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历史期末下册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鼓*** 文档编号:10771760 上传时间:2025-06-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4KB 下载积分:2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期末下册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历史期末下册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期末下册考试重点   1.八年级历史期末下册考试重点   1、土地改革的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起止时间:1950——1952年底   3、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做法: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结果:到1952年底,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5、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进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义?   (1)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共同奋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八年级历史期末下册考试重点   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海、空军的建立   1、背景:建国伊始,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军事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时,国内的国民党残余军队仍在负愚顽抗;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止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同时对华实行军事包围政策。   2、海军的建立:   ⑴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宣告成立   ⑵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⑶数年后,海军东海舰队、南海舰队与北海舰队相继成立,人民海军建设初具规模   3、空军的建立:   ⑴1949年8月,组建了我军第一个飞行中队。   ⑵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⑶此后,又陆续组建了歼击、轰炸运输等空兵师、团。这样,人民空军从无到有,在短期内就建设成为一支组织严密、富有战斗力的新军种。   4、空军建立特点:在战争中诞生,在战争中成长。   5、海、空军建立的意义:   海、空军的相继建立,初步实现了人民军队由单一的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安全保障。   6、海军的建立的成就:   海军陆续建成了水面舰艇、潜艇部队、航空兵、岸防兵、陆战队等兵种体系,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快速反映能力、电子对抗能力显著提高,具备了近海防御作战能力。   7、空军的建立的成就:   空军已建设成为一支以航空兵部队为主体,包括高炮、地空导弹、空降兵等作战部队,以及雷达、通信等保障部队合成的军种,具备了相当水平的全天候、全天时、全空域作战能力。   3.八年级历史期末下册考试重点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男性公民,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4.八年级历史期末下册考试重点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 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xx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xx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 军务。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xx,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   措施:①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削实权: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制钱谷: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七、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强化皇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八、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   九、明清君主xx的加强   明加强皇权:①太祖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②成祖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xx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xx制度发展到顶峰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西周——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军功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监察制度的演变   秦代——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代——出现刺史监察地方,宋代——通判监察地方,   明清——厂卫、六科给事中和按察使司   5.八年级历史期末下册考试重点   三大改造   1.农业合作化   (1)原因:土地改革以后,农业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发展: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4)完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 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合作化   (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完成: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 潮。   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xx届xx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最早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广东、福建两省。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3.含义:在设立经济特区的地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深圳地位: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历史期末下册考试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