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教案 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7.1 力
课型
新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方法
观察、实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践和探究,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磁铁、小铁球、铁块、弹簧、小车、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投影仪投影放大“力”字.
请同学们用“力”字组词.
“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同学们先来试试力能干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力
教师举例说明,例如:人推车,磁体吸引铁钉等,得出力的概念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4) 力的单位:牛顿 间称牛 符号:N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
·一个质量是40 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 N.
·一般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大约是560 N,左手的大约是430 N.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400 N,女子大约是390 N.
2.力的作用效果
同学们仔细观察,说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用力的时候,弹簧被拉长、气球被压扁、钢尺也由直变弯了.
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物体形状的改变我们称之为形变.形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演示:3页图7.1-2
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还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
因此,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是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磁铁使小铁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同学们一起说)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们面前的橡皮筋或弹簧,先轻轻地拉,然后慢慢加力,注意不要拉断了.在拉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弹簧或橡皮筋的变化.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用的力越大,弹簧或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形变越明显.
这说明了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刚才用磁铁和小铁球实验时,磁铁从右端靠近小铁球,球就向右运动;磁铁从左端靠近小铁球时,球就向左运动.
我们教室的门,向里拉是开了,向外推是关了.
说明力的方向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教室的门打开(或关上),手的位置先从门把手开始逐渐向转轴靠近,重复几次.(靠窗户的同学可以开关窗户)向大家说说你的感觉.
同样大的力作用在门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是因为手作用在门上的位置不同,说明了力的作用点(的位置)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大家知道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就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结合学生画在黑板上的图说明,像同学们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叫力的示意图.
步骤: 要先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起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时,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作力的示意图时,不需要画出物体,一般是画一个方框来代替物体,这样省事.
力的作用点可以用线段的起点表示,也可以用终点来表示.
还有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投影]
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的拉力.
②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B的压力.
③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左20 N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 N的拉力.
同学们在鼓掌(击掌)的时候,你的手有感觉吗?
(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奇怪,接着有人会再拍手感觉一下,最后同学们会肯定地回答:有)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轻拍的时候,两只手接触时感觉到了有障碍;用力拍的时候,手就感觉到有点疼.
例如:用手用力提起装满水的水桶,手对水桶有向上的作用力,同时人会感觉到手被向下拉,说明手对桶有向上的作用力的同时,桶对手也有向下的作用力.
三、课堂练习: 5页1-4题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和单位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4、力的单位:牛顿 间称牛 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教案 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7.2 弹力
课型
新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方法
实验、归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器材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等.
钢尺或钢锯条,在用力弯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
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
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
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弹性的物体.
二、进行新课
1.弹力
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同学们讨论.
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
进一步向同学们说明,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利用这个道理制成的测力计,叫做弹簧测力计。
(3)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线
(4)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
(5)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7页
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三、课堂练习: 8页1-5题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7.2 弹力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
2、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
3、要求:(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
(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教案 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7.3重力
课型
新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方法
观察、探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器材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木球、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G表示。
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大小
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力的三要素,还记得吗?
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10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针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
同学们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例题11页
2.重力的方向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时都要落到地面,
(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看想想议议11页
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就是因为重垂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重心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集中在重心,所以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的作用线一定通过重心,所以可以用类似重垂线的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
物体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用悬挂法可以确定各种物体的重心.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出示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和木球)如这两种物体的重心在哪儿?
4、重力的由来:万有引力 学生阅读12页
三、课堂练习: 8页1-5题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重力
7.3 重力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
三要素: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点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教案 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本章总结
课型
复习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方法
复习归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知道什么是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力、弹力、重力的概念
2、 力的三要素和示意图
3、 弹簧测力计使用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教学难点
1、 力的概念
2、 弹力的产生条件
3、 重力的方向.
教学器材
投影仪或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力可以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2、弹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这个道理做成的。
3、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做重心。
二、例题教学
例1.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它们之间力的作用有什么效果?
解析:茶杯与桌面之间有挤压的作用,因此它们都会由于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使桌面发生微小形变,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又使茶杯发生微小形变。
小结: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桌面是一张橡片膜,或把茶杯换成一个薄膜气球放在桌上时,它们的外形又会怎样呢?实际上,任何物体哪怕受到极微小的作用力,也会发生形变,只是形变的大小和明显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不易感觉到的形变不等于没发生形变。
例2.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力存在,一定有施力物体存在 B.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物体间相互接触就会产生力 D.物体间有相互作用才会产生力
解析: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A、B正确。相互接触的物体如果没有相互作用,也不会产生力,所以C错误,D正确,故应选C
小结: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学习中要认真领会。力的概念很抽象,学习时要从定义入手,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说明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应理解这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3.推出去的铅球,在空中飞行时,是否还受到手的推力作用?
解析:本题发生力的作用是在手和铅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本题的关键是铅球已脱离手在空中飞行,说明手与铅球之间已不发生力的作用。因此,推出去在空中飞行的铅球也就不受手的推力作用。
小结:本题考查的关键点是判断力的存在,首先得找出施力物体,然后确定物体间有无相互作用。本题中铅球已离开手在空中飞行,手就不再对铅球发生力的作用,因此手的推力就不存在了。
例4.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吗?
解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例如磁铁吸引铁钉,就属于间接接触产生力的作用。但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例如,如下图所示,A,B两球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它们彼此接触,但并没有产生力的效果(没有发生挤压形变),也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因此,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小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反之,人们可以通过物体是否发生形变或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来判定物体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
例5.如图左所示,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受到4N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4N的拉力作用,则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
A.0 B.2N C.4N D.8N
解析: 有的同学认为弹簧测力计的两端都受到拉力的作用,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是这两个力的和,即8N,因此认为选项正确。
我们可以转换思路来考虑,假如我们把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如图右),在其挂钩上施加4N的拉力。这时墙面受到弹簧测力计向左的拉力为4N,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墙对弹簧测力计也有一个向右的拉力,为4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取决于弹簧测力计挂钩上所受的力。不是吊环与挂钩上的力简单相加。答案:C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大小可由弹簧测力计测量。实验表明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公式G = mg。物体受到重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利用这一特点,不仅能检查墙壁是否竖直,而且能检查桌面或窗台是否水平。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例6.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若不计空气阻力。下图是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的受力图,正确的是(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
解析:重力是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时,若不考虑空气的阻力,则足球只受重力的作用,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观察四个选项,空中只受重力的受力图,只有选项B正确。
三、课堂练习:
1.坐在船上的人用桨向后划水时,船就会向前进,则在平静的水面上,使船前进的力是( )
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 B.桨向后作用于水上的力
C.水作用于桨的力 D.水作用于船体的力
2.弓箭手在拉弓射箭的整个过程中,拉力改变了弓的_______,弹力改变了箭的_______。
3.我们之所以能用弹簧制作测力计,是因为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 )
A.弹簧受到的拉力跟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受到的拉力跟弹簧的伸长成正比
C.弹簧的长度跟所受拉力成正比
D.弹簧的伸长跟所受拉力成正比
4.我国“嫦娥工程”预计在2012年实施落月探测。已知月球上无大气、无磁场,物体在月球上所受重力只相当于地球上的1/6。在月球上,你认为下列情况可能的是( )
A.利用降落伞降落,以确保安全落月
B.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C.听到月球车行驶发出的声音
D.轻易地将60kg的物体举起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本章总结
一、力的概念和单位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 间称牛 符号:N
3、力的作用效果
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
6、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弹力:
1、、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
三、重力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2、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
3、 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物体的重点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