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308∕T 093-2021 未来乡村建设规范(衢州市).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09029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08∕T 093-2021 未来乡村建设规范(衢州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DB3308∕T 093-2021 未来乡村建设规范(衢州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DB3308∕T 093-2021 未来乡村建设规范(衢州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DB3308∕T 093-2021 未来乡村建设规范(衢州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DB3308∕T 093-2021 未来乡村建设规范(衢州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03.080CCS B 00DB3308浙江省衢州市地方标准DB3308/T 0932021未来乡村建设规范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future villages2021 - 11 - 17 发布2021 - 12 - 17 实施衢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3308/T 0932021I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浙江省

2、标准化研究院、衢州市柯城区农业农村局、衢州市衢江区农业农村局、龙游县农业农村局、江山市农业农村局、常山县农业农村局、开化县农业农村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明鹤、汪有土、应珊婷、胡小飞、仝国栋、奚经龙、姚超兴、贾佳、郑志林、吴文明。DB3308/T 09320211未来乡村建设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未来乡村建设的总则、基本要求、发展类型、场景建设、运营管理等。本文件适用于指导未来乡村的建设、运营管理与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3、用于本文件。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8973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40088村务公开管理规范GB 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DB33/T 912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DB33/T 1199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技术规程DB33/T 209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DB33/T 2210村务监督工作规范DB3308/T 087一米菜园建设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未来乡村future villages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核心, 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 以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为导向,按照人本化、生态化、数字

4、化、融合化、共享化要求,建设未来邻里、产业、教育、健康、文化、风貌、交通、低碳、治理、党建等应用场景,建成数字智能、生态宜居、共建共治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乡村。4总则DB3308/T 093202124.1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数字赋能乡村建设,优化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4.2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建设主体。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未来乡村建设,留住原乡人、召唤归乡人、吸引新乡人,提升社会凝聚力,实现决策共谋、建设共管、合力共治、成果共享。注:原

5、乡人指常住村民;归乡人指返村村民及乡贤;新乡人指外来居民。4.3以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为建设路径。构建未来乡村重点场景,营造未来乡村新型社区,增进邻里互动、推动产业振兴、提升公共服务、优化基层治理,全面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4.4以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为建设定位。深化“两进两回”,提升乡村吸引力,激发乡村活力,促进共富。注:“两进两回”指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乡村。4.5以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为建设特色。将“衢州有礼”等贯穿未来乡村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延续乡土文化,留住乡愁特色,倡导现代文明乡风,增进群众舒适感、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基本要求5.1未来乡村建设

6、应在乡村振兴全局中系统谋划、系统规划、系统建设。5.2宜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主轴,在产业基础较好、公共交通便捷、环境舒适宜人、人文底蕴丰厚、组织战斗力较强、村民积极性高的区域建设未来乡村。不宜选择将搬迁撤并的村庄。注: 标注“”的为发展性指标,无标注的为基础性指标。5.3宜选择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要求的村庄进行建设, 不应存在不符合 DB33/T 912 中基础性指标的情形。5.4可以单个行政村建设,也可地域相连、人缘相亲、产业相融的多个行政村片区组团式建设。5.5各村选取第 7 章若干场景重点打造,同时结合实际需求创设个性场景,形成区域特色。5.6坚持微改造、精提升,不应强拆强建、

7、大拆大建;不应有闲置、荒芜耕地,不应出现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不应破坏自然生态、乡村风貌,以及毁坏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5.7应坚持数字引领,提倡设计赋能,推进艺术增色,重视精神获得。6发展类型6.1根据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将未来乡村分为农业型、生态型、文化型等基础类型,特质分别为:农业型:立足农业发展优势,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型:立足生态优势,激活生态价值,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体育运动等产业;文化型:立足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基础,充分挖掘在地文化元素,运用文化创意等手段,做强文化产业链、价值

