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p>陈幸军幼儿教育学十一章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陈幸军幼儿教育学第十一章的内容,主要围绕幼儿数学认知与教学进行讲解。本章详细内容包括: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特点、数学教学原则、教学策略以及实践案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2. 掌握幼儿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有效策略。
3. 学会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教学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数学教学原则、策略以及实践案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案例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践操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幼儿在数学认知方面的困惑,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
教学细节:以视频形式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特点、数学教学原则和策略。
教学细节:结合PPT课件,进行逐步讲解,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讲解数学教学原则和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细节: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学会运用教学原则和策略。
4. 随堂练习:布置实践操作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
教学细节:提供实践操作材料,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细节:鼓励学生发言,充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
1. 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特点
2. 数学教学原则
3. 数学教学策略
4. 实践案例分析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结合本章内容,设计一个针对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
答案要点:需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2.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幼儿数学教学案例,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答案要点:从教学原则、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给出具体理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幼儿数学认知发展,关注国内外相关教学动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实践情景引入
2. 理论讲解
3. 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
一、实践情景引入
实践情景引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视频或现场演示的形式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幼儿在数学认知方面的困惑。
补充说明:
1. 选择实践情景时,要关注情景的典型性和真实性,确保案例能充分体现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特点。
2. 在展示情景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理论讲解
理论讲解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要求教师对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特点、教学原则和策略进行深入讲解。
补充说明:
1. 讲解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使用PPT课件辅助讲解,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结合实际案例,以案说法,使理论知识更具说服力。
三、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旨在让学生了解数学教学原则和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补充说明:
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涵盖不同教学场景和问题类型,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原则和策略的理解。
2. 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促进学生思考。
四、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是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补充说明:
1. 设计实践操作题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确保题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分组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补充说明:
2. 针对学生的问题和疑惑,给予耐心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理论知识时,语言要清晰、准确,语调要适中,避免过于平淡或过于激昂。
2. 在引导情景导入和提问环节,适当提高语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时间分配
1. 理论讲解部分:约占课堂时间的40%,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约占30%,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选择生动、有趣的实践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巩固。
4.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5. 教师的语言语调是否适中,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
6.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p>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