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狐假虎威》精品教案设计(精选
《狐假虎威》精品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狐假虎威》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会用“仗着……欺……”的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理解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的寓意,学会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学会用“仗着……欺……”的句式。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学习笔记、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狐假虎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生字词,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5. 例题讲解:讲解“仗着……欺……”的句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6. 随堂练习:学生仿照例题,运用“仗着……欺……”的句式进行练习。
7.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情感的表达。
六、板书设计
1. 《狐假虎威》
2. 生字词:狡猾、威风、惊慌、欺骗、骄傲、谦虚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4. 寓意:辨别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运用“仗着……欺……”的句式,写一段话描述一个场景。
2. 答案:
(1)学生复述故事内容,教师点评。
(2)例:小刚仗着自己个子高,欺负班里的同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较为深刻,但仍有个别学生朗读不够流畅,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如《乌鸦喝水》、《猴子捞月》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
4. 作业设计;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在《狐假虎威》这节课中,教学重点是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在于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学会用“仗着……欺……”的句式。
补充说明:
1. 生字词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教学中应注重生字词的认读、理解和运用。
2.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需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学会用“仗着……欺……”的句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应设计丰富的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补充说明:
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如“在班上,有的同学仗着自己成绩好,欺负其他同学”,引导学生思考狐假虎威的含义,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仗着……欺……”的句式,并给出具体的应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
3. 随堂练习: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记忆。
补充说明:
1. 板书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板书应包括课文结构、生字词、寓意等关键信息,方便学生回顾和复习。
四、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补充说明:
1. 作业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2. 作业题目应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师应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提高作业效果。
五、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补充说明:
1. 教师应认真反思课堂教学,分析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 拓展延伸部分,教师可推荐相关寓言故事,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课文时,教师应注重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讲述寓言故事时,可适当变换语调,模拟不同角色的语气,增强故事的趣味性。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2.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避免无效提问。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
四、情景导入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故事、谜语等形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方面
1. 教学目标设定应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教学内容方面
1. 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 注重生字词的教学,通过多种方式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方面
1. 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氛围活跃。
2. 教学环节过渡要自然,避免生硬切换,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课堂评价方面
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课后作业和测试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拓展方面
1. 课后拓展延伸要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推荐相关寓言故事,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提高阅读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