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805137 上传时间:2025-06-17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1.48MB 下载积分:2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目 录,第五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1,返回目录,知识网络构建,2,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核心考点整合,易错易混归纳,3,返回目录,考情纵览,4,返回目录,考情纵览,5,返回目录,考情纵览,6,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1,2013,浙江卷,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种群出生率最高,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7,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继续保持安静,8,答案,B,解析,年出生率等于年出生个体数,/,年初种群个体数,即,20/100,20%,,所以,A,选项错误;性比率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如果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雌雄比越接近,11,,有机会生殖的个体越多,出生率越高,所以,B,选项正确;出生率的大小与性成熟的速度、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每胎的卵或幼仔数以及每年繁殖的次数等有关。如果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热推迟,则繁殖下一代的时间会减少,出生率降低,所以,C,选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所以,D,选项错误。,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9,2,2012,浙江卷,图,5,11,1,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1,10,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11,答案,D,解析,旅鼠食用植物、旅鼠的天敌捕食旅鼠,它们之间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项正确;题干中说明该生态系统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则这些生物的数量也相对稳定,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项正确;从图中可知,旅鼠的种群数量和植物数量及其天敌的数量相关,属于外源性因素调节,,C,项正确;植物数量增加,旅鼠数量随之增加,但旅鼠的数量增加却使植物数量减少,这是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12,3,2013,广东卷,如图,5,11,2,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2,13,答案,A,解析,鲈鱼捕食土著鱼,能量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的过程中逐级递减,故鲈鱼的能量,(,或数量、产量,),增加量少于土著鱼的减少量,,A,项正确;鲈鱼与土著鱼的种间关系为捕食,不是竞争,,B,项错误;引入鲈鱼,鱼,a,、鱼,b,总量减少,鱼,a,、鱼,b,以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浮游植物总量先减少,后增加,,C,、,D,项均错误。,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14,本专题中有关种群的知识在近三年的高考中都进行了考查,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考查的角度、题干给出信息的方式均有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也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好材料,不容忽视。复习时应结合实例理解本专题的知识,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15,考点一种群,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3,16,(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及其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结构和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17,2,种群数量曲线分析,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18,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19,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20,特别提醒,“S”,形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乙的,O,f,段相当于图甲的,a,c,段;,图乙的,f,点相当于图甲的,c,点;,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c,d,段;,图乙的,g,点相当于图甲的,d,e,段。,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4,21,3,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标志重捕法是对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22,4,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2),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性波动,少数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周期性。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就可称为周期波动。,(3),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有食物、病源物、寄生物、捕食等。,内源性因素: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23,例,1,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形曲线。,K,表示种群的最大值,,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24,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为,200,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25,答案,A,解析,由表格内容知,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群增长量最大时为,50,,此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对应曲线上的点是,S,3,。,S,3,时种群数量是,100,,则,K,值为,200,。防治病虫害应在,K,/2,值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左右,因为,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综上所述,,B,、,C,、,D,项正确。,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找到,K,/2,值所对应的点。值得一提的是环境阻力从种群增长开始就已经出现。,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26,变式,1,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地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27,答案,B,解析,稻田秧苗的均匀分布,(,即合理密植,),,可以达到对光能、水、肥等的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产量;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K,值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人工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鱼类的需求,故需投放饲料增加能量投入;年龄结构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28,例,2,如图,5,11,5,所示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5,29,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B,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C,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D,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30,答案,D,解析,种群数量变动受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共同调节,外源性因素有温度、湿度、捕食、寄生物等,内源性因素有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A,项正确;从图中,3,条曲线分析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增大,比较,3,条曲线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故,B,、,C,项正确;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相对较多,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不可能呈指数增长,,D,项错误。,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3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随着温度升高,种群最适相对湿度增大;在有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呈“,S”,形增长。,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32,考点二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1,群落结构的比较,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33,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34,2.,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35,例,3 2013,江苏卷,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36,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37,答案,B,解析,由表可知,移栽植物的甲坡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物种丰富度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因此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应增强,,A,项错误;移栽植物的甲坡比不进行移栽的乙坡小型土壤动物数量多,说明达到了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B,项正确;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甲坡上可能自然长出乔木,,C,项错误;甲坡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趋于稳定,,D,项错误。