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洞头县发展观光农业的可行性论证
曾华杭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洞头分校 12秋园林技术 35953099)
【摘 要】本文从洞头县实际情况出发,论述洞头县发展观光农业存在的优势与资源,探讨了观光农业发展的原则,指出了洞头县发展观光农业有待改进的方面,以及作者本人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洞头县 观光农业 农民 海岛 旅游
引 言
洞头县是浙江省温州市辖县,古称中界,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是全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由103个岛屿和259座岛礁组成,故有“百岛之县”和“东海明珠”之美称。全县总面积89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00.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74万,2010年常住人口8.77万,辖北岙、东屏、元觉、霓屿4个街道,大门镇和鹿西乡。洞头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县域命名的4A级旅游区、全国海钓基地,与雁荡山、楠溪江共同构成温州市“山江海旅游金三角”,已顺利跻身省级旅游经济强县。
洞头县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7.30℃,有石奇、滩佳、礁美、洞幽之特色,富有“海外桃源别有天”之意境。余光中曾称其为:“洞天福地从此开头。”全县共开发7大景区,推出4条旅游专线,建有3个旅游度假村和2家旅游涉外饭店。旅游项目极具特色,民俗旅游丰富多彩,妈祖文化亘古流芳,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名扬中华,海洋文学、海洋艺术闻名全国。
2006年4月29日温州(洞头)半岛工程正式建成通车,海岛人民实现了陆岛相连的千年梦想,百岛洞头从此翻开了天堑变通途的发展新篇章。千年孤岛将成为温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岛工程通车,原本需要近2个小时航程的洞头岛被纳入温州“1小时交通圈”内,区位条件得到改善,不仅是交通便利,半岛通车也给洞头的旅游业带来了“井喷”式的增长,就在当年,洞头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5.09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5.4亿元,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330.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84.54%、284.54%、946.57%,均超过前4年总和。2013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9.51万人次,同比增长20.6%;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75亿元,同比增长20.9%。半岛通车以来,我县旅游业迅猛发展,这也给了具有海岛特点的洞头农业带来了新思路、新契机,在土地匮乏的洞头县以发展休闲型、观光型、效益型的精品农业显的尤为重要。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最终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观光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1、概念
观光农业是指依托农村田园景观、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和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观光功能,向社会提供具有特色的休闲观光、风情感受、文化欣赏、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娱乐健身等观光服务与相关产品的新型农业产业。
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观光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观光”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观光产业。
2、内涵
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观光产业形式,已风靡全国各地。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载体,兼具农业生产和观光活动的功能的新型产业。
(l)农业和观光业的产业兼容
在社会经济门类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他们有着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经营范围。随着观光农业的出现于发展,两者在项目设置、设施装备、环境条件、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产业兼容、互促发展的趋势,并因此区别于一般的乡村农业。
(2)田园风光和风景点的呼应
观光农业充分发挥一般农业田园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加以艺术化改造,如绿化、美化,地形改造,并适当设置雅致、简朴、自然的景点和实用、配套的设施,使田园风光得到点缀并增辉,旅游功能也因此而强化。
(3)生产功能和观光功能的耦合
观光农业是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这两种功能的耦合,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旅游功能,让人们享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并达到体验生活、增长见识和陶冶情操的效果。
(4)生产活动和观光活动的统一
农业是以种养为主的物质生产活动,旅游业是以观光为主的精神文化活动。观光农业则是同时在同一场所使两种过程协调一致。
(5)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互补
农业追求的是物质生产价值,旅游业追求的是精神文化价值,两者的效益是通过各种的价值得到体现的。观光农业则可以实现两种价值的互补,即观光农业一方面以其可观赏性和可参与性是农业的附加值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其生产性和文化性使旅游业价值获得支撑和延伸。
3、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观光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自然性
观光农业的资源主要来自于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而非人工建造的景观。
(2)观光性
观光农业生产和营销的是农村自然生态、宜人的环境和农耕文化,使消费者融入自然,体验农村生活,欣赏农村景色,放松精神,愉悦身心。
(3)体验性
观光农业是一种体验生活,重在亲身感受。通过参与、模仿、习作、体验等方式使消费者有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
(4)乡土性
观光农业离不开土地、农村,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名俗,体现了观光农业的独特性。(5)地域性
观光农业是生物性产业,不同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差异很大,因此观光农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
(6)季节性
观光农业具有自身的季节性特点,它决定了一年四季景观、观光内容不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农事劳动各有特点。
(7)生产性
观光农业是一种综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它可将原本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荒山、野岭、河道及就又村庄等资源转化为生产性资源,扩大了农业的生产范畴;它的自然、绿色、环保要求将限制观光农业的生产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8)产业性
观光农业具有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特点。由观光农业延伸出的产业链包括旅店经营、餐饮业经营、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观光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了新型的产业集群的形成。
(9)市场性
观光是人们在闲暇时间的自由活动,观光方式、内容、地点等的选择完全依据消费者的主观意愿,因此观光的消费是市场性行为。研究城市居民观光需求与个性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发观光农业项目,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扩大观光农业的市场。
