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1、现有一混合的蛋白质溶液,各种蛋白质的pI分别为4.,5,5.0,5.2,6.5,7.4。预使该混合蛋白质电泳时有3种蛋白质向正极移动,缓冲液的pH应该是( )
A、4.0 B、5.0 C、6.0 D、7.0 E、8.0
2、下列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中哪一种方法需要完整的肽键?( )
A、凯氏定氮法 B、紫外吸收法 C、茚三酮反应 D、双缩脲法 E、考马斯亮蓝法
3、具有四级结构蛋白质的特征是( )
A、分子中必须含有辅基; B、含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肽链;
C、每条多肽链都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 D、依赖肽键维系蛋白质分子的稳定;
E、以上都不对。
4、下列哪一种关于蛋白质结构的说法描述是错误的( )
A、都有一级结构 B、都有二级结构 C、都有三级结构
D、都有四级结构 E、二级及三级以上的结构称为空间结构
5、下列关于蛋白质变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分子量变小 B、氢键断裂 C、亚基解聚 D、生物学活性丧失 E、疏水作用的破坏
6、蛋白质的氧结合曲线是( )
A、双曲线 B、抛物线 C、S型曲线 D、直线 E、不能确定
7、丝心蛋白的主要构象形式是( )
A、α-螺旋 B、β-折叠 C、β-转角 D、无规卷曲 E、以上都有
8、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 )
A、疏水相互作用 B、氢键 C、盐键 D、二硫键 E、范德华力
9、依据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是( )
A、凯氏定氮法 B、紫外吸收法 C、茚三酮反应 D、双缩脲法 E、考马斯亮蓝法
10、下列哪一种氨基酸属于酸性氨基酸( )
A、赖氨酸 B、甘氨酸 C、半胱氨酸 D、丝氨酸 E、天冬氨酸
11、下列不属于二级结构主要形式的是( )
A、α-螺旋 B、β-折叠 C、结构域 D、无规卷曲 E、β-转角
12、在一个肽平面中含有的原子数为( )
A、3 B、4 C、5 D、6 E、7
13、从根本上来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蛋白质( )改变的结果。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三级结构; D、四级结构; E、以上都不对。
14、下列关于蛋白质结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α-螺旋是二级结构的一种; B、.无规卷曲是在一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
C、只有二、三级结构才能决定四级结构; D、一级结构决定二、三级结构;
E、三级结构即具有空间构象。
15、利用不同蛋白质所带电荷不同来分离混合蛋白质的层析技术是( )
A、吸附层析; B、离子交换层析; C.凝胶过滤层析;
D、亲和层析; E、分配层析。
16、关于蛋白质变构效应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氧对血红蛋白的作用属于正协同效应; B、氧对血红蛋白的作用属于负协同效应;
C、氧与血红蛋白结合呈S型曲线; D、蛋白质变构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代谢调节方式之一;
E、氧是血红蛋白的变构剂。
17、关于β-折叠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
A、β-角蛋白具有典型的β-折叠结构; B、两个相邻的肽键平面呈摺扇式折叠;
C、β-折叠是一种较伸展的肽链结构; D、肽链间肽键平面上的N-H与C=O形成氢键;
E、以上论述都正确。
18、关于蛋白质溶液的稳定因素最恰当的描述是( )
A、蛋白质溶液有分子扩散现象; B、蛋白质在溶液中有“布朗运动”;
C、蛋白质分子表面带有水化膜和同种电荷; D、蛋白质溶液的粘度大;
E、蛋白质分子带有电荷。
19、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A.肽键平面 B.核苷酸 C.肽 D.氨基酸 E.碱基
20.一个生物样品的含氮量为5%,它的蛋白质含量为
A.8.8% B.12.5% C.16.0% D.38.0% E.31.25%
21.在生理条件下,下列哪种氨基酸残基的侧链所带的正电荷最多
A.Cys B.Glu C.Lys D.Thr E.Gly
22.下列哪种氨基酸为环状亚氨基酸
A.Gly B.Pro C.Trp D.Try E.Lys
23.下列哪种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
A.Trp B.Thr C.Phe D.Met E.Pro
24.蛋白质吸收紫外光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含硫氨基酸的含量 B.肽链中的肽键 C.碱性氨基酸的含量
D.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 E. 脂肪族氨基酸的含量
