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word格式整理
《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教案
一、考点解读
了解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了解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理解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了解 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理解 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1)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A(对劳动者)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B(对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C 按劳分配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D 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3、【知识重点】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什么?怎么样?
(1)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
(2)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4、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1)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分配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
(2)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5、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体系构建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所有制制度
公有制为主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
决定
决定
决定
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要素分配
4.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5.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误区点拨
(一)注意三个区别:
(1)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劳分配。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
第一,存在的范围不同。前者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后者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
第二,性质不同。前者是社会主义性质分配,后者是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
(3)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
(二)把握效率和公平的一致性和矛盾性
(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不仅不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相反,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不是同时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然后,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地区最终共同富裕。
(2)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而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借口兼顾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实质也是分配不公的表现。
四、热点追踪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再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再初次分配中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2、2009年的全国“两会”引人关注。从代表和委员的建言中,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随处可见民生的细节,感受到民生的重量,体味到民生内涵之深刻,感知到其外延之宽广。这展示了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信心与能力。目前,效率与公平的失衡、权利与正义的偏离等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于改革的推进与完善,最终实现权利与财富的合理分配,实现公平与正义的有效传递,实现改革成果的公平分享。
3、2008年11月6日,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张德江指出,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在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快解决城镇居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重点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社会保障向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目标不断拓展。要加强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增加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结合热点材料一,分析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1)为什么要缩小收入差距
①理论依据: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②现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收入贫富差距过大,而且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③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②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③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④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对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
五、典型解析
【例1】(09江苏卷1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解析】本题考查注重公平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B项行为主体虽然是国家,但不属于注重公平的措施,故只有C项正确。
【答案】C
【例2】(09天津卷1)2009年初,我国政府推出新医改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项改革有利于
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
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解析】本题以2009年初“两会”前的热点及焦点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分配制度、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等交叉知识点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我国政府推出的新医改方案其目标在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目的就在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选C项。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并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故A项不选,其目的也不是在于调节过高收入,故B项不选,该题容易选D项,但是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其目的并在于体现优势互补,应该是对于城乡尤其是农村都是有利的举措。
【答案】C
【例3】(09全国卷Ⅰ26)当下,我国很多地方摊贩经营非常活跃,但存在经营不规范现象。有的地方以建立固定经营场所的方式给小贩提供经营空间,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摊贩的经营行为。促进这类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
①实现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 ②扩大政府调控范围 ③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 ④方便群众的日常生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从审题中,首先可排除①,因为“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而材料和本题设问很显然是个体经济。从材料中也不能体现从事这类个体经济的人是低收入群体,更体现不出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所以排除③。④正好是教材中讲到的个体经济的作用之一,从材料中政府的行为也正是为加强管理而实施。
【答案】D
【例4】(2008江苏卷17)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解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涉及当前收入差距过大、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在高考题中易于命制材料题,结合2008版新教材的修改把重点放在公平上,特别是怎样做到公平的问题上。本题强调的是在企业分配中,过分压低劳动报酬,没有涉及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显然是表明在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故选D项。
【答案】D
【例5】(2008全国卷Ⅱ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材料二
注: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营业盈余指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领。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据统计,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资总额是企业利润的2.4倍,到2005年降到了0.43倍;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4.3%,到2006年提高到了21.36%。
(2)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14分)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七大和改革开放30周年为背景材料,以当前分配差距过大这一社会热点为切如点。回答第(2)问时,首先要概括出材料二、三反映的经济问题是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利润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上升,表明在我国初次分配中存在利润比重过大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注意从多角度思考。
[答案] (2)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利润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上升。这表明在我国初次分配中存在利润比重过大的问题(4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提高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分)。如,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工资随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增长。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保证企业为劳动者缴纳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金。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提高劳动者在与企业谈判中的地位。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7分。答出3项及3项以上者可得7分:答出2项者得5分;答出l项者得3分。有其他合理答案者亦可酌情给分)
【例6】(09年广东卷41)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单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收益3000元。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2:2003年、2007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标
2003年
2007年
年均增长速度
GDP
13.58万亿元
25.73万亿元
10.8%
财政收入
2.17万亿元
5.13万亿元
2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元
13786元
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622元
4140元
6.8%
材料3:我国政府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 结合材料1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7分)
(2) 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3) 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7分)
【解析】考查考生对效率与公平关系、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答第(1)问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第(2)问要全面分析。第(3)问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要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作答。
【答案】(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养蟹人收益的增加,才有可能对农户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农户获得了100 元的再补偿,这不仅促进了财富的公平分配,而且随着农户收入增加蟹的消费扩大,也增加了养蟹人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了效率。②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这表现在养蟹人与农户在利益上需要相互协调。
(2)①材料2中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GDP增速。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扩大内需的措施包括
①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⑥协调区域发展。
六、能力自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土地流转”作为新时期的土地制度,赋予农民土地流转权,这样农民就可以运用土地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合法利益,以调动亿万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农民通过让渡土地经营权所获得的收益属于
A.按劳分配所得 B.合法的劳动收入
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D.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2.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国家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等方针要求,它有利于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③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效率 ④维护社会公平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十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其原因是: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下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②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 ③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④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上述图表表明
A.优质教育资源已被富裕家庭垄断
B.择校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C.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才能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
D.收入差距导致的阶层差距正在影响教育公平
5.解决上述现象要坚持的原则是
A.基础教育要优质优价
B.坚持社会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D.效益第一,兼顾公平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6.李先生一家2007收入情况(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其中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
① 购买基金获利8000元 ② 买彩票中奖所得1000元
③ 大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年收入10万元 ④ 二儿子失业保险金4000元
⑤ 出租房屋租金8万元
⑥ 三儿子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获利2万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④⑥
7.刨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① 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② 能让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遏制贫富分化
③ 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 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8.漫画“同工不同酬”反映的问题是
A、劳动者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
B、拉开收入差距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C、严格实行按劳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D、严重侵犯了部分劳动者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
9.经济学家詹姆斯曾说“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 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是说( )
A.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 B.公平与效率是互补的
C.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10、我国公民收入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劳动型收入、资产型收入、劳资混合型收入、技能型收入等。我国公民存在多种类型收入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
B.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
C.正确处理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D.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11.要建立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正确的做法是:
①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②反对平均主义,提倡同步富裕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平为效率提供持久动力 ②效率为公平奠定必要基础 ③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 ④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主观题:
13.材料一: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材料二: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组成: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90多元。虽然基数较小,但是发展潜力很大。相比上一年度,2007年增幅为19.7%,2008年增幅为26.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属于何种分配方式取得的收入?
(2)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原因及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D;3D;4D;5B;6C;7A;8D;9C;10B;11A;12D;
13.(1)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收入。
(2)原因:A、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是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B、国家对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调整和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增加了居民收入总量,居民用于投资的资产增加;C、国内证券、基金等市场活跃,激发了居民投资热情。
意义: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3)政府应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创造畅通的物流、信息、能源、交通条件,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拓宽群众财富的增长渠道。
政府应加强经济调节,充分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完善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多种市场,拓宽各种投资渠道。
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部分的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严厉打击侵犯公民私有财产的行为。
参考资料 学习帮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