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 分散系、胶体
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有九种组合方式。
分 散 质
分 散 剂
实 例
气
气
空气
液
气
云、雾(气溶胶)
固
气
烟灰尘(气溶胶)
气
液
泡沫
液
液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固
液
糖水、油漆
气
固
泡沫塑料
液
固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固
固
有色玻璃、合金
2.当分散剂是水或其它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其中分散质粒子小于1nm的称作溶液;大于1nm的称作浊液;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nm~10nm之间的称作胶体。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溶液
<1 nm
胶体
<100nm
浊液
>100nm
3.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而且丁达尔效应并非是胶体的特有性质,一些浊液也有这个性质,但溶液没有,因此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
分散质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单个高分子
巨大数目分子的集合体
性
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介稳性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无
有
无
实例
饱和NaCl溶液、澄清的石灰水
豆浆、牛奶
泥浆水、Ca(OH)2的悬浊液
二 电解质、离子反应、电离方程式
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水与少数盐。
注意:(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应是化合物。混合物就不属于这两者的范畴。比如盐酸,他能导电,但是它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所以不属于电解质。氯化氢是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须有外界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只要满足在其中一种情况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他就是电解质。
(3)电解质还应是在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怎么理解这个本身电离?某些化合物,像SO2、CO2、NH3,它们的水溶液虽能导电,但他们不是电解质。如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炭酸,碳酸发生电离导电,并非二氧化碳本身电离导电。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另外,这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和金属的氧化物,他们在熔融状态都是能够导电的,所以是电解质。新课标第一网
2、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3、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是离子反应。
4、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但整个溶液不显电性,这是因为电解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一定等于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
5、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做电离方程式。例如KCl=K++Cl-
K2SO4=2K++SO42- NaOH=Na++OH-
6、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7、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 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改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3)删 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4)查 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下面以CuCl2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的实际为例说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CuCl2+2AgNO3====2AgCl↓+Cu(NO3)2
(2)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气体、单质、氧化物等仍写成化学式。
Cu2++2Cl-+2Ag++2NO3-====2AgCl↓+Cu2++2NO3-
(3)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Ag++Cl-====AgCl↓
(4)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若均相等,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
四步中,“写”是基础,“改”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既然“改”是关键,改时应注意作出准确判断:易溶且易电离物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气体、单质、氧化物仍写成化学式。哪些是易溶、易电离物呢?需要同学们加强记忆。
【小结】1.易溶、易电离的物质:
强酸:HCl、HNO3、H2SO4等。强碱:NaOH、Ca(OH)2、KOH、Ba(OH)2等。
可溶性盐:如大部分K+、Na+、NH4+的盐等,还有其它(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2.难溶、难电离物:
难溶性物质:如BaSO4、AgCl、CaCO3、Cu(OH)2、Fe(OH)3等,以后不断再积累(复习溶解性表)。
难电离物:弱酸:CH3COOH、H2CO3、H3PO4等等;弱碱:氨水,难溶性碱;少数盐;水。
7、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不仅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8、复分解反应实质: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难电离物质)。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2、BaSO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
(2)生成气态物质,如:CO2、SO2等。CaCO3+2HCl=CaCl2+H2O +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CH3COOH、NH3·H2O、水等。NaOH+HCl=NaCl+H2O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