25、关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除Gly外均为D构型 B.除Gly外均为L构型 C.只含有α-氨基和α-羧基
D.均有极性侧链 E.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
26.下列有关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借肽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B.组成肽的氨基酸分子都不完整
C.多肽与蛋白质分子之间无明确的分界线
D.氨基酸一旦生成肽,完全失去其原有的理化性质
E.根据N-末端数目,可得知蛋白质的亚基数
27.以下哪一种氨基酸不具备不对称碳原子
A.甘氨酸 B.丝氨酸 C.半胱氨酸 D.苏氨酸 E.丙氨酸
28 氨基酸排列顺序属于蛋白质的几级结构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E 五级
29.维持蛋白质分子中α-螺旋的化学键是
A.肽键 B.疏水键 C.氢键 D.二硫键 E.离子键
30.维持蛋白质分子中β-折叠的化学键是
A.肽键 B.疏水键 C.氢键 D.二硫键 E.离子键
31.关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正确的是( )
A. 一种蛋白质分子只存在一种二级结构类型
B. 是多肽链本身折叠盘曲而形成
C. 主要为α-双螺旋和β-片层结构
D. 维持二级结构稳定的键是肽键
E. 二级结构类型及含量多少是由多肽链长短决定的
32.氨基酸在等电点时具有的特点是
A.不带正电荷 B.不带负电荷
C.不带电荷 D.溶解度最大 E.在电场中不泳动
33.蛋白质在280nm处有最大的光吸收,主要是由下列哪组结构引起的
A.组氨酸的咪唑基和酪氨酸的酚基 B.酪氨酸的酚基和色氨酸的吲哚环
C.酪氨酸的酚基和苯丙氨酸的苯环 D.色氨酸的吲哚环和苯丙氨酸的苯环
E.苯丙氨酸的苯环和组氨酸的咪唑基
34.破坏α-螺旋结构的氨基酸残基之一是
A、亮氨酸 B、丙氨酸 C、脯氨酸 D、谷氨酸
35.关于蛋白质亚基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条多肽链卷曲成螺旋结构 B.两条以上多肽链卷曲成二级结构
C.两条以上多肽链与辅基结合成蛋白质 D.每个亚基都有各自的三级结构
E.以上都不正确
36.分子病主要是哪种结构异常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三级结构 D.四级结构 E.空间结级结构
37.有活性的肌红蛋白是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三级结构 D.四级结构 E.空间结构
38.下列哪个性质是氨基酸和蛋白质所共有的
A.胶体性质 B.两性性质 C.沉淀反应 D.变性性质 E.双缩脲反应
39.胰岛素分子A链与B链的交联是靠
A.氢键 B.二硫键 C.盐键 D.疏水键 E.Vander Waals力
40.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是
A.肽键 B.氢键 C.二硫键 D.肽键平面 E.氨基酸残基
41.锌指结构是
A.二级结构 B.结构域 C.模体 D.三级结构 E.四级结构
42.注射时用70%的酒精消毒是使细菌蛋白质
A.变性 B.变构 C.沉淀 D.电离 E.溶解
43.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
A.氢键 B.疏水键 C.盐键 D.二硫键 E.肽键
44.下列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是( )
A. 纤维蛋白 B. 肌红蛋白 C. 清蛋白 D. 乳酸脱氢酶 E. 胰岛素
45.天然蛋白质中不存在的氨基酸是
A.丝氨酸 B.瓜氨酸 C.色氨酸 D.异亮氨酸 E.羟脯氨酸
46.下列氨基酸中,只含非必需氨基酸的是
A.碱性氨基酸 B.含硫氨基酸 C.支链氨基酸 D.芳香族氨基酸 E.酸性氨基酸
47.蛋白质中次级键不包括
A.疏水键 B.二硫键 C.离子键 D.氢键 E.盐键
48.对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进行分析时
A.只有一个自由的α-羧基和一个自由的α-氨基
B.只有自由的α-羧基,没有自由的α-氨基
C.没有自由的α-羧基,只有自由的α-氨基
D.既没有自由的α-羧基,又没有自由的α-氨基
E.有一个以上的自由α-羧基和自由α-氨基
49.多肽链中主链骨架的组成是
A.-CNHOCNHOCNHO- B.-NCCNNCCNNCCH-
C.-CHNOCHNOCHNO- D.-CONHCCONHCCONH-
E.-CNOHCNOHCNOH-
50.关于蛋白质结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多肽链的折叠、盘曲主要靠肽键来维持 B.肽单元属于二级结构
C.凡有三级结构的蛋白质均有生物活性 D.具有四级结构血红蛋白具有别构效应
E.内部氢键的形成是驱动蛋白质多肽链折叠、盘曲的主要动力
第二章 1.DNA二级结构模型是
A.α-螺旋 B.走向相反的右手双螺旋 C.三股螺旋
D.走向相反的左手双螺旋 E.走向相同的右手双螺旋
