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带答案)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经典知识题库(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77488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答案)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经典知识题库(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带答案)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经典知识题库(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带答案)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经典知识题库(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带答案)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经典知识题库(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带答案)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经典知识题库(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带答案)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经典知识题库1单选题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闸述运动相对性的完美画卷,诗中的意境如图所示。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舟中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白帝B江陵C两岸D轻舟答案:D解析: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舟中人是静止的,即人与舟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则是选择轻舟为参照物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2、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线为直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

2、物体一直在运动C第4s至第19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答案:C解析:A由图像可知,甲是0时刻出发,乙是3s后出发的,所以它们不是同时出发,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在2430s时,甲乙两条图线平行,说明在这个时间段它们的速度相同,则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故B错误;C由图像可知第4s至第19s,甲和乙行驶的路程和所用时间都相等,由v=st可知,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D由图像可知,在2430s时,它们的速度相同,所以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不是总是大于乙的速度,故D错误。故选C。3、2020年5月,一同学乘坐公交车去观看第26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暨2

3、020全民抗疫主题灯会,发现路边树木不停地向后退去,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路边树木B远处高山C公路路面D乘坐的公交车答案:D解析:A研究对象是路边树木,不能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故A不符合题意;BC路边树木相对于远处高山、公路路面的位置没有改变,以远处高山、公路路面为参照物,路边树木是静止的,故BC不符合题意;D以乘坐的公交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相对于乘坐的公交车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会看到路边树木向后运动,故D符合题意。故选D。4、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红坐在车厢向另一列火车观望。突然她觉得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前进了,但是“驶过”对面列车的车尾时,小红发现她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

4、原来是对面的列车向反方向开去了。“开始前进了”和“停在站台上”是因为小红所选的参照物是()A另一列火车;自己乘坐的火车B自己乘坐的火车;站台C站台;另一列火车D另一列火车;站台答案:D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觉得“开始前进了”这是以另一列火车为参照物,自己的列车相对于另一列火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感觉是运动的;而发现认为“停在站台上”是以站台为参照物,自己的列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只有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5、一辆长20m的货车,以7

5、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100m的大桥,下列说法中()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5s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4s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6s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7sA只有正确B只有正确C只有正确D只有正确答案:D解析:货车的速度v=72km/h=20m/s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路程s1=100m-20m=80m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t1=s1v=80m20m/s=4s故错误,正确;货车通过大桥的路程s2=100m+20m=120m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t2=s2v=120m20m/s=6s故正确,错误。故选D。6、某同学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某初中生的身高为

6、168cmB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C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D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级为30dB40dB答案:AD解析:A初中生的身高在165cm左右,故A符合题意;B人体正常体温的范围是3637,故B不符合题意;C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2m/s,故C不符合题意;D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级为30dB40dB,故D符合题意。故选AD。7、2020 年6月23日,我国完成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收官卫星的发射,全面建成了北斗系统。该系统通过“星间链路”也就是卫星与卫星之间的连接“对话”,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等服务。关于图所示的情景,说法正确的是()A北斗卫星绕轨道从近地点

7、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增大,势能减小B星箭分离前,卫星相对于运载火箭是静止的C北斗卫星绕轨道运行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D卫星与卫星之间的连接“对话”利用了光纤通信答案:B解析:A当北斗卫星绕轨道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卫星的质量不变,速度减小,所以,动能减小,相对于地球的高度增加,所以,重力势能增大,故A错误;B由于星箭分离前,二者的位置是固定的,卫星相对于运载火箭并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卫星相对于运载火箭是静止的,故B正确;C北斗卫星绕轨道运行时做圆周运动,由于运动状态不断改变,所以,受的力不是平衡力,故C错误;D卫星与卫星之间的连接“对话”利用了卫星通信,而不是光纤通信,故D错误。故选B。8、运动

8、会上高速摄像机抓拍甲、乙、丙三位百米比赛运动员,在某时刻三者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从起跑到该时刻,有关甲、乙、丙三位运动员的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B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可以判断甲运动员跑得最快C甲的平均速度最大D丙运动员每个时段的速度一定都是最小的答案:C解析:A百米比赛中,每位运动员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都不相同,所以甲、乙、丙都在做变速运动,故A错误;B这张照片是在各运动员起跑后相同时间抓拍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因为相同时间,甲运动的路程最大,所以甲运动员跑得快,故B错误;C从起跑到该时刻,时间相同,甲运动的路程最大,根据v=st可知,甲的平均速度最大,故C正确

9、;D从起跑到该时刻,丙运动员运动的路程最小,丙的平均速度最小,但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不一定是最小的,故D错误。故选C。多选题9、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sB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C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D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 m/s答案:BC解析: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经过了5个时间间隔,用时t=50.1s=0.5s故A错误;B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

