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期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及辅导教案
学科:语文
年级:七年级下期
教师:傅环叶
16 / 16
第一单元作文写作辅导
“叙 事 要 完 整”
精彩开篇词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原因,为何发生找原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学习目标 :
1. 立足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加强作文的过程指导。
2. 懂得写事文章需交代清楚的几个记叙要素。
3. 学会完整地记叙一件事情,情节处理恰当。
3.文题展示 同学们,伴随着你们的成长,一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有开心,有失望,有催人奋进的,有令人醒悟的,有小事,有憾事,也有趣事……请用你的慧眼撷取一件你最想诉说的,以“一件____________事”或“第一次___________”为题,用你流畅的文笔清楚地告诉大家吧。
4.要求;
(1)在空格处可填词语或词组等,注意题目的完整通顺。
(2) 清楚并灵活地交代记叙的要素
( 3 )记叙的“经过”要具体生动以记事为主。
( 4) 不少于500 字。 (可参照课本43页的提示)
写作导航
一、叙事要完整: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叙事要连贯:写人记事要有线索,思路清晰
三、叙事的结构:
1. 顺叙、倒叙和插叙;
2、 蒙太奇组合
3、 过渡照应巧妙自然
四、 叙事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五、记叙要生动,适当运用修辞,议论、抒情画龙点睛
六、 叙事中写人,关注各种细节描写
七、运用联想和想象 叙事完整 条理清晰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按照倒叙可以吸引读者,采用插叙可以丰富内容,突出主旨。
总之,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应该灵活地交代“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是由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事情本身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在记叙事情的时候,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交待清楚,也就是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例文引路 第一次自己睡
我现在长大了,是个“男子汉”了。可不是每个“男子汉”小时候都敢一个人睡,我也一样。
那年我七岁。一天晚上,妈妈突然告诉我:“你是个大孩子了,你该自己睡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美滋滋地拥抱妈妈一下,然后三步并作两步蹿进自己的房间,三下五除二就钻进了被窝。妈妈帮我关灯后,轻轻走出了房间,只留下我一个人。
房间里安静极了。我睁开眼睛,眼前黑糊糊的。忽然,我发现有两点绿光在死死地盯着我!我以为是眼睛出了毛病,揉了揉,发现那“绿眼睛”仍在盯着我!呀,会不会是狼?我脑子里忽地冒出小红帽的故事,狼会不会吃我?我越想越害怕,急忙用被子蒙上头。在被窝里,我不断地胡思乱想,大气都不敢出,久久不能入睡。 狼走了吗?我从被窝里悄悄探出头来,天哪,狼还在那里!于是我大叫着从床上跳起来,光着脚跑去找妈妈,对妈妈说:“有狼!你来看看吧!”妈妈苦笑着跟我进了房间,打开灯,我连忙去寻找那双“绿眼睛”。咦!那不是我白天亲手贴的两张夜光卡吗?我怎么忘了!原来虚惊一场。
妈妈让我重新躺下,又关上灯,轻轻走了。可是,我脑海里那个恶狼的影子总是挥之不去。我再也不想自己睡了,于是又叫来了妈妈。
“别怕,你心里默默数数,就能睡着。”妈妈教给我一个办法,我决定试试。其实是我自己折腾累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从此,我就自己睡一个房间了。由此,我发现:万事开头难。只要闯过第一关,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从那时起,我对自己说:我已经长大了,男子汉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
【名师点评】 小作者起笔便自豪地宣称是“男子汉”,可全文记叙的却是“男子汉” 成长过程中不怎么勇敢的一件糗事——第一次独自艰难入睡的经历。
第二段开头只用三句话,便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件起因。接下来,记叙了一波三折的入睡经过:开始是兴奋、迫不与待;而后被黑暗中的夜光卡吓坏,跳下床向妈妈求助;之后仍然害怕想象中的“恶狼”,再向妈妈求助;最后终于睡着。其中,把夜光卡想象成“绿眼睛”的心理描写生动有趣,“光着脚跑去找妈妈”等动作和语言描写真实可感,符合七岁孩子的年龄特征。 结尾处,小作者不是仅仅把这件事理解为“有趣”,而是从中悟出了“只要闯过第一关,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的道理。最后一句与开头呼应,再一次强调“我已经长大了”,并以“男子汉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的成长宣言收束全文。
第二单元写作《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导学案(第1、2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能够采用恰当的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美,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化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是教学的难点。
【课堂活动】
活动一:赏析下面两个片段。
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
片段二: 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
你觉得那一段好?为什么?自己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活动二:
【朝花夕拾】(一)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海拾贝
1.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羚羊木雕》
2.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 母亲》
3.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我的老师》
4.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她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5. 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一天快些到来。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再塑生命的人》
6.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的。--《春》
7.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散步》
8.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9.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
10.比起贝壳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贝壳》11.从没有见过开得这样盛得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紫藤萝瀑布》
(二) 有“情”品读
①请同学们带着情感深情自由朗读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句子。
②请同受。
【技法指导】
如何抒情学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深情试读并谈谈对这个句子的感
