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the principle of simplified EIA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region. In terms of land, link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 and decrease, replacement indicators for priority areas project. Charges, into the projects of water, electricity, administrative charges and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the area of taxation, and settled in areas of industry and its production company, within 5 year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fiscal incentives to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financing, integration of land, tax, financial and other resources, and construct "Government credit + business credit" credit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latform; effective Bank-enterprise docking, encourages private capital into the Park, to raise industry development fund. 5,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and service industries. To create "policy lowlands, Highlands, integrity of service land, development land" as the goal, to optimize the area under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ll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departments to appoint a full-time personnel stationed in areas dedicated to coordinat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businesses in this sector. When there are substantial issues, sector leaders arranged to personally intervene, in-person, in-person push tangible area building a green light, easy line. To further reduce and standardize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items, simplify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links, improve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the ...
Since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the mass line of the party, himself seriously in the education, practical control central "eight rules" and opposing "the four winds" and practicing "three Suns", and check the spirit of Jiao Yulu, ideology, solicit opinions based on outstanding problems checked swing, careful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Will now check report is as follows: first, adherence to the party's political discipline, eight in the central provision, change the style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1, in compliance with the party's political disciplines. Conscientiously abide by the party's political discipline, abide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arty, in the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maintain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the action, there is no violation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discipline problems. 