10、程为4.00cm,故B正确;C由图可知,小球在AB段的时间tAB=30.1s=0.3s路程sAB=2.70cm=0.027m小球在BC段的时间为tBC=20.1s=0.2s路程sBC=5.50cm-2.70cm=2.80cm=0.028m所以vBC=sBCtBC=0.028m0.2s=0.14m/svAB=sABtAB=0.027m0.3s=0.09m/s计算可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D由图可知,AC之间的距离为s=5.50cm=0.055m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v=st=0.055m0.5s=0.11m/s故D错误。故选BC。10、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

11、公路上向东行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C乙车中的乘客看到甲车一直向后退D甲、乙两车在2030s内平均速度相等答案:ABD解析:AB由图示可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其速度是一个定值,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其速度不断变化,所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B正确;C由图示可知,在030s内,乙车的路程小于甲车的路程,由平均速度公式v=st可知,乙车的平均速度比甲车的小,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向东行驶,乙车中的乘客看到甲车一直向前进,故C错误;D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

12、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由平均速度公式v=st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故选ABD。11、图像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展示物理过程中所蕴含的规律,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下列图像中用来描述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BCD答案:AC解析:AD匀速直线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D选项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不相符,故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BC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而B选项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不相符,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AC。12、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

13、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晓华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A“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B“不敢高声语”“高声语”,是指声音的特征“音调”高C“潭清疑水浅”“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现象D“北风卷地白草折”“白草折”是因为力改变了物体形状答案:ACD解析:A孤帆相对于江岸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是以江岸为参照物,故A正确;B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的意思,所以是指响度大,故B错误;C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而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要浅,故C正确;D白草

14、折是因为力改变了物体形状,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故D正确。故选ACD。13、秋季运动会上,“4100”是一个展现团队合作水平的重要项目,参赛组成员的速度整齐与否是一个影响胜利的重要因素。我们将模型简化成“2100”,若第一小组两位同学跑前、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均为v;而第二小组两位同学跑前、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和v-a(a0)。则跑完全程()A第二小组的平均速度为v-a2vB第二小组的平均速度为v2a-aC两个小组完成比赛的时间之差与a成正比D水平整齐的参赛组更容易赢得比赛答案:AD解析:第一小组所用时间t1=sv=200mv第二小组所用时间t2=12sv+a+12sv-a=100mv+a+

15、100mv-a=v200mv2-a2第二小组的平均速度v2=st2=200mv200mv2-a2=v2-a2v=v-a2v两个小组所用时间之差t=t1-t2=200mv-v200mv2-a2=200mv3a2-v这不是正比例函数,全组跑完全程的时间t=t1+t2=200mv+v200mv2-a2=200mv+200mv-a2v第一组的时间不变,第二组的时间随a的增大会增大,故水平整齐的参赛组更容易赢得比赛,故AD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故选AD。14、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

16、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B02s内的平均速度小于57s内的平均速度C5s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2m/sD2s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ABC解析:A由图可知,05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s1=2m,所用时间t1=5s;则小车在02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v1=s1t1=2m5s=0.4m/s故A符合题意;BC由图可知,02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s2=2m,所用时间t2=2s;则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v2=s2t2=2m2s=1m/s5s7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s3=6m-4m=2m所用时间t3=7s-5s=2s则57s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v3=s3t

17、3= 4m2s=2m/sv210km/h所以小明运动比马拉松运动员快,因为二者在公路上以各自的平均速度同时向西运动,所以以自行车为参照物,马拉松运动员向东运动。20、如图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OA段的速度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的速度,0-10s内的平均速度是_m/s。答案: 大于 0.25解析:1由图象可知,OA段通过的路程sOA=2.5m,tOA=5s,OA段的速度vOA=sOAtOA=2.5m5s=0.5m/sBC段通过的路程sBC=4m-2.5m=1.5mtBC=10s,BC段的速度vBC=sBCtBC=1.5m10s=0.15m/s所以vOAvBC20

18、-10s内的路程是2.5m,平均速度v=st=2.5m10s=0.25m/s21、如图所示是一种小型千斤项的示意图,往下压动摇臂时,能把重物抬高一段较小的距离,工人在2s时间内用100N的力竖直向下压动摇臂1m,把1000N的重物匀速抬高8cm。则物体上升的速度是_m/s,人做的功为_J,千斤项的效率是_%。答案: 0.04 100 80解析:1由题知,2s时间内重物被匀速抬高h=8cm=0.08m所以重物上升的速度v=ht=0.08m2s=0.04m/s2所做的有用功 W有=Gh=1000N0.08m=80J人做的功是总功W总=Fs=100N1m=100J3所以千斤顶的机械效率=W有W总10

19、0%=80J100J100%=80%综合题22、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请你回答下列有关汽车的问题:(1)炎热的夏天,当把汽车停在室外的时候,由于阳光照射车内的温度会很高。如图1所示在车内前面的玻璃窗处放一铝箔材质的遮阳板,就可使射入车内的阳光发生_现象而不至于使车内温度大幅升高。(2)寒冷的冬季,行驶时车内会长时间的开暖风。当夜晚回到家,车主把车停在小区的院内,第二天清晨取车时,往往会看到在汽车的前车窗的_(填“内”或“外”)侧有霜形成,霜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3)为了安全,汽车在行驶途中,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驾驶员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运作的“反应时