1.活动:通过以上文段的集锦,探讨文章常用的抒情方式和抒情方法。
话题一:通过“文海拾贝”环节探寻文章常用的抒情方式。
话题二:通过“有情品读”环节探讨怎样才能让抒情饱满丰盈。
2、 表达交流
(1)抒情方式:从经典文本的经典抒情段落来看,
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 比如当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能自己时会说“浩瀚兮,大海!”再比如在魏巍《我的老师》中直接抒发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她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通俗的比如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借太阳和花来表达感情。它的呈现形态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可分为: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融情于物)议论抒情(融情于理)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3.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4.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2) 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①根据抒情的位置选择抒情方式
②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抒情的方式
(3) 间接抒情的主要技法
①描摹人物
②细化动作
③细化景物
④巧用修辞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
3、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教学设想:
1、在课前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一个课时完成(可能需要60分钟)。
2、利用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充分展示直观、形象、高效学习的特点。
3、本课采用教学三步法:创设情境 知识积累和探究 写作拓展。
第一步,创设情境。从“黄河的历史”导入,引到“黄河的文化”层面上来,通过检查学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情况,再把学生带到一个想象和创造的情境:展望“黄河的未来”。
第二步,知识积累和探究。采用网络平台互动比赛的形式,以达到积累知识,拓展视野的目的。
第三步,写作拓展。采用网络平台互动写作的形式,以“黄河的未来”为话题,设定情境,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最大限度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 导入新课,初步体会“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导入语: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的历史、黄河文化、黄河的现状的巡礼,来捡拾沉淀的黄河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检查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情况,并播放几组动画:
第一篇章 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的历史。
第二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的文化。第
三篇章 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黄河的未来。(创造一种学生求知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知识探究 (采用网络平台互动交流、比赛的形式,测评同学们对有关黄河的了解程度,包括对黄河的历史、黄河的文化、黄河的未来的认知和展望。) 说明:对以下问题,同学们在网络平台的互动地带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1、 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带“黄河”的词语(包括一般成语、俗语、谚语)十个。 (请参阅国风网络平台资料系统“景·自然天象·河” 词语类)
2、 以最快的速度背出有关带“黄河”字词的诗句。 (请参阅国风网络平台资料系统“景·自然天象·河”诗句类)
3、 谁能唱一首或几句关于“黄河”的歌? 参考答案:《黄河大合唱》:《黄河颂》《黄水谣》《黄河船夫曲》《黄河怨》《怒吼吧,黄河》《保卫黄河》等。
4、 你能举出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三个即可)
参考答案:(1)旧石器文化:陕西的大荔沙苑遗址、山西的沁水下川遗址。(2)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3)青铜器文化:商城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
5、 你知道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了哪些都城吗? (至少说出三个。) 参考答案: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市)东汉定都洛阳、魏晋均定都洛阳、隋唐均定都长安、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6、 你能说出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名称吗?(三个名称即可,但要说一个具体的故事。) 参考答案:大禹治水的传说、黄帝的传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郑国渠的故事等。
7、 你知道“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参考答案:毛泽东在撤退延安时说的。
8、 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三个来吗? 参考答案:牧野之战、崤山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等。
9、 你知道黄河干流有多长、流域面积有多大吗? 参考答案:全长5464公里,面积79.6万平方公里,流经九个省区(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10、 有人说:黄种人就因为黄河而得名。你说对吗? 此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1、你知道黄河容易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床逐渐抬高,甚至高于农田、乡村、城市,一有大水,必然泛滥成灾。 12、你知道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吗? 参考答案:是人类对水资源的用量超过其自然的限度,与人类的需求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剧烈的反映。
13、你最想对黄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案不求一律。
14、你为黄河最愿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案不求一律。
15、请你为改造黄河献一计。 答案不求一律。
(三)写作拓展:以“我心目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
(四)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
写作指导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初步学会一定的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2、 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