8、链。6.2各类型未来乡村在附录 A 基本要求基础上,可因地制宜叠加发展其它产业和服务模块,形成复合型发展模式。DB3308/T 093202137场景建设7.1未来邻里7.1.1邻里空间7.1.1.1打造乡(镇)集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完善超市、娱乐、健身、阅读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施的设计与建设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人群提供便利,无障碍设施建设应符合 GB 50763 的要求。7.1.1.2以一场多用、资源整合为原则,设立和睦客厅等开放性空间,打造邻里交往共享空间。7.1.1.3提供共享菜园、共享厨房、共享食堂等共享服务场所,宜提供数字化的预约与管理。7.1.1.4宜结合

9、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文化活动室)等服务场所,建设儿童之家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7.1.1.5布设物流网点。宜设有快递寄送点和智能快递柜,寄取快递不出村。7.1.2邻里活动7.1.2.1建立邻里活动常态化机制,宜月月有活动、场场有主题。7.1.2.2组织开展政策解读、法律咨询、居民议事、平安宣传、农事节庆、民俗文化、运动休闲、文艺演出、亲子早教、讲座展览、读书分享等活动。7.1.2.3组织爱心义诊、医疗咨询等医疗健康类活动,开展理发、维修等惠民利民生活服务类活动。7.1.3邻里互助7.1.3.1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和人员提供协助申请救助服务,实现困难家庭救助全覆盖。7.1.3.2通过政

10、府购买服务、设置公益性岗位、引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方式,为农村特殊人群、困难家庭等提供关爱服务。7.1.3.3宜引入法律援助、养老助残、帮扶互助、文体教育、环境保护等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提供精准服务。7.2未来产业7.2.1产业融合7.2.1.1依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人文特色、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培育 1 个以上主导产业,并发展特色产业。7.2.1.2培育、开发主导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老养生、体育运动、研学教育、文创科创、共享经济等融合发展的多元业态。7.2.1.3建立村级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农产品购销代办点等,提供产业服务。推广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新

11、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7.2.1.4开展村庄品牌、农产品品牌、农家特色小吃品牌,以及节庆活动、文化、旅游等品牌的培育与建设。7.2.2数字化应用7.2.2.1推广智慧农机作业服务,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到 88%以上,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机械化率达到 50%以上。DB3308/T 093202147.2.2.2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到 100%。经营主体“企业码”“政企通”“浙农码”应用覆盖率达到 100%。7.2.2.3建立“村淘”、村播等电商服务平台、产销一体化信息系统,发展社交电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构建农(副、特)产品、旅游产品等多元营销渠道。7

12、.2.2.4建设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化种养基地。建立智慧化气象服务体系,精准推送气象服务信息。宜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多媒体等在乡村生产服务全流程的融合和应用。7.2.3就业创业7.2.3.1建立强农惠农机制,引导经营主体带动本地就业。7.2.3.2设立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选聘本村居民。利用“浙就业”数字化应用等场景,对农村重点人群提供精准就业帮扶。7.2.3.3宜组建乡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引入社会组织、技术团队等,提供助农创业服务,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创客等新型经营主体。7.2.3.4深化“两进两回”等乡村招才引资制度,利用闲置农房建设“共享办公”“共享创业

13、”及人才居住空间,为创业者提供服务。7.2.3.5宜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双创服务中心、创业基地、小微企业园等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众创空间。7.2.3.6推行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推广以家庭农场综合保险为特色的绿色农业综合保险。7.2.4集体经济7.2.4.1依托农村集体“三资”平台,规范村级集体资产、资金、资源“三资”管理。7.2.4.2做好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推进集体资产股权占有、收益、分红、抵押、担保、继承、有偿退出等权能实现和利益兑现。7.2.4.3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 15%以上。7.2.4.4建立“股份众筹”“订单

14、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等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3未来教育7.3.1教育空间7.3.1.1建设共享学堂、共享图书馆等共享学习平台与空间。7.3.1.2设立儿童活动与学习场所、幸福学堂、乡村振兴讲堂等教育配套空间和设施。7.3.2教育服务7.3.2.1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对接与合作,提供线上线下教育服务。7.3.2.2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兴趣爱好培养、心理行为辅导、人际关系协调等教育服务。7.3.2.3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技术应用、急救应急等常态化培训和教育服务。7.3.2.4利用乡村振兴讲堂,针对新型农业经

