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1
单选题
1、菜农在冬天种植大棚蔬菜时,要经常:浇水,施肥,松土,寒冷的数九天需要点燃火炉。这体现了生物的生存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请选出正确的对应顺序( )
①营养物质;②水;③温度;④空气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答案:D
分析:生物的生存需要满足一定的基本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农民伯伯冬天种植大棚蔬菜时,要经常:浇水,施肥,松土,白天将草帘卷起、傍晚将草帘放下,寒冷的数九天气需要点燃火炉。由分析可知,要经常给蔬菜浇水,说明蔬菜的生长需要②水分,松土使土壤疏松,利于⑤空气的进入,为根的呼吸提供氧气,施肥是为蔬菜提供①营养物质,寒冷的数九天气需要点燃火炉天,说明需要适宜的③温度。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西湖公园里的所有生物B.榕江中的鱼类和水
C.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D.一条小河
答案:D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A.西湖公园里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
B.榕江中的鱼类和水,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和环境部分的水,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其它的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只包括了环境部分,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
D.一条小河,即包括了小河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3、习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关于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B.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是生物圈
C.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是用之不尽的D.生物圈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答案:C
分析:生物圈就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A.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统一 的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正确。
B.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即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就叫生物圈,正确。
C.由于人类的活动的加剧,地球上的物种急剧减少,如栖息地被破坏、偷猎、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等,这些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严重威胁了生物的生存,某些生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应该注意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错误。
D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的家园,正确。
故选C。
4、“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中的树、儿童、黄蝶、菜都是生物,下列不属于这些生物都具有的特征是( )
A.能进行呼吸作用B.能进行光合作用
C.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CD.生物能进行呼吸作用,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CD都属于生物的特征,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一般是植物,所以B符合题意。
故选B。
5、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蜻蜓点水B.蜜峰采蜜C.桃树开花D.冰雪消融
答案: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结合分析可知:“蜻蜓点水 ”、“蜜峰采蜜”、“桃树开花”都包含生物,都具有生命现象;而“冰雪消融”不包含生物,没有生命现象。
故选D。
6、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为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杂交水稻的育种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是指生物个体由小变大,并产生下一代,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是指生物都要从外界获取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B不符合题意。
C.遗传和变异是指亲子代间的相似性及亲子代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而杂交水稻正是体现了这些特点,C符合题意。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指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产生有目的的反应,使生物体能趋利避害和趋吉避凶,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列诗句及俗语中,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追肥在雨前,一枝长拳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水分、阳光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关系,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
C.追肥在雨前,一枝长拳是指无机盐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绿色植物对环境的空气湿度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实验。此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是( )
A.植被B.温度C.光照D.土壤
答案:A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实验,空气湿度的不同主要是由不同的植被引起的,所以此实验的变量是植被,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9、下列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描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相同的选项是( )
A.草盛豆苗稀B.大树底下好乘凉C.骆驼刺根系发达D.北极熊皮下脂肪很厚
答案:B
分析: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A.草盛豆苗稀是指的草与豆苗争夺阳光、水分等,属于竞争关系,A错误。
B.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湿度,降低了周围环境温度,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B正确。
C.骆驼刺根系发达,这是与干旱少水的环境相适应,C错误。
D.北极熊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是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D错误。
故选B。
10、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设置的实验变量是( )
A.土壤的干燥与湿润B.光线的明亮与阴暗
C.温度的高与低D.光线的强弱与土壤的湿润
答案: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除光照影响鼠妇的生活外,其他条件如温度、土壤湿度等都相同,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1、儿歌中有“二月二龙抬头,虫虫蚂蚁向外走”,这是描写冬眠动物出眠的景象。冬眠动物在环境温度下降时会进入冬眠,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B.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有遗传变异的特性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D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⑦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特点。
有些动物如蛇在冬天要进行冬眠,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冬天温度低,冬眠可以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眠动物在环境温度下降时会进入冬眠,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为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B.缺少消费者C.缺少分解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答案:C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圾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不能分解生活垃圾,生活设施简陋也不是必须把生活垃圾带离南极的原因。
故选C。
1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
A.√B.×
答案:A
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这是因为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A正确。
14、下列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黄河中的鲤鱼B.洞庭湖中的所有生物
C.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羊D.肇兴鼎湖山风景区
答案:D
分析: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此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
A.黄河中的鲤鱼,只有一部分消费者,不能算生态系统,A错误。
B.洞庭湖中的所有生物,只包含了生物部分,还缺少非生物部分,不能算生态系统,B错误。
C.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羊,也只包含了一部分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不能算生态系统,C错误。
D.肇兴鼎湖山风景区,包括了风景区中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15、一般情况下,下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
答案:B
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B正确。
故选B。
多选题
16、下列哪两种生物属于共生关系( )
A.犀牛和犀牛鸟B.枯草杆菌和梨
C.根瘤菌和豆科植物D.人和蛔虫
答案:AC
分析:细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
A.犀牛鸟是捕虫的好手,它们成群地落在犀牛背上,不断地啄食着那些企图吸犀牛血的害虫,而犀牛则为犀牛鸟提供害虫等食物,显然,犀牛和犀牛鸟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所以是共生关系,符合题意。
B.枯草杆菌是腐生细菌,能分解梨中的有机物,导致梨腐烂,叫腐生,不符合题意。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根瘤菌属于细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符合题意。
D.蛔虫寄生在人身上,能使人患蛔虫病,因此人与蛔虫属于寄生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7、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以下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包括了全部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C.生物圈中的氧气主要是由浮游植物提供的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答案:CD
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圈层。
生物圈包括了大气圈下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A错误;生物圈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环境,B错误;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或称浮游植物,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C正确;生物圈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环境,它们彼此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D正确。
小提示:明确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8、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完整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羊→狼B.草→鼠→蛇→鹰