2,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of the eight provisions. Improving research, improving research methods, but there are less grass-roots units, primary first-hand an inadequate grasp of the problem, which is to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Second, construction, 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to streamlin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etings of the Conference. Third, streamlining file briefs, culture involves all aspects of propaganda and ideology, sometimes due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invention notifications, this area needs further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1、现代语言学:是对古代的语言学而言的,强调的重点是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
2、语言学的现代化:指的是观点、方法的转变,指的是学科本身的革新
3、语言学现代化表现在:科学化(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明确语言是一个独特的系统、明确内部专业分工)、社会化(为社会服务、社会变革推动语言学发展)、理论化
4、中国语言学走向现代化的原因:语文运动的兴起、教育制度的革新、专门人才的出现、新材料的发现、新问题的提出
5、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清末至北洋军阀时期为一个阶段,19世纪末或30年代初至1949年为一个阶段
6、第一阶段的标志: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1906年章炳麟明确提出“语言文字之学”这个崭新的学科名称
7、第二阶段的标志:方言学方面——1928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语法学——1936年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修辞学——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
现代语文运动
一、现代语文运动:是指清末出现的白话文运动、汉语拼音运动、国语统一运动
二、运动目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科学文化的需要,中国的语言文字必须进行调整、变革,必须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三、运动意义:在宏观上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提出了许多新鲜课题,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四、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30年代大众语运动,对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晚清白话文运动(代表人物:黄遵宪、裘廷梁、陈荣公)
1)黄遵宪:语言文字之不相合
2)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3)陈荣公:《论报章宜改用浅说》——讨伐文言的檄文
4)王照:言文合一
5)出现了现代报刊史上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报》,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最通俗的白话字典《绘图白话字汇》
6)清末白话文运动弱点有二:没有把废文言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崇白话还停留在造舆论上,没有产生像样的白话文作品,甚至主张废文言的文章就是用文言写的
2、“五四”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作为书面语正式登台,先锋是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揭开白话文运动序幕
●以“改良”为文学的语言形式为主要内容,一反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八条原则
2)陈独秀《新青年》主编,发表《文学革命论》,由“改良”到“革命”标志新文学运动、白话文运动正在深化
3)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4)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5)白话标准问题、基础方言问题没有解决
3、30年代大众语运动
1)最初提出“大众语”的,是陈子展《文言-白话-大众语》
2)三个阵营:大众语(主张纯白)、文言文(主张纯文)、旧白话文(主张不文不白)