15、营主体、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主体等,开展种养殖、电商直播、经营管理等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骨干人才,组织引导参加职业农民系统性培训和专业等级认证。7.3.2.5为残障人士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就业及职业培训等教育服务。7.3.2.6为家庭提供婚姻家庭关系调处、亲子教育、家暴防治教育等服务。DB3308/T 093202157.3.2.7开展农村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工作。7.4未来健康7.4.1全民运动7.4.1.1优化布局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活动空间,配备健身休闲设施。7.4.1.2组建全民健身团队,定期组织开展农民运动会、农事活动赛事等乡村特色体育活动。7.4.2卫生健

16、康7.4.2.1常住人口 1000 人以上行政村建有规范化卫生室或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其它村可按规定与周边村合并设立,实现 20 分钟医疗服务。7.4.2.2基本医疗保险户籍人口参保率达到 99%以上。7.4.2.3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慢性病管理等服务。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 80%以上。7.4.2.4宜发展智慧健康,建立居民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网络诊疗平台和智能化终端服务系统,实现名医名院远程零距离服务。7.4.2.5配置必要的公共安全卫生防护物资,实施公共安全卫生和疫情防控措施;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专业社

17、工、志愿者参与应急公共卫生和防疫防控工作。7.4.3颐养服务7.4.3.1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场所等,提供日(全)托、助浴、助餐等生活便利服务 30分钟服务圈。农村养老服务覆盖率 100%。7.4.3.2普及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宜引入智慧健康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老人生活远程关注、健康状态动态监测、意外紧急呼叫、信息需求个性推送等服务。7.4.3.3宜发展老年人社群组织,提供老年群体的志愿服务。7.5未来文化7.5.1文化空间7.5.1.1整合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村活动室)、南孔书屋等文化场所。南孔书屋与县(市、区)以上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7.5.1.2建设智慧文

18、化礼堂、智慧图书馆等,完善优化在线演出、在线培训、在线宣讲、在线学习等功能。7.5.1.3建有 1 个以上特色文化展示场所,如村史馆、南孔文化馆、乡愁中心、农耕馆、乡情馆、非遗馆等。7.5.2文化服务7.5.2.1为群众提供公共阅读、培训讲座、艺术课堂、文艺排练、文化交流、展览展陈等文化服务。7.5.2.2利用各种载体、活动,宣传普及文明礼仪、教育健康、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等知识。7.5.2.3引导企业家、退休人员、文艺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挖掘和培养本土人才,组建文艺团队,常态化开展文艺活动。7.5.2.4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村歌、村舞、村讲、村晚等乡村文化品牌。DB3308/T

19、 093202167.5.3文化传承7.5.3.1开展对祠堂、老宅、古桥等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建(构)筑物的保护、修复与利用。7.5.3.2挖掘、研究、阐释文化基因,传承、发扬乡村历史沿革、典故传说、民间艺术、传统技艺、节气风俗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适度开发与利用。7.5.3.3宜建立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7.5.4乡风文明7.5.4.1挖掘、传承和发扬具有本土特色和持久影响力的人文精神。7.5.4.2开展好婆媳、好家风和共富带头人、杰出乡贤、优秀青年等评选、宣传活动。7.5.4.3将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等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践行衢州有礼“八个一”

20、。注:“八个一”指车让人、烟头不落地、自觉排队、使用公筷公勺、行作揖礼、不随地吐痰、没有牛皮癣、拆墙透绿。7.6未来风貌7.6.1规划设计7.6.1.1配合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或修编,严守“三条红线”。系统进行村庄规划与村庄设计,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注:“三条红线”指国土空间“三条红线”,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7.6.1.2明确村庄主体风貌,保留村庄原有肌理和风貌特色,体现独特风貌元素。7.6.2建筑风貌7.6.2.1加强建筑设计,执行农民建房带图审批制度,开展对新建农房式样、体量、色彩、高度等管控,打造富有衢州特色的民