二、洞头县发展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1、农业资源独特,衍生品种类多样
洞头县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具有热量丰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有效积温高、无霜期长的特点,适合各类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滩涂、湿地兼有,四面环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浓郁的自然、人文景观,适合发展特色形态的农业,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理、感观等需求。
洞头县海岛山丘多平地少,农作物以番薯、花椰菜、油菜为主,并以此为原料形成了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小吃,例如猫耳朵、番薯粉芡、鮸鱼丸、敲鱼、墨鱼饼、番薯粉芡、蛏子羹等。其中洞头本地花椰菜采用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开发,其外观精美、口感脆甜、营养丰富是洞头县知名的农副产品,每逢情人节包装精美的“洞头花椰菜”因其独创性、实用性,成为除巧克力、玫瑰花外赠送爱人的独特礼物而倍受市场欢迎。另外在油菜方面,洞头利用山丘多平地少的特点,开垦山丘大面种植油菜,每逢3、4月份油菜花开时,满山遍野的油菜花,更是成为众多游人、摄影爱好者、婚纱摄影的首选景点。
2、洞头对外交通便利,岛内公路网发达
洞头县城距离温州市区 60 公里,77省道延伸线龙湾至洞头疏港公路工程项目已开工 建设,将与已建的环山东路对接,经灵昆岛、灵霓海堤、霓屿岛、跨浅门、深门,至终点状元岙港区一期工程。主线工程按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时速为80公里,路基宽度24.5米。洞头连接线3.7公里,采用双向二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路基宽12米。届时洞头县至温州市区的车程只要45分钟左右,进一步方便外来游客进入洞头。洞头岛内现已建成连港环岛公路,该工程始于洞头本岛屿仔北部,沿海岸线至水桶擂客运码头,利用新建的海滨大道,经北岙后二期围垦、大朴、穿大朴隧道至大长坑、南塘水产品加工区与温州中心渔港渔用码头相接,再沿海岸经洞头村、东岙、惠头寮、寮顶、岙仔、贡尾,穿杨文隧道,到达杨文工业区。整条公路贯通洞头县的三大工业区和几个主要港口,形成环状道路网,并与城区主干、村村通公路网相连,使得县中心城区到各村镇只要不到10分钟的路程。为洞头县观光旅游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毗连区经济条件优越,客源市场广阔
农业休闲观光兼具农业旅游业的双重属性,在工作节奏和生存压力日益加剧的状态下,农村和农业生产返璞归真的别样风情必定可以
1、因地制宜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必须根据各村镇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例如在东屏镇建立花椰菜精品生产基地,利用现有花椰菜与情人节对接的特点,进一步开发相关文化产业市场。在大门镇扩展油菜种植面积,建立精品旅游路线,对外通过与摄影协会、婚纱影楼展开合作,着重开发油菜花自然景观。在洞头本岛开展以番薯制品的特色小吃为项目的延伸产业,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品尝,更要继续对番薯制品进行研究,力争将番薯制品小吃做出品牌。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
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增植入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让观光农业实县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例如将番薯制品搬入旅游景区和景点,或者在景区附近种植开发番薯精品田。在油菜花和花椰菜生产基地,合理设置观景点、农屋、展示台等,以满足游客的赏玩。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
发展观光农业要考虑消费者的心里需求,并进行相应性的研究,让游客能够一站式享受休闲观光、风情感受、文化欣赏、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娱乐健身等诸多内容的玩乐需求。
4、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具有民俗特色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例如整治修缮具有浓厚海岛风格的石头房屋,保护发扬具有历史意义的祠堂、庙宇等。
四、洞头县未来几年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的发展重点
1、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
2、适应消费层次
对观光农业进行细分和深化,开发具有适合各种消费人群的场所。
3、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主流。
4、实施产业化集群化
通过洞头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将观光农业由村到镇,由镇到县,实现农业、渔业、旅游业、文化业等的有机组合,统一品牌形象,做大做强品牌。
5、必须搞好规划,突出重点
规划是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先导。洞头县的观光农业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总体规划。这就需要洞头县政府根据各村镇的特点,依据现有基础、现有农业、周边相关旅游景点景区做好发展观光农业项目。各村镇观光农业发展,既要积极,又应量力而行。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科学布局,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办好一个,争取创造最佳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6、必须完善政策,完善体制机制
各级政府要增加相关投入,并支持鼓励招商引资和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加快鼓励观光农业的发展。通过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适当分离,盘活资源存量,挖掘现有景点综合潜能。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营销手段完善营销策略
完善相关农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相关公共交通和旅游交通线路安排,加强观光农业相关人才引进、培养等,是未来各地观光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要加强重要景点景区管理,提高接待水平,优化服务。要十分重视品牌打造,注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服务理念。确保景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重要景点景区的设计、包装,宣传、推介力度,发挥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作用,提高重要观光农业景点景区应有知名度。要注意精心编写本地区农业旅游指南,完善交通线路图、景区景点标志牌设置。对不同的客源群要有不同宣传推介主题。
8、加大科研力度
注重与国内各大高校、有关企业强强联手,依托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企业的资金,结合本地现状,不断增加生态观光农业的内涵和投入。
结 语
通过上面对观光农业概念解析,在洞头县发展的有利条件等的论述。证明了在洞头县无论是依据它的地理位置还是依据它的自然条件,发展观光农业都是可行的,而且是应赶快实施。洞头县要借助77省道延伸线龙湾至洞头疏港公路工程项目即将完工的大好时机,及早的做好观光农业园的相关规划以及建设,将旅游、农业、渔业协调体现,根植符合观光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只有注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并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建设同步,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避免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观光农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依托新、奇、特、优农产品生产,融合田园风光等农村各种风情特色于一体。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为人们提供具有丰富情趣和文化内涵的一种消费服务的业态。那样,洞头县的农村经济才能得以快速、持久的发展。我们农村才能安定和谐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