,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内容,属于应用能力的考查。移栽灌木和兔本植物可使群落物种种类增多,稳定性增强;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最终演替为当地的顶极群落并逐渐趋于稳定。,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38,变式,2,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此过程属于原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该杂草地外貌会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该杂草地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A,B,C,D,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39,答案,B,解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错误;此过程能否演替为森林与外界条件有关,,正确;杂兔地群落也具有时间结构,,正确;杂兔地的植物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分层现象,,错误、,正确,所以,B,项正确。,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40,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应用,1,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6,41,(2),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地位:,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桥梁”,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42,(3),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提醒:,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消费者除动物外,还包括营寄生生活的细菌、菟丝子、病毒等生物。,分解者除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外,还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包括温度,因为温度既非物质又非能量,但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等腐殖质属于该成分。,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43,(4),食物链、食物网特点的理解:,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两种类型的食物链: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课本中主要介绍捕食食物链。,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能占有多个营养级。,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通道。,取食对象一般选取低营养级生物的原因:所含的能量多,不会因生物放大对生物产生较强的危害。,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对相关生物量变动的影响:,a,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相关生物都减少。,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44,b,“天敌”减少的情况:“天敌”减少,则生物种群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最终结果是比原来数量要增加。,c,“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举例如下:,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7,45,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过多吃兔和鸟,从而导致兔、鸟减少。但鹰因为不只吃蛇一种生物,所以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d,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46,2,生产量和生物量,(1),初级生产量: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总初级生产量,(GP),净初级生产量,(NP),呼吸消耗量,(R),。单位:,g/(m,2,a),或,J/(m,2,a),。,(2),生物量: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单位:,g/m,2,或,J/m,2,。,(3),次级生产量:靠动物吃植物、吃其他动物和吃一切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物质,是生态系统中第二次有机物质的生产。单位:,g/(m,2,a),或,J/(m,2,a),。,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47,3,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应用,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48,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49,特别说明,能量流动的方向,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8,50,由图解可以看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第一,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第二,流入下一营养级;第三,被分解者分解。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各级消费者同化量摄入量粪便所含能量呼吸量次级生产量,即粪便所含能量始终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51,例,4,如图,5,11,9,中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乙是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9,52,(1),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出图甲中的食物链:,_,。,(2),图甲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图甲中的,_(,用图中字母表示,),所利用,这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3),图乙中的,相当于图甲中的,_,,其数量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据图乙分析,若消耗植物,1000 kg,,则生物,可增加,_kg(,按,10%,的传递效率计算,),。,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53,答案,(1)FFDB (2)C,分解者,(3)D,食物,的数量下降,天敌,的数量增加,1,解析,(1)FFDB,。在食物链上生物相邻物种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体现在调节种间关系上。,(2),图甲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是因为某一营养级生物固定的能量不能全部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生物,部分能量要被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和传递给分解者,即图甲中的,C,。,(3),根据图乙可以判断:,分别代表第四、二、三营养级的生物,即图甲中,B,、,F,、,D,。从食物链可以判断,,D,的数量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食物数量的下降和天敌数量的上升。当植物消耗,1000 kg,时,第四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为,100010%10%10%,1 kg,。,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54,点评,分析食物链时应注意: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构成,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每条食物链的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根据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定。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或者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55,变式,3,下表是某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级能量流动分析图解,单位:千卡,/(,公顷,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10,56,A,能量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1.37%,B,总同化量的利用包括净同化量、呼吸量、未食未利用的量三部分,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量或固定的能量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从表中可知为,20 810,千卡,/,(,公顷,年,),D,通过措施减少经济生物的,NP,和呼吸量,可以增加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57,答案,A,解析,第三营养级的,GP,为,3368,千卡,/(,公顷,年,),,第四营养级的,GP,为,383,千卡,/(,公顷,年,),,能量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1.37%,,,A,项正确;总同化量净同化量呼吸量,,B,项错误;表中能量是从第二营养级开始分析的,绿色植物为第一营养级,,C,项错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58,考点四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环境的保护,1,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1),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实例:如图,5,11,11,所示的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11,59,(2),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实例:已经污染的湖泊中污染状况加剧。