21、居风貌。7.6.2.2宜参照 GB/T 50378,建设功能优先、融合环境且具艺术范、乡土味的绿色建筑。7.6.2.3开展违章建筑常态化监管,无新增违章建筑。常态化长效治理改造农村危房,实现危房动态清零。7.6.2.4宜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农房适应性改造。7.6.3美丽空间7.6.3.1按照“净化-绿化-美化-艺术化”,建设美丽空间。开展杆线序化改造,实施村庄风貌微改造、精提升,设计、建设文化性足、辨识度高且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村庄门户、重要节点和关键区域。宜设计建设溪流、村巷、护栏、花坛、步行道、休憩小品等景观节点。7.6.3.2开展“一村万树”示范村、森林村庄等创建工作。兼顾生态、经济和景

22、观效果,采用本地果树林木、花草品种对住户庭院等场所进行绿化、美化,适度彩化,发展庭院经济,美丽庭院建设比例达到 60%以上。 利用公共闲置空间, 按照 DB3308/T 087 要求建设“一米菜园”“一米果园”“一米药园”等。7.6.3.3建设美丽田园。宜应用农作物天然色彩等开展田园景观打造,并布局休闲功能。管理用房、农用设施等宜与环境协调融合。7.7未来交通DB3308/T 093202177.7.1路网设施7.7.1.1通村公路宜为双车道及以上公路,村内干道畅通。7.7.1.2将自然生态、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特色产业融入乡村公路设计、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慢行绿道。7.7.1.3宜结合农房整治

23、,修建村内支路,便捷通行。7.7.2出行服务7.7.2.1利用空余场地、道路周边、农户庭院等科学规划布设停车场(位),宜建有智慧停车场。7.7.2.2设置具有村庄特色的导览系统,与诗画风光带导览系统衔接。村口、旅游集散中心或重要节点设有交通引导图。7.7.2.3宜推进智慧公交,实时查询公交线路、班次及车辆所在位置。7.8未来低碳7.8.1生态保护7.8.1.1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生态保育和修复。7.8.1.2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物种引种应符合相关规定,防止外来生物入侵。7.8.1.3实施河(湖)长制,地表水质达到或优于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质要求。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纳入

24、城乡水源一体保护范围。7.8.1.4空气质量优良指数达到 98.9%以上。7.8.1.5定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和教育。宜开展“净零碳”乡村建设。7.8.2绿色生产7.8.2.1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及统防统治、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减药减肥技术,实施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和定额制施用。7.8.2.2建设农田生态沟渠系统,开展废旧农膜和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回收。7.8.2.3推广新型洁水渔业、稻鱼综合种养、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开展秸秆、畜禽粪污、加工副产物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并资源化综合利用, 水产养殖规模主体尾水“零直排”。 宜推广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渔业模式。7.8.2.4生产的

25、主要食用农产品宜获得绿色优质农产品相关认证。7.8.2.5生产经营主体宜应用工业企业碳账户、农业碳中和账户。7.8.3低碳生活7.8.3.1按照 DB33/T 1199 建设、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户应接尽接,卫生间污水、厨房污水和洗涤污水应纳尽纳,达标排放。建立并实施“站长制”,开展规范化运维。宜实施智慧监管。农家乐、民宿、小作坊等经营主体污水、油烟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实施雨污分流,开展尾水资源化利用。7.8.3.2按照 DB33/T 2091 要求,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7.8.3.3根据人口规模及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 合理设置公共厕所。 新建、 改建、 扩建公厕符合

26、 DB33/T1151 的要求,旅游厕所达到 GB/T 18973 质量等级要求,建设并应用“一厕一码”。7.8.3.4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宜使用电动车、新能源车、共享单车,引导居民低碳出行。DB3308/T 093202187.8.3.5推广太阳能、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宜达到 80%以上。公共照明宜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灯具。7.8.3.6引导购买、使用低碳环保产品,少用一次性消费品,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冬季空调设置温度不超过 26 等资源节约行为。宜开展家庭用水用电智慧化管理。7.9未来治理7.9.1自治7.9.1.1制定完善村规民约、

27、村风村训、家风家训。7.9.1.2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乡村善治示范村、清廉村居建设。按照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和村级事务流程图,规范村级事务运行。村务监督工作应符合 DB33/T 2210 的要求,村务公开应符合 GB/T 40088的要求。7.9.1.3组建乡贤参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村民协商议事组织,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协商议事机制,开展村民说事、村务会商、民事村办、村事民评等活动。7.9.1.4引入大学生、乡贤、退伍老兵以及社会组织等参与乡村治理。7.9.1.5建立专职群防群治、义务消防等平安队伍。建立自然灾害、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培训演练。宜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

