水库的库水和高阳拦河坝的河水,双泉水库为中型水库,有效库容1189万m3,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50.6km2;高阳拦河坝集雨面积1.5km2。 4.3.2、水资源总量估算 项目区水资源总量由项目区以上河流控制流域面积乘以年平均降雨量来估算。项目区内水源控制流域面积为52.1km2,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350.3mm,故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为0.68亿m3。 4.3.3、可供水量估算方法 可供水量由双泉水库的双泉右干渠供水量和高阳拦河坝的取水量组成。 4.4 水量平衡分析 4.4.1、水量平衡计算原则和计算方法 水量平衡计算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各方面,不管是从可供水量还是需水量方面分析,牵涉面广且关系复杂。因此,供需平衡分析应遵循以下原则: 1、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2、流域与区域相结合; 3、综合利用和保护相结合。 水量平衡计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一种为系列法; 2、二种为典型年法(或代表年法);本次设计采用典型年法。 4.4.2、现状水供需平衡分析 现状年为2013年,当时项目区内有水源为双泉水库的库水和高阳拦河坝的河水;灌区内以种植水稻为主,故水量平衡按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进行计算,根据项目区农业作物以单季稻谷为主的特点,5—8月为灌溉期。采用XX县雨量站1958~2002年45年降雨资料进行排频计算,确定设计代表年。经计算成果见表4.2-2、表4.2-3。在接近灌溉保证率的2~3年中,按最不利供水原则选择1961年作为设计典型年。 表4.2-6 灌区5~8月降雨量频率计算表 序号 年份 数值(mm) 频率(%) 序号 年份 数值(mm) 频率(%) 1 1983 1479.3 2.17 24 1974 683.7 52.17 2 1980 1388.6 4.35 25 1975 657.5 54.35 3 1996 1295.6 6.52 26 1960 656.7 56.52 4 1998 1206.5 8.70 27 1959 620.7 58.70 5 1995 1103.0 10.87 28 1982 613.7 60.87 6 1964 1102.8 13.04 29 1972 591.3 63.04 7 1991 1051.1 15.22 30 1990 577.0 65.22 8 1963 998.7 17.39 31 1984 570.6 67.39 9 1967 986.3 19.57 32 1978 555.8 69.57 10 1999 962.3 21.74 33 1992 547.1 71.74 11 1993 944.9 23.91 34 1985 546.8 73.91 12 1962 900.4 26.09 35 1968 540.5 76.09 13 1970 892.3 28.26 36 1994 537.4 78.26 14 1958 887.7 30.43 37 1965 525.1 80.43 15 1977 870.7 32.61 38 1989 524.0 82.61 16 1987 834.8 34.78 39 1966 519.4 84.78 17 1979 818.4 36.96 40 1981 505.6 86.96 18 2002 809.6 39.13 41 1961 464.5 89.13 19 1973 805.2 41.30 42 1988 452.9 91.30 20 1969 724.2 43.48 43 2000 417.2 93.48 21 1986 717.0 45.65 44 1997 411.9 95.65 22 1971 698.3 47.83 45 2001 376.7 97.83 23 1976 695.5 50.00 表4.2-7 灌区不同月降雨所对应的径流系数成果表 月降雨(mm) <20.0 20.0~40.0 40.1~70.0 70.1~110.0 100.1~150.0 150.1~200.0 >200.0 径流系数 0.2 0.3 0.4 0.45 0.55 0.65 0.7 选择的1961年设计代表年降雨年月分配情况见表4.2-8。 表4.2-8 灌区设计代表年降雨量各月分配表 年份 1960年 1961年 全年降雨 (mm) 月份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降雨量 (mm) 48.6 136.2 19.7 27.6 24.5 26.7 33.8 199.3 105.4 107.7 57.3 254.7 1041.5 1、现状年水库的产水量计算 根据灌区坝址控制集雨面积和径流系数及设计代表年各月降雨量计算产水量,现状年为2013年,有双泉水库1座,双泉水库控制集雨面积50.6km2;有高阳拦河坝1座,高阳拦河坝集雨面积1.5km2。计算公式如下: W=0.1·a·y·F=0.1·R·F 式中:W—产水量(万m3); a—径流系数,取值见表1; y—降水量(mm); R—径流深(mm),R=a·y; F—坝址控制集雨面积(km2),坝址控制地表径流集雨面积。 梅家桥支渠控制灌溉面积2545亩。由双泉右干渠供水,双泉水库有效库容1189万m3,控制灌溉面积2.9万亩,故梅家桥支渠设计取水量约为双泉水库总产水量的0.093倍。由于现状年梅家桥支渠受渠系建筑物蔡家峪隧洞的影响,影响通水,现状年梅家桥支渠可取水量约为梅家桥支渠设计取水量0.5倍。计算成果见表4.2-4。 表4.2-9 灌区拦河坝各月产水量计算成果表(现状年) 年 份 1960年 1961年 全年 降雨 (mm) 月 份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降雨量(mm) 48.6 136.2 19.7 27.6 24.5 26.7 33.8 199.3 105.4 107.7 57.3 254.7 1041.5 径流系数 0.4 0.55 0.15 0.2 0.2 0.2 0.3 0.65 0.45 0.45 0.4 0.7 双泉水库产水量(万m3) 98.4 379.0 15.0 27.9 24.8 27.0 51.3 655.5 240.0 245.2 116.0 902.1 2782.3 梅家桥支渠可取水量(万m3) 4.6 17.6 0.7 1.3 1.2 1.3 2.4 30.5 11.2 11.4 5.4 42.0 129.5 高阳拦河坝产水量(万m3) 2.9 11.2 0.4 0.8 0.7 0.8 1.5 19.4 7.1 7.3 3.4 26.7 82.5 合计 7.5 28.9 1.1 2.1 1.9 2.1 3.9 49.9 18.3 18.7 8.8 68.7 212.0 2、水量平衡计算 高阳灌区水量平衡计算(现状年) 月份 高阳拦河坝产水量(万m3) 总产水量(万m3) 农业用水(万m3) 总用水 (万m3) 来-用 余 缺 9 2.9 2.9   0 2.9   10 11.2 11.2   0 11.2   11 0.4 0.4   0 0.4   12 0.8 0.8   0 0.8   1 0.7 0.7   0 0.7   2 0.8 0.8   0 0.8   3 1.5 1.5   0 1.5   4 19.4 19.4 4.28 4.28 15.2   5 7.1 7.1 3.56 3.56 3.6   6 7.3 7.3 8.02 8.02   0.75 7 3.4 3.4 2.29 2.29 1.1   8 26.7 26.7         合计 82.5 82.5 180.67 180.67 2487.63   梅家桥和兴旺灌区水量平衡计算表(现状年) 项目 全年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梅家桥灌区需水量 169.80                 40.05 33.28 75.04 21.43 兴旺灌区需水量 128.2                 30.24 25.14 56.67 16.18 需双泉水库毛供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