,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12,60,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13,61,3,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相关内容的归纳,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62,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63,例,5,以前,某乡镇的居民生活污水以及食品厂、造纸厂等企业的工业有机废水都向同一条河流中排放,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又黑又臭。在环保部门配合下,他们对污水进行了相关处理后,(,如图,5,11,14,所示,),,情况大有改观。,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14,64,(1),大量污水的排放使河水发黑发臭,鱼虾几乎绝迹。,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2),沼气池中沼气发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包括各种不同类型微生物所完成的各种代谢途径。如,S,菌系分解乙醇产,H,2,,,H,2,对它继续分解乙醇有抑制作用,而,MOH,菌系可利用,H,2,和,CO,2,合成沼气中的甲烷,以上两种菌系的关系在生物学上称为,_,。,(3),陆地栽培植物在土壤淹水时,根部细胞会进行,_,,产生,_,等物质,对根细胞造成伤害。,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65,(4),水耕蔬菜池中还生活着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生物类群,实质上,水耕蔬菜池就是一个小型的,_,。水耕蔬菜如空心菜、水芹菜、茭白等的生长,能抑制水中浮游藻类的繁殖和生长,实现了水体净化,并进一步实现了生态系统中,_,多层次的循环利用,其中水耕蔬菜和浮游藻类的种间关系是,_,。,(5),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聚乙烯塑料袋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的环境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白色污染”的根本原因是,_,。,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66,答案,(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2),互利共生,(3),厌氧呼吸酒精,(4)(,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物质竞争,(5),分解者不能在短时间内将聚乙烯降解成无机物,解析,(1),大量污水的排放超过了河水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河水变得又黑又臭。,(2)S,菌系产生的物质恰好是,MOH,菌系所需要的,而且其利用的结果有利于,S,菌系继续分解有机物,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3),植物的根系淹水时会导致根部细胞缺氧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67,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4),水耕蔬菜池中既有无机成分,也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从而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水耕蔬菜如空心菜、水芹菜、茭白等的生长,能抑制水中浮游藻类的繁殖和生长,实现了水体净化,因此水耕蔬菜和浮游藻类之间是竞争关系,同时该做法实现了物质多层次的循环利用。,(5),分解者不能在短时间内将聚乙烯降解成无机物,使循环回路不畅通,从而导致“白色污染”。,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68,点评,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生物富集作用一般指的是自然环境中有毒害的物质沿食物链在各级生物体内逐渐积累的现象,最终受害最严重的就是营养级最高的生物。,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69,变式,4,如图,5,11,15,表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构造示意图,(,箭头表示水流方向,),,其展示了较新的生态污水,(,常富含,N,、,P),处理技术。,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15,70,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人工湿地的上行池和下行池中均栽有芦苇、香蒲等,它们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位于该生态系统的第,_,营养级。,(2),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样结构,网络中的根系不仅能直接吸附和吸收污水中的,_,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_,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利于它们通过分解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3),该水域生态系统能抵抗一定程度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不受损害,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71,答案,(1),生产者一,(2)N,、,P(,或矿质元素,),微生物,(,或分解者,),(3),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负反馈调节,),解析,(1),芦苇、香蒲等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2),植物根系形成网络样结构不仅能直接吸附和吸收污水中的,N,、,P(,或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微生物,(,或分解者,),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利于它们通过分解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3),该水域生态系统能抵抗一定程度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不受损害,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72,教师备用习题,第,1,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的变化,第,2,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碳的输入与输出,均作为考点的补充。,1,下图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三种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73,A,图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B,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C,当曲线,趋近于零时,应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该动物种群,D,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则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74,答案,C,解析,据图中信息分析,曲线,代表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不大,表明其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A,项正确;图中阴影部分代表被淘汰掉的个体,可能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项正确;当种群数量接近,0,时,不能再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方式进行保护,,C,项错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的其他物种的能量将增加,,D,项正确。,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75,2,研究人员以常规稻,(,不放养鸭,使用农药和除兔剂,),作为对照,研究“稻鸭共生”生态系统中碳的输入与输出情况,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76,A,该生态系统中有一条含,3,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稻,(,杂兔,),害虫,鸭,B,上表中“人为输入”的碳途径主要有肥料和鸭苗、秧苗、鸭饲料等,C,对于水稻种群的能量去向除了图示输出碳的途径外,还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D,为进一步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可在稻田中适当放养植食性鱼,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77,答案,D,解析,“,稻鸭共生”生态系统中含有稻,(,杂兔,),害虫,鸭的食物链,,A,项正确;“人为输入”的碳指的是人投入到稻田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B,项正确;水稻种群的能量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C,项正确;在稻田中放养的植食性鱼,可能以水稻为食,导致水稻的产量降低,,D,项错误。,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78,易错点对种群、物种和群落不能正确区分,例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B,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与自然选择无关,C,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D,在,K,/2,时控制鼠害最有效,尝试解答,_,易错提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别种群、群落、物种三个概念,如果区分不清,那么该题易选错。,返回目录,易错易混归纳,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79,答案,C,解析,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身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物种丰富度与群落演替有关,而群落的演替受自然选择影响;种间竞争是不同物种对空间、食物、资源等的占有,因此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竞争;控制鼠害应在,K,/2,之前进行,并且越早越好。