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加强和创新网络道德学习,京口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第一章 网络与网络道德,网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网络存在的道德问题,网络道德产生的根源,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意义,2,第二节网络存在的道德问题(,P7,),(一)虚拟与现实的冲突,概念:现实生活中有的,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对应物。但网络单纯的由信息构成,网络主体在享受自由的过程中,也容易迷失自我。,3,(二)权利与责任的冲突,P10,网络空间里,人们更容易专注于自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容易把自己当成穿了隐身衣的无所不能的“变相怪杰”,而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关系的存在者”,更容易把网络空间当成规避法律与道德约束的避风港。,4,(三)手段与目的的脱离,p11,在高尚的目的下,人们不能采取不合法、不人道、不道德的手段。,5,第三节网络道德产生的根源,一、网络道德是否存在,二、信息权利是网络道德的存在基础,三、网络空间道德的架构,四、网络道德的内涵和特点,6,一、网络道德是否存在,P13,尽管网络空间中的社群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但是在网络空间的实践情境中,人们内在的道德精神仍然会产生寻求道德原则与规范的需求。,网络空间中的道德建构应该是建立在群体共识基础上的微观道德构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他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生活,是为了适应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而必然产生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和基础。而网络道德的产生也是如此,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其产生的现实基础。,7,二、信息权利是网络道德的存在基础,p14,网络交往与虚拟生活等所有的网络空间活动都和现实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空间实质可以看作一种“知识权力”结构。,网络信息权利的实现背景是网络知识权力结构,主要包含三方面要素:一是技术循环;二是市场循环;三是相关利益群体。,8,三、网络空间的道德架构,p16,网络群体的自治道德,网络空间的自我道德,四、网络道德的内涵和特点,网络道德的特点,网络道德的内涵,9,第四节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意义,P20,(一)网络道德的价值,(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10,第一节 网络营造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第二节 网络促进社会民主,第三节 网络创新与改进道德教育,第二章 网络环境对道德积极影响,11,网络促进公民实现其文化权利,网络信息发布权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网络营造了更宽松和更多元的文化环境,第一节 网络营造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p34,12,网络使公民拥有更多的话语权,P46,网络对民主的促进作用,P48,第二节 网络促进社会民主,p42,13,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于,3,月,20,日死于这家收容人员救治站。这一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孙志刚事件,14,由于此次受害者身亡,并且其身份不是流浪汉而是大学生(相反,如果是流浪人员的话,则根本不会引起注意),因而产生极大影响。各大门户网站详细报道了此一事件,并曝光了许多同一性质的案件,在社会及网络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先后有,8,名学者上书全国人大,要求就此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15,2003,年,5,月,14,日三名法学博士俞江(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腾彪(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许志永(北京邮电大学文法学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认为收容遣送办法中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与中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应予以撤销。,2003,年,5,月,23,日,贺卫方、盛洪、沈岿、萧瀚、何海波,5,位著名法学家以中国公民的名义,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序。,16,同年,6,月,20,日,在未公布详细程序的情况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6,月,22,日,经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公布,并将于,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17,“,孙志刚事件”和三博士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事件,将被记入中国依法治国的历史之中:这是中国公民首次行使违宪审查建议权,由此引发的关于全国人大应当尽快启动违宪审查制度的讨论,也对中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18,第三节 网络创新与改进道德教育,一、网络、自由及道德,二、网络对传统道德的影响,p56,三、道德自觉是信息时代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19,网络对传统道德的影响,P58,网络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审视和大讨论。,网络使个体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网络培育了个体的责任和理性。,20,道德自觉是信息时代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p58,一 信疑之间,二 道德自觉是必然发展趋势,三 伦理发展的趋势讨论,21,第三章 网络环境中存在的消极性低俗文化,第一节 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低俗的思想表现,第二节 网络低俗文化的种种表现及其成因,第三节 网络低俗文化的危害,22,第一节 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低俗思想表现,P68,一、网络低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二、互联网信息的内容的多元化,三、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低俗思想,23,第二节 网络低俗文化的种种表现及其成因,p75,一网络低俗文化的种种表现,低俗信息,信息犯罪,网络暴民,虚假或恶搞信息,24,1221,西安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近日微博上的一组图片是被大量网友关注,图片的内容是手术进行中的医护人员,而他们的行为却不怎么专业。图片上,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们却摆起,POSE,自拍,竖起剪刀手,照起了合影,网友微博爆料,这是西安某大医院的场景。,25,个人因素,低俗话题的制造者,低俗现象的观望着,低俗现象的推动者,网络低俗话的受害者,(二),网络低俗文化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P80,26,媒体追求新闻热点,博人眼球。,一些网站利欲熏心,弃社会责任于不顾。,很多企业自律不够。,二、社会因素,27,一是网络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二是网络监管力度不够。,三是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日趋多样,涉及领域日益广泛,管理一直模式受到严重挑战。,(三),管理因素,28,一、淫秽、色情、低俗类信息多,侵蚀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破坏社会和谐。,二、网络成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新场所,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新犯罪层数不穷。,三、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四、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五、网络印发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如网瘾、人肉搜索等,需要现有的法律制度及时做出回应。,第三节 网络低俗文化对社会的危害,p85,29,第一节 进一步规范网络经营,第二节 大力提高规范上网行为,第三节 加强与提高行业自律,第四章 加强与创新网络管理,30,首先,要调整观念,认清方向,为网络经营的规范构筑思想认识基础,要充分认识网络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网络经营违法行为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严重性,给网络经济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经营行为主体自律,为网络经营行为的规范构筑社会信用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另外也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整体合力,为网络经营性行为的规范构筑管理体制基础网络经营行为监管是综合监管,涉及多个行政部门。,最后在网络经营监管的具体方法上加强探索,运用科学手段,弥补现有不足,为网络经营的规范构筑操作基础。,第一节 进一步规范网络经营,31,一、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岗位责任制和网络信息管理制度。,二、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文明办网,传播合法内容,杜绝违规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三、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规范上网行为,四、建设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五、强化网络行为监督,第二节 大力提高规范上网行为,32,一、落实行业规则,自纠自查,二、对外开设热线,接待公共投诉,三、制定网络内容分级标准,保证各环节顺利进行,四、建立网站信息评估,推动网站的绿色发展,五、加强网络行业管理人员和网络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设立专职“把关人”,六、加强互联网领域的各级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第三节 加强与提高行业自律,P109,33,新媒体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建立和新媒体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加强新媒体传播的法律和伦理规范建设,创新新媒体管理技术,第四节 创新网络新媒体管理技术,p117,34,第五章 加强和创新网络道德教育,第一节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节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三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35,第三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如何推进网络环境下社会注意荣辱观的建设?,一 重视网络伦理建设,打造荣辱观教育新平台,二大力开发正确荣辱观的宣传教育软件,三实现信息网络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整合,四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奖惩赏罚体系,3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