3)陈望道普及大众语的三个要求:口书一致、统一土话、统一形式和内容(《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
4)论战: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普通话和大众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大众语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对待方言土语;大众语和汉字改革的关系;如何建设大众语
五、现代标准汉语的确立
1、“国语统一”运动,提出标准语问题
2、拼音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步调一致,相互促进
3、拼音文字制定者朱文熊于1906年提出了“普通话”这个名词
4、黎锦熙主张费入声
2、老国音:一个人在说的标准音
3、新国音:《国音常用字汇》
六、汉语拼音化的发展过程
1、 清末切音字运动
1) 第一个提出“造切音文字”的是宋恕
2) 谭嗣同主张“尽改象形字为谐声”,主张废汉字改拼音文字的第一人
3) 卢赣章1892年提出第一个拼音方案
4) 主流是汉字笔画式
5) 影响最大的三人:卢赣章(《中国切音新字》、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简字全谱》)
6) 王照方案影响全国的原因:
◆ 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一定的优越性
◆ 官话字母得到朝廷大员的支持
◆ 王照本人为宣传官话字母作了许多工作
7) 劳乃宣分两步走的理论
8) 与赵炳麟、汪荣宝等人发起成立“简字研究会”,是20世纪中国民间最早的研究汉语拼音的学会之一
2、 注音字母四十年
1)四十年是指从1918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之日算起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之时为止
3、“数人会”与国语罗马字
1)数人会成员: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
2)发起人:刘复
3)《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简称“国罗”
4)国罗影响不大,历史意义重大,意味着汉语可以用罗马字来拼写,意味着从明末以来,中外人士进行的罗马字拼音试验,开始踏上一个比较成熟的新阶段
4、中国拉丁化新文字
1)由翟秋白、吴玉章等人协助而制定,用于拼写北方方言,也称“北拉”
2)拉丁化方案的特点:P57
3)北拉理论的主张有两点:
●文字要拼音化,音标要国际化
●拼读方言化
七、普通语言学的介绍
1、上半世纪在介绍、传播西方普通语言学方面的成绩:
1) 章炳麟:《国故论衡》的“语言缘起说”、《文始》、《新方言》传播某些语言学理论
2) 胡以鲁:《国语学草创》,提及一些知名语言学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汉语概论性质的著作
3) 乐嗣炳《语言学大意》
4) 王古鲁《言语学通论》
5) 三部普通语言学著作:沈步洲《言语学概论》、张世禄《语言学原理》、雷通群翻译的《言语学大纲》
6) 张世禄《语言学概论》
7) 张世禄和蓝文海合译的《语言学通论》
8) 各书在介绍语言学的历史时,一般都只介绍西洋近代语言学史,实际上只介绍了印欧比较语言学的历史
2、关于语言起源问题
1)现代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起源问题很感兴趣
2)西方的感叹说和摩声说影响很大
3)潘文提出六类“模仿语”
4)张世禄不同意模仿说,主张“身势进化说”
5)章炳麟提出“触受”说
6)胡以鲁认为“发声时期”和“摩声时期”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汉语的起源还有个“发语词”阶段
7)起源问题争论中,关于“名词与动词哪是第一性的语词”的论争:
● 章炳麟、胡以鲁以印度“胜论派”提出的实德业来区分词类
● 章炳麟提出名词是第一性的,形容词、动词“为后起”
● 胡以鲁认为有形容词、动词后引申出实体名词
3、 关于语言分类:批判西方的三分法、试图把语法分优劣的做法
4、 发生学语言分类介绍、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介绍
语法学
一、 两个阶段的区分:
1、 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或上海的《文法革新讨论》作为分界线,此前为第一阶段,上限为1898年,此后为第二阶段,下限为1948年
2、 对阶段的三种说法:
1) 新训诂学时期、建立汉语语法时期
2) 模仿时期、革新时期
3) 兴起时期(以马建忠、杨树达、黎锦熙为代表)、发展时期(以王力、吕淑湘、高名凯为代表)
3、兴起阶段和发展阶段是由文化背景不同、语法观念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
1)兴起阶段:参照西洋语法著作建立汉语的语法体系,建立为这个体系服务的名词术语,研究划分词类的标准方法,解决具体词的归类分歧,对句法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一套方法,研究对象重点是古汉语(拿马建忠开刀)
2)发展阶段:用西洋普通语言学理论做指导,直接研究原始材料,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体系
●观念上的进步:历史观点和系统观点的建立,注意区分材料的时代性,不是古今杂糅,把体系建立在一些零碎例证上,而是重视共时语法系统的平面描写
●方法上的进步:更重视科学的归纳研究
4、两个阶段的相同点
