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稳定性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第三节《稳定性》。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稳定性,了解稳定性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物体的稳定性;探讨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稳定性的概念,知道稳定性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品质,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理解稳定性原理,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分析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各种形状的积木、不倒翁、平衡木、尺子、图片等。
学具:每组一套形状积木、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不倒翁,让幼儿观察并尝试使其倒下。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这个玩具不容易倒下?从而引出稳定性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0分钟)
教师用积木搭建一个稳定的结构,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其特点。引导幼儿分析:为什么这个结构不容易倒下?
3. 随堂练习(10分钟)
幼儿分组,每组用积木搭建一个稳定的结构。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分析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5.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稳定性?幼儿举例回答,如桌子、椅子、房子等。
六、板书设计
1. 稳定性:不易倒下的物体
2.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形状、大小、重量、底面积等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具有稳定性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答案:如桌子、椅子、床、电视等。
2. 作业题目:用积木搭建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结构,并拍照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稳定性的概念,观察了影响稳定性的因素。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思考,避免机械操作。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稳定性现象,如桥梁、建筑等,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同时,鼓励幼儿用积木进行创作,培养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幼儿的参与度。
3. 随堂练习中教师的巡回指导和幼儿的动手操作。
5. 作业设计的生活联系和分享环节。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
1. 选择有趣的教具:不倒翁、平衡木等,易于引起幼儿兴趣。
2. 操作简单易懂:让幼儿能迅速理解任务,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3. 提问具有启发性:问题要针对稳定性,引导幼儿思考。
二、例题讲解
1. 语言表达:使用简单明了、生动的语言,便于幼儿理解。
2. 操作演示:边讲解边操作,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稳定性的特点。
3. 幼儿参与:鼓励幼儿参与操作,增强其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随堂练习
1. 分组合作:让幼儿分组进行练习,培养合作意识。
2. 巡回指导: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提高幼儿的操作水平。
3. 反馈与评价: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2. 举例说明:结合生活实例,让幼儿明白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归纳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帮助幼儿梳理知识,形成系统认识。
五、作业设计
1. 生活联系:作业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增强实际意义。
2. 创作分享: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完成作业,并与他人分享。
3. 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内容,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使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语速适中,确保幼儿能听懂。
2. 在关键环节提高音量,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 语调富有变化,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增加趣味性。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不超过5分钟,避免幼儿注意力分散。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各分配10分钟,保证幼儿有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具有针对性,引导幼儿思考稳定性相关的问题。
2. 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对正确回答给予表扬,增强幼儿信心。
3. 注意提问的梯度,由浅入深,让幼儿逐步掌握知识。
四、情景导入
1. 选择有趣、贴近生活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 结合教具演示,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稳定性的重要性。
3. 创设互动环节,让幼儿参与其中,提高参与度。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生活,能否引起幼儿兴趣。
2.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 课堂提问是否有梯度,能否引导幼儿逐步掌握知识。
4. 教学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各环节是否紧凑、流畅。
5. 教师的语言语调、教态是否亲切、生动,能否吸引幼儿注意力。
6. 作业设计是否具有实践性,能否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