,返回目录,易错易混归纳,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80,纠错笔记,种群、物种和群落的比较:,(1),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影响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生活在同一个鱼塘里的鲤鱼就是一个种群;而另一个鱼塘的鲤鱼是另一个种群。但它们都是同一物种。,(2),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所以两个鱼塘的鲤鱼混养,雌雄鲤鱼可以繁殖后代。,(3),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返回目录,易错易混归纳,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81,(4),它们之间的关系图解如下:,返回目录,易错易混归纳,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图,5,11,16,82,返回目录,教师备用习题,备选理由,第,1,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作为考点一的补充;第,2,题考查的是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内容,作为考点四的补充。,1,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83,返回目录,教师备用习题,答案,D,解析,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必须都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时,大量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必须供应充足的氧气;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产生误差;酵母菌培养后期,数目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84,返回目录,教师备用习题,2,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大量积累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下降,C,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D,向湖泊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引起鱼类死亡,鱼类尸体腐烂又加剧了湖中鱼类的死亡,85,返回目录,教师备用习题,答案,D,解析,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较低时刺激胰岛,细胞,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A,项正确;反应终产物增多会抑制正反应的进行,属于负反馈调节,,B,项正确;害虫增加,鸟增加,导致害虫数量将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C,项正确;鱼类死亡,尸体腐烂,加速鱼类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D,项错误。,86,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生态专题,规范,1,生物学结论性用语的规范表达,例,1 (10,分,),图,4,1,中甲、乙分别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4,1,87,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1),图甲中鹰和蛇的关系为,_,。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24 g,,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则最多需要消耗植物,_g,。,(2),图甲中兔的数量由于某种原因突然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先的数量水平,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调节。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兔种群的密度,现捕获了,50,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只个体,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则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只。,88,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3),在图乙的食物链中,,和,分别属于,_,和,_(,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碳元素在草、兔和狼之间以,_,的形式传递。,(4),若图甲中鼠的种群密度过大,则会引起雌鼠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导致鼠种群数量下降,从种群数量的调节角度分析属于,_,调节因素。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_,。,89,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现场阅卷,(,本卷实得分:,5,分,),90,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答案,91,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解析,(1),题图甲中鹰和蛇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24 g,,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则最多需要消耗植物,(1/31010,1/310,10,1/3101010)24,9600 g,。,(2),能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兔种群的数量约为,200,只。,(3),和,分别属于兔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碳元素在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作用。,92,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总结反思:,_,_,_,93,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规律总结】,在解题时使用课本中的结论性语句,课本中常见的结构性语句如下:,(1),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千差万别。,(2),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因: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具有流动性。,(3),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意义:有利于附着更多与需氧呼吸相关的酶。,(4),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94,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5)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6),有丝分裂间期主要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7),有丝分裂后期特点: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移向两极。,(8),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9),癌细胞细胞膜的特点:粘连蛋白减少,细胞黏着性降低,容易分散和转移。,(10),少量,mRNA,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的原因:,1,个,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95,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11),遗传病发病方式调查:选择多个患者家系,绘制遗传系谱图进行分析。,(1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局部电流,(,电信号,),。,(13),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14),二次免疫的特点: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大量产生抗体。,(15),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6),生态农业遵循的原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96,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规范,2,生物学流程图的规范答题,例,2 2011,课标全国卷,(12,分,),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5,年,岛上的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下列问题:,(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97,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98,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现场阅卷,(,本卷实得分:,6,分,),99,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答案,100,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101,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人捕食羊、野兔和狐,而狐也捕食羔羊,因而人与狐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兔瘟热病毒引起了野兔瘟疫,可知兔瘟热病毒与野兔为寄生关系。该岛屿生态系统中的牧兔为生产者,羊、野兔为初级消费者,狐为次级消费者,而人可为次级、三级消费者,故食物网可表示如下:,102,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由于人们大量牧羊,羊群数量增加,又因为保护羊群而大量捕食狐,因此导致人登岛后的第,5,年岛上的狐濒临灭绝、野兔数量大增,而作为野兔食物的牧兔数量又减少,从而野兔种内斗争强度增加。一般情况下,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被捕食者种群密度会减少,而使传染病的病原体寄生被捕食者的机会下降,从而使传染病流行程度减弱。,103,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总结反思:,_,_,_,104,返回目录,考前规范例析(四),【归纳提升】,规范使用箭头和文字之间的关系,1,书写要规范,神经,体液,免疫调节。,2.,箭头加文字的表述方式,(1),反射弧书写:,a,写出寒冷刺激骨骼肌战栗的反射弧: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