1)各语法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西方不同时期不同语法体系的影响,都进行过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模仿”,也都出现过生搬硬套的毛病
2)各种语法著作基本以传统语法体系为基础,重视意义,重视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析句方法采用印欧语的句子成分分析法;直到赵元任的《国语入门》才真正运用结构主义分析法来研究汉语
3)各家都没有解决词类划分的问题
4)比较方法的运用
5)语法研究与语言教育密切联系
二、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1、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的四个原因:
1)古典经籍是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2)文言书面语占统治地位,受教育者不仅要能读懂文言,而且要学会用文言来写作
3)语法学是从小学的母体中剥离出来,虽已告别训诂学自立门户,而所研究的材料却是共同的
4)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读古书、作古文
2、古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等国文典》《国文法草创》《高等国文法》
3、《马氏文通》(马建忠):
1)首正名,次字类,次句读
2)正名是给书中出现的语法术语下定义;字类分为名、代、静、动、状、介、连、助、叹;句子成分分为词和次(词——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次——主次和宾次、偏次和正次、前次和同次)
2)贡献:第一次为汉语草创了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组织结构、概念模式、理论基础);第一次系统地揭示古汉语语法的特点;第一次对古汉语的语法材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3)问题:语法理论欠完整;资料方面的问题
4、《中等国文典》(章士钊)
1)对“字”与“词”的区分很清楚
2)改“静字”为“形容词”,改“状字”为“副词”,改“连字”为“连续词”;改“代字”为“代名词”
3)某些词类的具体范围不同于《文通》
4)使用了“短语”这个概念
5)主张先立主格、宾辞两部,认为这两部是“句之干部”
6)将句子按语气不同分类:叙述句、疑问句、命令句、感叹句
7)行文简洁、条理分明
5、《国文法草创》(陈承泽)(是《马氏文通》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有意思的一部讲文言语法的书)
1)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三条主张:说明的非创造的,独立的非模仿的,实用的非装饰的
2)在研究任务上,提出文法上应待解决的四大悬案:字类系统问题、字类画界问题、本用活用问题、引申顺序问题
3)活用之实例”的精彩之处:活用之范围、本用的活用、非本用的活用、对“致动”与“意动”的研究影响深远
6、《高等国文法》(杨树达)——规模较大的古汉语语法著作
7、《傅氏文典》(傅子东)
1)认为当时中外研究汉语语法的人都忽视了词性的研究
2)用“位次论”批判“功用论”,把句读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按位置的不同分为四位:正位、偏位、述位、从位
三、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1、把以口语为主体的白话文法著作称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2、兴起时期以黎锦熙为代表,发展时期以陆志韦、王力、吕淑湘为代表
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第一人
1)首要意义是“新著”二字,完全创新
2)提出“句本位”的语法思想
3)确立“句成分”的语法观念
4)图解法的运用
5)缺点:模仿英语语法、图解法有优点也有缺点、词类理论有问题、句本位带有逻辑本位的性质、把包孕句列入复句欠妥、自相矛盾
4、陈浚介《白话文文法纲要》
5、陆志韦《国语单音词词汇》
1)把代名词、数名词同列在指代词
2)用“同形替代”法鉴别什么是词
3)关于词类划分提出两条原则:
◆词类的分别最主要的标准是一个词在句子里最普通的地位
◆其次是它自身的意义
4)扩展法
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
1)研究语法的四个阶段:妄、蔽、疑、悟
2)一开始就进入了语法的根据地——句子
3)按照句子谓语分类的方法: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
4)提出造句法中两个重要语法概念: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
5)探索汉语句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谓语三分法、八种单句句法结构特点的揭示
6)缺点:一是忽视词类划分的意义;二是不成功地运用了西方某些语法理论
7、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开路人
研究方法是从小处着眼,从个别虚词的研究入手,从接近口语、白话的语录、笔记问、小说、野史中搜集例句,并联系活的口语方言,追本溯源,发人之所未发
8、廖庶谦《口语文法》
1)研究应以口头活语法为主
2)要突出汉语特殊性,不可照搬外国
3)对句本位文法提出异议
4)语法也要研究句子和段落、篇章的关系
5)进步之处是专立“存在动词”——有
6)不用“同动词”这个名称,把“是”、“像”作为动词之第二种“联系动词”
7)也不用补足语这个名称
四、古今语法比较研究