C.草→昆虫→青蛙→蛇D.草→兔→狐→细菌
答案:BC
分析: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A.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A错误。
B.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B正确。
C.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C正确。
D.细菌属于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BC。
19、2020年6月29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正式启动。本届宣传主题为“绿水青山,节能增效”,旨在提升全社会节能低碳意识和能力。低碳指较低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排放。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参与过程①的生物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是生产者
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植被面积的减少也是温室效应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BCD
分析:图中的①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还有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②过程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程;③表示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A.①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还有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通过过程①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错误。
B.②过程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程,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B正确。
CD.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被砍伐,绿色植被被破坏;措施是:多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人类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CD正确。
故选BCD。
小提示:“温室效应”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控制“温室效应”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正确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2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龙生龙,凤生凤”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生物的基本特征分别是( )
A.生物能生长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都有遗传的特性D.生物能变异
答案:BC
分析:根据“体现生物的基本特征”可知,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可根据实例进行分析解答。
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龙生龙,凤生凤”体现了生物亲子代之间的遗传现象。
故选BC。
小提示: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1、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登顶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当海拔超过8000米时,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进入了“死亡地带”。限制人类在“死亡地带”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氧气B.阳光
C.温度D.水分
答案:A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为了适应高原生活氧气较少的环境特点,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多,可以运输更多的氧气。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限制人类在“死亡地带”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氧气和温度。
故选AC。
小提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2、有关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依赖人的作用
C.生态农业就是农田生态系统
D.生态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答案:AB
分析: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农田范围内,作物和其他生物及其环境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都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但并不完全相同。
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农田范围内,作物和其他生物及其环境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定范围内农田构成的生态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类,生物以农作物为主。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建立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都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但并不完全相同,如生态农业中的沼气池,利用动物粪便、植物下脚料养鱼等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所以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不是一种,AB正确。
故选AB。
23、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B.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C.厚度约20千米D.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答案:BC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A.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A错误。
BD.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B正确,D错误。
C.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C正确。
故选BC。
24、青岛世博园博览会于2014年4月25日开幕,本届世园会以“让生活走进自然”为主题,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B.多开采森林木材,改善我们的生活
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D.鼓励购买私家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答案:BD
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绿色理念,A不符合题意;
开采森林木材,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不符合绿色理念,B符合题意;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有利于环境保护,合绿色理念,D符合题意。
25、下列叙述不属于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
B.黄山松等植物的根部能分泌酸性物质,使岩石分解
C.草原上的动物往往奔跑得快
D.人类大量使用煤和石油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产生温室效应
答案:A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1 .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2 .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
3 .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
A.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是拟态,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A正确。
B.黄山松等植物的根部能分泌酸性物质,使岩石分解,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B错误。
C.到了草原,你能看到的景象是草本植物如地毯般铺向天边。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正确。
D.人类大量使用煤和石油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产生温室效应,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D错误。
故选AC。
填空题
26、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______________。这样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愈少,贮存的能量也愈少,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__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而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不断循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就是通过植物的___________进入到有机环境中的。
答案: 逐级递减 数量 能量 光合作用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光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能量流动过程:太阳光能→绿色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这样,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愈少,储存的能量也愈少,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而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不断循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就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有机环境中的。可见,物质循环的基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实现物质从无机环境到有机环境的循环。
27、生物是指有____的物体。非生物:珊瑚礁、珊瑚、计算机病毒 生物:病毒、珊瑚虫、细菌、真菌、地衣(藻类、真菌共生体)
答案:生命
生物是指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即根据形态结构,把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非生物:珊瑚礁、珊瑚、计算机病毒 生物:病毒、珊瑚虫、细菌、真菌、地衣(藻类、真菌共生体)。
28、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植物##动物##微生物 动物##微生物##植物 微生物##植物##动物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即形态结构把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根据生活环境可将生物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根据用途,可将生物分为家禽、家畜等。
29、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的_________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_________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着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_________。
答案: 种类 能量流动 生态平衡
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个 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同时,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
30、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___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__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___,___就会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量越多,结构越______,_____能力就越____。
答案: 相对稳定 一定的自动调节 限度 限度 生态系统 复杂 自动调节 强
解析:略
1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