28、7.9.2法治7.9.2.1建设法治长廊等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开展普法宣传与教育。7.9.2.2组建村级法律服务组,配备法律顾问,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提供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7.9.2.3协助开展矫正人员和特殊人群帮教,不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涉黑涉恶问题等情况。7.9.3德治7.9.3.1挖掘、培育乡土清廉文化、孝善文化等传统文化。7.9.3.2建设和应用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并实施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发展贡献等积分机制,建立服务换积分、积分换服务等激励制度。7.9.3.3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有礼之星等选树与宣传活动。7.9.4智治7.9.4.1推进乡村数字新基建建设,实现千

29、兆光纤网络、5G 网络、运营商 WIFI 信号全覆盖。7.9.4.2实施“雪亮工程”,农村公共出入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均达到 100%。7.9.4.3应用基于村情通的乡村数字大脑等一体化智能化数据平台,实现便民服务、信用体系、全科网格、协商议事、基层治理“一件事”等村级事务信息动态交互式管理与应用,宜实现可视化展示。7.10党建引领7.10.1组织建设7.10.1.1健全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村党组织体系,开展基层党组织争先创优活动。引导具备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建立党组织。7.10.1.2通过老带新、强带弱、先进带后进等方式,深化“导师帮带制”,发挥优秀村社干

30、部传帮带作用。DB3308/T 093202197.10.1.3宜建立全域党建联盟,通过阵地共用、人员共享、活动共办、产业共建,辐射带动联盟内各村组团式发展。7.10.2党群服务7.10.2.1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提供党务政策咨询、办理党内业务、传播党建理论知识、开展党员政治生活、便民政务直通服务、受理反映社情民意等服务。7.10.2.2采取党员联系户、党员入网格等形式,组织党员开展组团式服务。7.10.2.3通过党建文化墙、党建长廊、党务公开宣传栏、乡村振兴讲堂等形式,宣传展示政策法规、党建成果、群团活动和专题教育等内容。8运营管理8.1未来乡村所在乡镇、县(市、区)应出台承包地流转、产业发展

31、等相关支持政策。8.2未来乡村应建立运营顾问机制,应明确运营主体,构建运营团队,确定运营模式,建立运营体系,见附录 B。8.3应将运营前置于乡村规划与建设中,把乡村作为运营整体,运用“运营+”理念,统筹运营产业、文化、生态、组织、资本、社群等。8.4充分关注和征求村民意愿,开展在地化运营。8.5定期针对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并进行分析,精准施策。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8.6建立实施未来乡村运营考核、评价等制度。DB3308/T 093202110AA附录A(资料性)未来乡村发展类型未来乡村发展类型见表 A.1。表 A.1未来乡村发展类型基础类型基础特质基本要求叠加模块农业

32、型立 足农 业 发 展 优势,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67700 平方米(100亩)以上。2.拥有农业龙头企业、产业联合体等强农带农组织、机制,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链条。3.建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自建或共享周边农产品冷链仓储与快递物流服务体系。4.宜连接产业大脑,建立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种养基地等。1.康养养生(1)挖掘特色资源,建立康养基地,配套相关设施,发展休闲康养产业;(2)完善康养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发展温泉疗养、中医养生、健康饮食、运动健身、农耕体验等新业态。2.旅游发展(1) 利

33、用当地生态环境、 历史文化、 民俗风情等优势,开发研学、亲子团建等产品,发展旅游产业;(2)参照 DB33/T 589 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3)在文化内涵、服务设施、功能定位等方面深度挖掘,打造精品线路;(4)推动特色旅游品牌建设,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5)开发乡村旅游 O2O、民宿特色旅游、众筹旅游、体验式旅游等新模式。3.电子商务(1)培育“基地+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基地+中央厨房+快餐门店”等新型加工业态;(2) 推进“互联网+”产品销售, 定期开展云上发布、云上展销、云上推介等系列活动;(3)推广数字化营销模式,依托线上平台,建设产销一体化信息系统。4.创意开发(1)