1、古今语法放在同一框架综合比较研究始于刘复《中国文法讲话》
1)对语词看法与马、黎不同,将语词分动语词和静语词
2)对代词的看法与《文通》有分歧
3)文白对比方面
2、古今语法比较研究有深远影响的:黎锦熙的《比较文法》和吕淑湘的《中国文法要略》
1)黎氏比较的重点是句式
2)目的是要突出古汉语语法的八个重点,同时攻破“之、其、所、者”四个虚词的难点
3)发展阶段文白比较研究的代表作是吕淑湘的《中国文法要略》
●由词句论和表达论两大部分构成
●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
●提出“词结”概念
●句子分类有自己的特色,按内部结构不同分为“简句”和“繁句”两大类
●词结和词组的转换,也就是谓语和加语的转换,是《要略》的一个重要特色
●《要略》的成就和价值,主要不在体系,而是表现在对语法事实的详细描写和文白语法的精确比较上
●《要略》存在的问题:采纳了三品说、分析句子时设立了两套名目、没对书中运用的名词术语进行界说、整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演变的说明稍嫌不足、某些地方前后失去照应
五、文法革新问题
1、1938-1943历时五年的文法革新讨论,对汉语语法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讨论之所以被认为是革新,因为讨论的总倾向是反对模仿,反对马氏文通派
3、主要讨论问题(最主要问题是语部(词类)区分问题)
1)词分几类
● 两部革新语法著作:刘复《中国文法通论》、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
● 刘复将词分为五类(实体词、品态词、指明词、形式词、感词),金兆梓雷同
● 王力的七类说(名词、代名词、动词、限制词、关系词、助词、感叹词)
● 孟起的四类说
● 傅东华的八类说
2)一线制和双轴制之争
●一线制是将词类与句子成分合为一条龙
●双轴制是把词法和句法这两个部门比做“双轴”
●“广义的形态”概念的提出,是这次革新讨论中真正具有理论意义的发现,为陷入困境的词类区分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
3)陈望道的“功能中心说”
●每一个字语都有音、形、义、能四种因素
●形态是外显的,品格是内蕴的
●从语在辞例中的功能探求词类区分的具体方法是运用“双轴制”(配置关系+会同关系)
●功能-双轴制的意义:纠正了将词法与句法混而为一或绝对分裂的两种偏向,将词法与句法建立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以功能为中心既不脱离形态,也不脱离意义,把形态与意义结合起来;和“广义形态”说一样,都受西方结构主义的影响,而功能说更进一步将结构主义中国化,克服了结构主义的片面性
4)文法学的研究对象
● 傅与方的分歧实质在于如何看待形态,汉语究竟有无形态
● 陈望道建议用“表现关系”来代替“广义的形态”
● 傅东华重意义,方光焘重形式,陈望道兼顾意义和形式,陈望道的理论代表了这次讨论的最高水平
5)语体文和文言文可否用同一架构的文法来处理
●傅东华主张文白两种体系合一
●刘复、方光焘、张世禄等人主张两种文体的文法体系要分开
6)术语的“革新”
●陈望道四条原则:讲求正确、符合历史、崇尚普通、与别科共通
7)关于同动词和词尾问题
●傅东华主张废除同动词
8)革新的标准
● 好的语法体系:妥帖、简洁、完备
● 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
● 科学化、口语化、中国化
9)对《文通》的看法
● 张世禄主张打倒
● 陈望道主张革新和继承
4、文法革新讨论的不足
1)理论多于语言学的实际作业,理论有些空虚
2)讨论的结果,在本质上,不曾超过旧的文法体系;把《文通》和《国语文法》笼统地并为一谈不妥当
5、文法革新讨论兴起的原因:
1)文学上的民族化,文体大众化、通俗化,使得语法学中国化的呼声很高;
2)与国外文法革新有密切关系
5、文法革新讨论意义:
1)表明中国语法学家在研究汉语语法特殊规律上有了更高的自觉性和更为迫切的要求
2)表明中国的语法学家已经有了一支不大不小的队伍,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可以就理论问题各抒己见、互相交锋
3)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风
六、汉语语法理论研究
1、三部著作:何容《中国文法论》、王力《中国语法理论》、高名凯《汉语语法论》
1)何对30年代以前产生的几部文法著作中的理论做了一次总结算
2)王从理论上阐述自己的语法体系
3)高以法国的房德里耶斯、马伯乐等人的理论为指导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
2、胡以鲁在《国语学草创》中的汉语语法观(是最早从理论上探索汉语语法特点的人)
1)主张词分四类或五类
2)将词语与句法混同,以句法统帅词法
3)按心理原则为句子成分规定了一套名称
4)认为汉语的句子不必主述二语俱全,汉语语法以心理为本,有“以心传心之法”
5)实词虚化、语词复合法
3、胡适《国语文法概论》
1)三种必不可少的文法研究法:归纳的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
4、何容《中国文法论》将《马氏文通》、《中国文法通论》、《国文法草创》、《新著国语文法》几部文法著作中的理论做了总结算
1)认为这些著作用西法讲词类,用逻辑讲句法,用演绎法建体系
2)词类问题上,把以往研究分两大派:词有定类、词无定类;其自己主张要根据形式上的特征来区分词类(从形式上的特征区分词类,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标志汉语词类的研究进入新阶段)
3)他认为语法形式分为六种:词的顺序、词的结合、重叠、音变、重音和声调、不能独立表意的依附成分
4)句法问题上,推崇“三品说”(句子的词按重要程度分首品、次品、末品),主张“三步说”
5)关于古代为什么无文法学问题,他认为除了汉语文法容易外,我们记录语言所用的文字,也是使文法学不能发生的一个原因