20、间”里(设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开始制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如图2所示,表3是一个司机驾驶一辆汽车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从表中可知_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请在图4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v-t大致图像( )。(4)驾驶员的一些不良行为,如:酒后驾驶,开车打手机,也会使司机反应时间变长,导致_(选填“反应距离”或“制动距离”)变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原行驶速度

21、v/kmh-1反应距离s1/m制动距离s2/m5415207220341083054图3答案: 反射 内 凝华 原行驶速度 反应距离解析:(1)1光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在车内前面的玻璃窗处放一铝箔材质的遮阳板,就可使射入车内的阳光在铝箔材质表面发生反射,进入车内的光线减少,降低车内温度。(2)23冬天,车内温度高于车外,车内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放冷凝华成霜附在玻璃内表面。(3)4由图得,汽车的原运动速度越大,制动距离越长,说明汽车的原行驶速度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5汽车在反映距离里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距离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4)6司机反应时间保持原有速度行驶,

22、司机反应时间变长,反应距离变长,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23、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活动”中。(1)剪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的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根据_(选填“大纸锥先落地”、“小纸锥先落地”)现象可以判断 _(大/小)纸锥下落得快。(2)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是:先测出纸锥下落的时间和下落的_,计算出速度。(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的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_。(4)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图乙所示的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

23、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图中的_(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5)小芳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质量有关,并打算继续用图乙的这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小明认为这样做不科学,你认为不科学的原因是_。(6)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AB CD答案: 小纸锥先落地 小 高度(或者距离、路程等) 增大下落高度(或者选择更加精确的测量时间工具等) 乙 两纸锥质量不同 A解析:(1)12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由小纸锥先落地,根据相同路程比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可以判断小纸锥下落

24、得快。(2)3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是:先测出纸锥下落的时间和下落的高度,由速度的计算公式v=St,计算出速度。(3)4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的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增大下落高度,使下落时间更长一些(或者选择更加精确的测量时间工具等)。(4)5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由于纸锥的下端先到达地面,为保证纸锥下落的高度相同,应该选择图中的“乙”所示的位置。(5)6小芳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质量有关,并打算继续用图乙的这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小明认为这样做不科学,因为做实验时剪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

25、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的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剪去的质量不等,所有两个纸锥的质量不等,没有控制变量。(6)7由于纸锥开始下落时重力大于阻力,纸锥加速下落,速度越大阻力也越大,当速度达到一定值时,阻力等于重力,纸锥受力平衡,就开始做匀速运动,所以纸锥下落的过程中先加速后匀速,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蝙蝠与测速仪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它长有一双眼睛,视觉很差,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盲人”。为了研究蝙蝠如何在黑暗的夜晚捕食昆虫,17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研究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而猫头鹰会

26、撞上障碍物。而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蝙蝠的耳朵堵住,它就会丧失方向感,不能躲避障碍物。直到1930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才利用仪器探测到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从而揭开了蝙蝠捕食之谜。原来,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这种声波可以探索到很小的障碍物,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便会发生反射。蝙蝠根据接受到反射回来声音的方向和时间间隔,就能了解周围环境,辨别位置和捕食昆虫。这种利用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反射现象的原理探测物体方位和距离的方式叫回声定位。科学家受到回声定位的启发,发明了超声波测速仪。图甲是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每隔一定的时间发射一次超声波,显示屏上

27、能显示发出和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并能读出两个信号的时间差,从而测出被测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如果发出的超声波遇不到反射物,显示屏上只显示发出的超声波,如图乙中的p1、p2所示,如果测速仪正前方有一辆汽车,测速仪将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p1、p2的发射波n1、n2如图丙所示。(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2)频率高于_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3)蝙蝠用来接收反射回来超声波的器官是_A眼睛B耳朵C鼻腔 D嘴巴(4)如果图乙和图丙中的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0.5s,

28、则测速仪每秒钟发射_次超声波,图丙中p1、n1之间的时间间隔t1=0.2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v=340m/s,可知超声波第一次反射时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为_m;(5)图丙p1、n2之间的时间间隔t2小于之p1、n1之间间隔t1,由此可以判断汽车的运动情况是_A静止B向左运动C向右运动 D无法判断答案: C 20000 B 2 34 B解析:(1)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进行实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所以此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3)3由题意知,蝙蝠的鼻腔

29、发射超声波,用耳朵来接收反射超声波的器官,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4)4根据题意知道,图乙和图丙中的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是 t=0.5s,则测速仪每秒钟发射超声波次数是n=1s0.5s/次=2次5因为图丙中p1、n1间的时间间隔是t1 =0.2s,则超声波第一次发射后到汽车接到p1时所用时间是t=t12=0.2s2=0.1s由v=st知道:超声波第一次发射后到汽车接到p1时,超声波通过的路程是s=vt=340m/s0.1s=34m(5)6根据题意知道t2t1,则超声波发射后到汽车接到时所用时间是t2t1根据s=vt知道,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s2s1即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在变小,由甲图知道是汽车是向左运动,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