34、构建乡村创意产品设计协作平台, 融合乡土元素,推进系列创意产品开发、运营;(2)依托乡村老宅、村级闲置资产、文化礼堂等空间打造民艺展示体验平台、研学区块,招引创客参与,开展社交活动;(3) 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地方特色小吃产业, 培育传统手工业等基地。5.科创产业(1) 打造兼具规模性和灵活性的科创产业共同体, 形成龙头型企业带动、 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2)培育“互联网+”、“智能+”的新兴业态和产业集群,壮大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3)培育以分时经济、软件开发、数字服务、生命健康为主导的开源产业,构建开源型经济体;(4)引进总部经济项目,搭建平台空间,营造优良环境,

35、提供便捷服务。生态型立足生态优势,激活生态价值,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健康养生、体育运动等产业。1.饮用水应符合GB 5749要求,饮用 水源 水 质达 标率达 到100%; PM2.5浓度达到20 微克/立方米以下;负氧离子2100个/cm3以上;生态环境满意度95%。2.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3.加强生态产品科学规划设计,健全生态产品技术支撑体系,规范有序开展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文化型立足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基础,充分挖掘在地文化元素,运用文化创意等手段,做强文化产业链、价值链。1.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历史遗迹、传统建筑等

36、保护利用,实现应保尽保。2.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进行系统保护和开发。3.挖掘在地文化,进行系统开发设计与利用,做强乡村文化产业。DB3308/T 093202111其它类型基于乡村特色,创新个性化场景、乡村建设与运营管理机制与模式等,实现特质化发展。DB3308/T 093202112BB附录B(资料性)未来乡村运营管理B.1 运营主体B.1.1乡村运营链可包括政府、村经济合作社、村民、专业运营商、投资商、专业合作社、专家等,见图 B.1。B.1.2政府、村经济合作社、村民是乡村运营链的基础。政府对乡村运营起引导、服务、规范和监督管理等作用。村民以不同的方式(如股民或职工)参与乡村运营、共享

37、运营成果。村经济合作社依据自身能力与水平,可组建团队自主运营,也可选择专业运营商、投资商、专业合作社、专家等构建运营团队,确定运营模式,履行对应的职责与分工。B.1.3投资商可以是个体、企业和法人。投资商按照村庄发展定位开展项目投资,对投资的项目负责;发挥投资商的品牌和企业实力等优势,搭建平台,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入驻。B.1.4专业运营商可以是个体运营师、企业和法人。选择的专业运营商应有清晰的商业思维和丰富的商业运营经验;有乡村理想,热爱乡村;有运营策划、营销能力;有优质资源可以导入乡村;有引进外部资源的能力;能组建平台,将乡村资源盘活;有工匠精神,能深耕乡村。B.1.5投资商、运营商宜为一体

38、。运营商宜对乡村进行一定投资。B.1.6可通过校地合作、科研机构合作等,引进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等领域专家,对乡村运营进行指导,提出对策建议。B.2 运营模式B.2.1按村经济合作社参与运营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自主运营模式(“村经济合作社+合作社+村民”),合作运营模式(“村经济合作社+专业化运营商+合作社+村民”“村经济合作社+社会资本+合作社+村民”等)。B.2.2村经济合作社能力较强的乡村,可选择自主运营模式。由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村民成立股份公司自主运营乡村。B.2.3村经济合作社相对较弱的乡村,经合法合规程序,可通过混合所有制、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引进专业化运营商(包括乡村创客、职业经理

39、人等能人个体、运营企业及其他法人组织等),选择专业化运营模式运营乡村:村经济合作社以公共基础配套及设施的使用权、集体资源资产的使用权、开发权等入股;村民或以土地使用权、闲置农房等资源开发权入股,或通过参与务工获得收益;运营商以资源、资金、技能入股。股权和收益分配由三方协商决定;村经济合作社以委托经营方式,与运营商签订合同;由运营商按照预先规定的合同,提供运营、管理与服务;村经济合作社负责流转、收储资源,协助运营,村经济合作社协调村民和运营商之间关系。DB3308/T 093202113基础可选.叠加可选.叠加可选.叠加投资商专业运营商政府 企业政府资金|个体(乡村创客|职业经理人等)N个产品类