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
1)研究汉语语法的六条原则:词汇不是语法;翻译不是语法;分类不是语法;可争论者不是语法本身;难懂的地方不一定是语法,易懂的地方不一定是非语法;中国语法学的途径
2)关于三品说(先赞成,后放弃)、放弃三性说
3)关于仂语:主从仂语和等立仂语、隔开法和转换法
4)关于句子成分:对系词考察、批评三分法和对二分法提出见解
5)关于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
6)关于“位”和“格”
7)关于“有”字句
8)关于语法成分
6、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中国语法界第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也是中国第一部完全脱离西洋通俗语法影响的作品。
1)研究汉语语法的新途径:从一般的普通语言学的原则来说(以口语为出发点、注意形式的存在、注意形式的内部规律、注意语法的系统性);从汉语语法的特点方面来说(注重造句研究、注重表示语法范畴的虚词的研究、注重句型的研究);从比较的研究方面来说(各语言比较、同族语言或方言比较)
2)汉语的实词不能分类(根据形态分类,而汉语没有形态)
3)汉语用虚词表示语法范畴(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
4)词语与词语在句子中的结构关系:五种结构关系,大别两类
5)三种不同的句式(名句、形容句、动句)
6)系词“是”的性质
7)同一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8)上半世纪真正称得上纯理论性的语法著作只有这一部,其价值在于创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有很多具体的新发现,提出许多有争议的问题
7、文言虚字工具书
1)杨树达《词诠》
2)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3)吕淑湘《文言虚字》
音韵学
一、 现代音韵学的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章炳麟、黄侃为代表
2、第二阶段
1) 前期:1923年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钱玄同、林语堂
2) 后期高本汉
二、现代音韵学的特点
1、运用现代语言学原理,特别是利用语音学、实验语音学的知识来研究音韵学
2、语音研究音标化
3、系统化观点的建立—(赵元任发表的《音位标音的多能性》是音位理论的奠基之作)
4、利用现代方音作为古音构拟的旁证
5、利用对音资料研究中国古音(最早利用对音材料研究中国古音的欧洲汉学家马伯乐、钢和泰、高本汉)
6、方法论革新(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第一个运用此法的是高本汉)
7、不足之处:过分迷信高本汉,重古轻今、对实际语言资料的调查研究重视不够,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影响了音韵学的地位和发展;在构拟中把《诗经》音系和《切韵》音系看成“父子关系”,以为《切韵》系统是由《诗经》系统直接发展而来
三、上古音研究
1、高本汉开的头,代表著作为:《中日汉字分析字典》、《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诗经研究》、《汉语词类》、《中日汉字形声论》、《古汉语字典》、《中国的文字》
2、取得成就的中国学者有陆志韦、李方桂、董同酥
3、运用传统方法研究上古音的有章炳麟、黄侃,被认为是“清代古音学的殿军”
4、上古声类研究
1)章炳麟是第一个完整地建立上古声类系统的人(21个声纽),在《国故论衡》中提出了一个《纽目表》
2)黄侃(19个声纽;本声和变声是黄氏古音学说的一对最重要的概念)
3)钱玄同(14纽)
4)三家的声类研究,基本上是以合并声纽为能事
5、个别声母的考证
1)章炳麟《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2)曾运乾《喻母古读考》
3)周祖谟《审母古音考》、《禅母古音考》
4)林语堂《古音中已遗失的声母》
6、对声母系统进行全面拟测
1) 利用谐声资料
2) 利用中古声母推求上古声母
3) 从系统着眼构拟上古声母
7、复辅音声母的问题
1) 首先提出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的是英国牧师艾。约瑟
2) 国内语言学家首先论证复辅音问题的是林语堂
● 古今俗语之凭证
● 读音及异文的凭证
● 文字谐声的凭证
● 由印度支那系
3) 吴其昌
4) 董同酥
5) 陆志韦
6) 潘尊行:利用切语的历史演变推求古有复辅音
7) 唐兰:反对
8、上古韵母
1)高本汉是全面构拟上古韵母系统的第一人
2)中国学者最先用国际音标构拟上古韵部音值的是钱玄同(《古韵廿八部音读之假定》
3)王力《上古韵母系统研究》、董同酥《上古音韵表稿》、陆志韦《古音说略》
4)古韵分部问题(作出成就的: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王力)
●黄侃的二十八部:将入声部归部,是一大贡献;主张“谈添盍帖分四部”;
●脂微分部问题:真正解决此问题的是王力
●冬部问题:章炳麟主张有侵无冬
5)主要元音的构拟
●高本汉、董同酥、陆志韦一派,共同特点是一部多元音
●钱氏、李方桂、王力主张一部只有一个主要元音
●董同酥与高本汉不同之处:董氏区别一二等的办法是在所有一等韵的元音上加符号;两家对一二等重韵的性质认识不一样,构拟音值的原则不同;重纽是高本汉根本没注意到的
●陆志韦《古音说略》《诗韵谱》:去掉长短松紧开关之类的附加成分、音色相近的元音可以叶韵、轻视韵部的作用、对元音的构拟态度相当慎重、第一个运用了概率统计等方法的人、
