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42024 学年第二学期浙江学年第二学期浙江 G5G5 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答案科试题答案一、选择题 I(共 12 分)1.A。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文字,A 正确;象形文字早于甲骨文,B 错误;腓尼基字母在东方发展为阿拉玛字母,C 错误;腓尼基字母是今天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D 错误。2.B。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使希腊雕塑艺术风格影响到印度,与材料中佛像艺术风格起源相关,B 正确;罗马帝国分裂、波斯帝国兴起、奥斯曼帝国扩张与该艺术风格起源无关,A、C、D 错误。3.B。“卡诺莎之辱”中教皇能废黜皇帝、革除其教籍,反映出基督教会在西欧的地位举足轻重,B 正确;教皇不是名义上的欧洲最高统治者,A 错误;材料未体现宗教戒律对人性的束缚,C 错误;封建诸侯反抗亨利四世,并非教会神权政治的支柱,D 错误。4.B。小麦、水稻原产于欧亚,后传入美洲;番茄、番薯由美洲传入欧亚;花生、南瓜原产于美洲,传入欧亚;橄榄、葡萄原产于欧亚,并非由美洲传入欧洲。正确,B 正确。5.A。宗教改革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有利于资本主义成长,A 正确;材料未体现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冲击,B 错误;解放思想并非材料直接反映的内容,C 错误;材料未提及灵魂获救方式,D 错误。6.C。查理一世和查尔斯三世都是世袭的国家元首,C 正确;英国君主没有制衡平民院权力、兼任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大权、创制和监督执行法律的职权,A、B、D 错误。二、选择题 II(共 36 分)7.D。从古代印度对旃陀罗与尼沙陀的记载来看,不同种姓职业限制严格,反映出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D 正确;职业并非依据父系世袭,A 错误;婆罗门教维护种姓制度,B 错误;种姓间存在通婚现象,C 错误。8.B。苏美尔人和埃及人根据各自河流的特点发展出不同文化,表明自然环境深刻影响各地文化,B 正确;材料未体现各文明区域基本独立发展,A 错误;“都依赖”说法绝对,C 错误;书写材料与政治统一无直接关联,D 错误。9.B。欧洲中世纪城市赎买特许状,根本上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B 正确;保障城市自治是直接影响,A 错误;这一举措削弱领主权力,C 错误;当时欧洲尚未形成专制王权,D 错误。10.C。旧大陆疾病在美洲传播,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体系的崩溃,C 正确;“三角贸易”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A 错误;“迅速建立殖民统治”说法错误,B 错误;玛雅文明衰落早于旧大陆疾病在美洲传播,D 错误。11.A。18 世纪世界棉纺织品需求量指数上升,英国棉纺织业生产成本指数下降,说明市场需求激增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A 正确;材料未体现手工工场内劳动分工,B 错误;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等条件,但材料未体现完成资本原始积累,C 错误;材料未提及印度成为英国棉产品倾销市场,D 错误。12.C。德意志帝国成立于 1871 年,处于工业革命时代,符合材料描述,C 正确;权利法案颁布于 1689 年,早于工业革命,A 错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只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未全面体现材料内容,B 错误;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在 16 世纪,与工业革命无关,D 错误。13.D。画作中蒸汽轮船冒烟、河水浑浊,反映了工业革命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D 正确;A、B、C 选项均与材料中环境污染的主旨不符。14.A。材料表明殖民地是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A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经济体系,并非殖民扩张对世界发展走向的改变,B 错误;材料未突出工业化浪潮,C 错误;材料未提及垄断阶段,D 错误。15.C。恩格斯这段话阐述了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思想,C 正确;材料未涉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秘密和宣告无产阶级伟大使命,A、B、D 错误。16.D。英法工人呼吁加强国际团结和建立国际工人组织,反映出国际工人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具备可能,D 正确;1862 年英法未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A 错误;当时马克思主义政党未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B 错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C 错误。17.D。非洲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和保护国,佐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建立,D 正确;“金元外交”政策针对拉美,与非洲无关,A 错误;材料未涉及三角贸易,B 错误;殖民者在非洲未完成“双重使命”,C 错误。18.B。中亚考古发现部分战前纸质文书,说明造纸术传入中亚可能早于 751 年,技术传播路径需重新审视,B 正确;考古发现不能彻底否定造纸术西传的战争传播学说,A 错误;“均用”说法绝对,C 错误;中亚并非独立发明造纸术,D 错误。三、非选择题(共 52 分)19.(12 分)(1)原因:保障战争胜利;加强国王权威;维护农村安定。(3 分)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2 分)(2)评价: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形成;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7 分)20.(12 分)(1)表现:启发思想家探索统治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2 分)影响力: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美洲的独立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思想武器。(4 分)(2)原因: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增收新税,引发殖民地居民不满;启蒙思想的传播,殖民地居民民族意识觉醒。(2 分)主要内容:强调人人生而平等,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政府侵犯个人权利时,人民有权改变或废除它;北美殖民地是“自由独立的国家”。(4 分)21.(12 分)(1)原因:取代多种动力,提供强大动力,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使资本主义消灭了奴隶制。(3 分)变革:工厂制度出现;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科学化管理。(3 分)(2)背景: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复杂,原议会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1825 年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矛盾激化;1830 年法国革命的冲击。(3 分)目标:争取普选权,参与国家政治管理。(3 分)22.(16 分)(1)代表文学作品:天方夜谭。(1 分)贡献:创造了具有自身独创性的文化综合体;保存古典著作;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3 分)(2)示例:标题:中古文明的多元面貌以经济结构为例中古世界存在着多样的经济结构。在中东地区,伊斯兰教文明下,商业贸易繁荣,阿拉伯商人活跃于亚非欧三大洲,建立起庞大的贸易网络,城市经济发达,如巴格达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同时,农业也有一定发展,灌溉农业支撑着人口的增长。在中古欧洲,以庄园经济为主导。大土地所有者与农民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庄园内自给自足,农业生产是主要经济活动,农民既要为领主耕种土地,又要承担劳役等义务。但随着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冲击着传统的庄园经济。而在亚洲的中国,中古时期处于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很繁荣,城市经济呈现出独特的活力,如唐宋时期的城市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此可见,中古时期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结构,这些经济结构的差异构成了中古文明的多元面貌。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共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自拟标题,史实列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根据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