3、掌握用适当的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个性化特点,用适当的描写方法写出这种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说说这些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人物描写的方法?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
(3)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
(4)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 )
这些描写有一个共同的作用:
大纲 共同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特点。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就要抓住人物富有个性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加以细致的描写。
(二)下面是老师搜集到的几个学生的习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病例1:“我爸爸眼睛大大的,鼻子大大的,嘴巴大大的”。
诊断:词汇贫乏。(呆板式)医治:多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病例2:“我爸爸四十多岁,明眸、皓齿,精神矍铄,身体丰满,力大如牛。”
诊断:盲目追求华丽词藻,常会弄得词不达意。(拼凑式)医治:除了要根据对象的特点加以区别、选择词语外,还要记住鲁迅先生的话:“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病例3:“我的表弟真可爱,明亮的大眼睛,像苹果一样红的圆脸蛋。他一笑时,脸上还有两上小酒窝呢。”
诊断:一描写小孩肖像,就用“像苹果一样红”来形容脸,就用“小酒窝”来标明特征,常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笑话。(脸谱式)医治:应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刻画出“这个人物”与从不同的个性。
病例4:“哥哥长得很胖,四肢粗大,肚子圆圆。”
诊断:过于简单,缺乏形象性描绘。(干瘪式)医治:可以选择含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感的词语,或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之具体、生动、形象起来。
病例5:“她,长头发,柳叶眉,高高的鼻子、炯炯有神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红底白花的衬衣,发亮的皮鞋,黑色的裤子,她就是我的老师。”
诊断:生怕会漏掉什么没写上,以致从头写到脚。(罗列式)医治:写外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不是为写外貌而写外貌,因此要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刻画。
展示
(三)、片段赏析
首先,请大家欣赏下列精彩片段,边读边想,为什么这些形象不但没有被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所淹没,反而愈发清晰,似珍珠般熠熠生辉呢?
王熙凤: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红楼梦》
孔乙己: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孔乙己》
父亲: 戴着黑色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小弗郎士: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最后一课》
(四)、指点迷津
读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功深厚,都抓住了人物特征,或从外貌、或从语言、或从动作、或从心理,或者几方面相结合对人物进行细细地描摹,善于把描写的笔触停放在某一点上精雕细琢,这一点就是细节描写,所以才塑造出这么多鲜活生动的形象。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才能挖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颗美丽珍珠呢?别急,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指点迷津”!只要用心听,我们一定能共同淘到许多亮闪闪的大珍珠!
(五)、关于描写:
外貌描写:
指导:写作之前要细心观察,要善于发现被描写者不同于他们之处。先筛选,选出最有特点之处,再放大,将这一细节扩大化,运用点夸张手法也未尝不可。
强调:切忌面面俱到,从头到脚泛泛而谈,而应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提醒:千万不要忽略眼睛的描写。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表现人物个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心理不同,那么眼神也各不相同,或者清澈明亮,或者饱经沧桑,或者写满期待,或者充满绝望……
语言描写:
指导:把握语言风格,避免众口同腔。
俗话说:“言为心声”,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等不同,所以语言风格也一定是不相同的。不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的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奶的语言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描写劳动人民,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自己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是一定要避免的。
注意:描写语言要写清人物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要做到:
1、准确、真实。
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实事求是,真实的反映生活实际。在动词的运用上要揣摩、推敲,选择最恰当,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词语。
2、对于连续性动作的描写,一定要先想到动作的先后顺序,除了写出做了什么,还要写出是怎么做的,在什么背景下做的?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对于我们来说是难度较大的。写自己的心理容易,写他人的心理难,通常我们采用这样的形式:
直接写:“他想”或者“他自言自语地说”“他默默的告诉自己”“他在心中发誓”……
间接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人物内心隐藏着的微妙感情。
六、小结归纳
描写人物,一定要把握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各方面的特点,找出人物在着装打扮、身高体态、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方面异于常人之处,抓住最有特点的方面做细节描写,才能让人物鲜活起来!
细心观察
观察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各方面的特点,找出人物在思想品质、言谈举止、着装打扮、身高体态、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
筛选特征
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不求面面俱到。
捕捉瞬间
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做细节描写。
提升
写作实践
好了,接下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我感觉已经有好多同学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马上给你这个大展身手的机会。看今天的“小小练功台”:“观察身边的一个人,抓住特征加以描写,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让同学们猜猜你写的是谁?”
题目: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