●钱玄同《古韵廿八部音读之假定》——中国语言学家最早运用国际音标全面拟测古韵部音读的作品(阴阳入三足鼎立,与入声相配的阴声、阳声同一主要元音;各部只有一个元音)
①总结各家成说,择善而从
②用今方音证古音
③用日本的吴音、汉音证古音
④利用“通转”、“合韵”关系来构拟元音
6)韵尾的构拟
●分为两派:是否要为阴声韵各部构拟一套辅音韵尾
●钱玄同属于阴声韵无辅音韵尾派
●高本汉和西门华德提出阴声辅音韵尾派,另有胡适、李方桂、陆志韦、董同酥等人
7)古音学的两次大辩论及其他
●第一次大辩论始于汪荣宝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U Y读A)
●第二次大辩论(辩论一方是高本汉,另一方是王静如、林语堂、李方桂等人,主要是高李之争)
8)《切韵A的来源》:从《切韵》的音系来求古音演变的痕迹及其条件
●李方桂强调上古一个韵部只能有一个主要元音,不同意高本汉一部多元音的构拟法
●不同意高本汉构拟的两种韵尾
6、上古声调
1)王国维提倡“五声说”
2)黄侃《音略 略例》主张上古只有平入二调
3)周祖谟《古音有无上去二声辩》,对段玉裁古无去声说,孔广森的有去无入说,黄侃的平入二声说,全都加以否定
4)陆志韦提倡第五声之说
7、通韵与合韵的问题
1)章炳麟《成均图》
2)杨树达《古音对转疏证》、《古音骀德部与痕部对转证》
一、 中古音研究
1、中国音韵学的现代化是从研究中古音系开始的,一般所说的中古音指切韵音系,高本汉是奠基人
2、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总结西方汉语音韵研究的成果,为中国的汉语音韵研究开创了新局面
3、高本汉中古音拟构有三个问题:
1) 把《切韵》看成是单一音系,代表当时的长安方言
2) 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方言都是由《切韵》因袭演变而来
3) 对中古时代的韵书、韵图的了解还相当粗疏,对《广韵》、《韵镜》没有认真研究
4、中古声母
1)《切韵》声类研究:黄侃定41类,张煊定33类,高本汉、白涤洲定47类,曾运乾、陆志韦定51类,
2)声母音值的全面构拟
●高本汉分为单纯的与J化的两类
●高本汉构拟声母的三条原则:以声类作为出发点,利用等韵图和反切上字的归纳得出了四十七声类的结论,于是构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以现代方音作为拟音的直接根据;运用语音学的原理对声类作出解释
●陆志韦
●周法高
3)J化问题
5、中古韵母
1)《切韵》韵类研究
●始于陈澧
●分歧:重纽问题,开合问题,寄韵独立,等的问题,反切问题,关于钱玄同、黄侃的分类
2)主要元音的构拟:关键是主元音系统的确立
●高本汉的汉语音韵研究,贡献最突出的是构拟了中古音系,而中古音系的难关是主元音的考订
●高与陆志韦的不同之点:P340
3)介音的构拟
4)个别韵部音值的考订
5)诸家论重纽:高本汉为不承认派,章、黄为存古派,董、周为元音派,陆、王为介音派
二、 字书反切系统及诗人用韵研究
1、主要指《说文》及《一切经音义》
2、比较有影响的著作
三、 韵书系统研究
1、中古韵书系统的研究,以王国维、魏建功用力最勤
七、北音学的建立:是二十年代兴起的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1、《中原》系韵书流派的清理
2、《中原音韵》音系的考订
1)最早考订《中原音韵》声母的是罗常培,继之而起的是赵荫棠、陆志韦
2)疑母是否独立、见组是否分化、知照二等与三等是否应分为两组
3)韵母
4)声调
5)《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
3、其他北音韵书的研究
1)《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研究
2)《洪武正韵》
3)《韵略易通》
4)《韵律略汇通》
4、北音入声研究
5、北音[E]的研究
八、国音学和北京音系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是高元与汪怡的著作
1、魏建功的《说辙儿》
2、比较宽泛的“幽州人语系”渐渐消灭,变成了另一个新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占极重要的地位,简直是中国语的近代标准系统,称为“北平音系”
3、赵元任制了“北平字调分类表”,说明国语声调与旧声母、声调的关系
九、等韵源流的研究
1、运用现代语音学的原理考镜等韵源流,分析等韵韵图以及敦煌发现的字母资料,解释等韵门法、名词术语,并利用韵图所提供的语音资料为构拟中古音、近代音服务,是这一时期等韵研究的重要特点
2、尤以赵荫棠贡献最大
3、对“等”的解释
1)章太炎、黄侃主张把中古的四等与后世的四呼混为一谈,也就是反对开合各分四等
2)高本汉从声与等两方面认识“等”
4、守温字母研究
5、韵图研究
6、门法、术语研究
7、关于《等韵源流》
8、音韵学史与概论性的著作
1)现代音韵学史上第一本概论性质的著作是钱玄同的《文字学音篇》
2)张世禄的《中国音韵学史》
3)齐佩容的《中国近三十年之声韵学》
4)魏建功的《古音系研究》与一般概论性的著作不同
方言学
一、方言学的发展经历古典方言学转变为以描写为主的现代方言学的过程
1、方言学兴起的原因:
1)方言学在整个语言文字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国语统一”促进了方言学的发展
3)“五四”前后出现的歌谣研究也促进了方言学的发展
2、方言学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以为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方言调查会”为标志(沈兼士的《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林语堂的《研究方言应有的几个语言学观察点》、《北大方言调查会方音字母草案》;调查会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