40、(专合作社业类)经营主体村经济合作社|村经黯作社|企业(企国)企、私|外来居民|班人组织|专家社会资本村民.-品牌运营内容赋能运营权责利体系|运营制度与由系|1-指导建议与雪间运营营销赋能1-产业运营管理赋能运营内容体系-资本运营投资赋能1-培训与推广1-社群运营技术赋能-村庄长效管理运营主体与模式运营体系DB3308/T 093202114图 B.1乡村运营主体及模式DB3308/T 093202115B.2.4宜采用“投建管运”一体化模式,也可采用投资建设与运营分开的模式。建设阶段以“政府+国资”“政府+社会资本”等模式;运营阶段可采用整体运营或分项运营的模式。宜探索“1(村经济合作社)+

41、1(专业化运营商)+N(各产品类(专业类)经营主体)”的整体运营模式,由村经济合作社或与专业化运营商合作,统一开展乡村经营、品牌打造、服务管理,在此基础上根据乡村子产品情况,引入其他子项目或板块,由多家企业或经营主体开展合作。B.3运营体系B.3.1运营权责利益体系B.3.1.1应明确运营各方的职责与分工,清晰界定责任、权利与利益,兼顾村经济合作社、村民、外来资本和经营者的利益。B.3.1.2建立运营各方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共商共议机制、产业评审机制、激励帮扶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B.3.2运营制度与管理体系B.3.2.1建立对专业化运营商的选聘机制、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续聘制度、退出机制等。

42、B.3.2.2建立以单位面积投入产出递增、资金效率等为指标的运营商考核与评估体系。B.3.2.3建立规范化、流程化和精细化的运营管理体系,针对策划规划、项目投资、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品牌建设、运营管理等运营全生命周期,制定运营管理流程以及统一的产品、服务与管理标准及制度,对进度、资金、质量、成本、商业、经营、培训等各个业务点进行管控。B.3.3运营内容体系B.3.3.1指导建设与空间运营根据市场需求,用经营的理念指导建设,因地制宜设置项目,探索文化、空间、产业与未来乡村融合的发展模式。B.3.3.2产业运营统筹村庄资源整体利用, 开展多业态策划与打造、 产业项目策划与运营、 路线策划、 主题活

43、动举办、产业营销、运营咨询、投资孵化、流量运营等。B.3.3.3 资源运营B.3.3.3.1组织招商引资。B.3.3.3.2开展“山海协作”,推行共享型飞地经济合作模式。B.3.3.3.3开展生态产品价值(GEP)统计与核算,整合闲置资源、低效开发项目及分散资源,策划形成集中连片优质的资源资产项目包。B.3.3.3.4推进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乡村绿色金融产品,优先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B.3.3.3.5可通过村民众筹或基金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乡村经营。B.3.3.4品牌运营B.3.3.4.1梳理乡村资源,开展品牌策划、形象设计、文化赋能,打造未来乡村特色品牌。B.3.3.4.2适时输出

44、衢州未来乡村建设、运营模式、价值体系。B.3.3.5社群运营DB3308/T 093202116B.3.3.5.1引导共同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经营与管理等。B.3.3.5.2建立各类社团、公益组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B.3.3.5.3调研新乡人、归乡人和原乡人的需求,策划开展学习、培训、文化、交流等活动,拉近情感距离;选树乡村灵魂人物,深化精神场景打造,凝聚发展合力。B.3.3.5.4建立社群运营模式和线上平台,制定社群运营管理制度,建立用户激励制度和成长体系。DB3308/T 093202117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2浙江

45、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3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20214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5关于报送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指标2021年目标的通知,20216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217衢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8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未来社区创建的方案(试行),20219衢州市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五个三”核心要义解读,202110衢州市乡村未来社区建设“4+X”配置清单,202111衢州乡村未来社区指标体系与建设指南,202012ISO 37120:2014.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Indicators for city services and quality of life.13ISO 37122:2019.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Indicators for smart cities.14ISO 37123:2019.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Indicators for resilient cities.15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6DB33/T 589景区村庄服务与管理指南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施工管理/施工技术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