2.在核酸分子中核苷酸之间连接的方式是
A.2′-3′磷酸二酯键 B.2′-5′磷酸二酯键 C.3′-5′磷酸二酯键
D.肽键 E.糖苷键
3.真核生物的mRMA大多数在5′端有
A.多种终止密码子 B.一个帽子结构 C.一个起始密码子
D.一个多聚A尾巴 E.多个CCA序列
4.DNA变性时其结构变化表现为
A.磷酸二酯键断裂 B.N-C糖苷键断裂 C.戊糖内C-C键断裂
D.碱基内C-C键断裂 E.对应碱基间氢键断裂
5.核酸中含量相对恒定的元素是
A.氧 B.氮 C.氢 D.碳 E.磷
6.核酸溶液在下列哪个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
A.220nm B.240nm C.260nm D.280nm E.300nm
7.下列有关真核生物mRNA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帽子结构是多聚腺苷酸 B.mRNA代谢较慢 C.mRNA的前体是snRNA
D.3′端是7-甲基鸟苷三磷酸(m7GPPP) E.有帽子结构与多聚A尾
8.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A.含氮碱基 B.单核苷酸 C.多核苷酸 D.核糖核苷 E.脱氧核糖核苷
9.真核生物的mRNA大多数在3′ 端有
A.多种终止密码子 B.一个帽子结构 C.一个起始密码子
D.一个多聚A尾巴 E.多个CCA序列
10.氨基酸与tRNA的特异性结合取决于
A.氨基酸密码 B.tRNA中的反密码 C.tRNA中的氨基酸臂
D.tRNA中的Tψ环 E.氨基酰-tRNA合成酶
11.属于核酸一级结构的描述是
A.核苷酸在核酸长链上的排列顺序 B.tRNA的三叶草结构
C.DNA双螺旋结构 D.DNA的超螺旋结构 E.DNA的核小体结构
12.属于真核生物染色质中DNA的三级结构的描述是
A.核苷酸在核酸长链上的排列顺序 B.tRNA的三叶草结构 C.DNA双螺旋结构
D.DNA的超螺旋结构 E.DNA的核小体结构
13.DNA碱基组成的规律是
A.[A]=[C],[T]=[G] B.[A] [T]=[C] [G] C.[A]=[T];[C]=[G]
D.([A] [T])/([C] G)=1 E.[A]=[G]=[T]=[C]
14.组成多聚核苷酸的骨架成分是
A.碱基与戊糖 B.碱基与磷酸 C.碱基与碱基
D.戊糖与磷酸 E.戊糖与戊糖
15.DNA和R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
A.磷酸、戊糖相同,嘌呤碱不同 B.磷酸、戊糖相同,嘧啶碱不同
C.磷酸、碱基相同,戊糖不同 D.磷酸相同,嘌呤碱与戊糖不同
E.磷酸相同,嘧啶碱与戊糖不同
16.DNA和RNA共有的成分是
A.D-核糖 B.D-2-脱氧核糖 C.鸟嘌呤 D.尿嘧啶 E.以上都不是
17.DNA的二级结构是
A.帽子结构 B.双螺旋结构 C.超螺旋结构
D.三叶草结构 E.倒“L”型
18.DNA的组成单位
A.ATP、GTP、CTP、TTP B.ATP.GTP.CTP.UTP
C.dAMP、dGMP、dCMP、dTMP D.dATP、dGTP、dCTP、dUTP
E.dAMP、dGMP、dCMP、dUMP
19.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直接模板是
A.mRNA B.rRNA C.tRNA D.DNA E.hnRNA
20.含有反密码子的结构是
A.rRNA B.tRNA C.蛋白质 D.DNA E.mRNA
21.Tm愈高的DNA分子,其
A.G+C含量愈高 B.C+T含量愈高 C.A+T含量愈高
D.A+G含量愈高 E.A+C含量愈高
22.与片段TAGA互补的片段为
A.AGAT B.ATCT C.TCTA D.UAUA E.UAGA
23.核酸变性后,可发生哪种效应
A.减色效应 B.失去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 C.增色效应
D.最大吸收峰波长左移 E.最大吸收峰波长发生右移
24.某双链DNA纯样品含15%的A,该样品中G的含量为
A.35% B.15% C.30% D.20% E.50%
25.有关DNA变性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是唯一原因 B.磷酸二酯键断裂 C.多核苷酸链断裂
D.碱基的甲基化修饰 E.互补碱基间氢键断裂
26.稀有碱基常出现于
A.tRNA B.rRNA C.mRNA D.hnRNA E.冈崎片段
27.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转运氨基酸的是
A.rRNA B.mRNA C.tRNA D.DNA E.cDNA
28.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多肽链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是
A.rRNA的专一性 B.m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C.tRNA的专一性 D.相应氨基酸tRNA合成酶的专一性
E.在tRNA上的反密码
29.维持DNA双螺旋横向稳定性的力是
A.碱基堆积力 B.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C.螺旋内侧疏水力
D.二硫键 E.磷酸二酯键
30.维持DNA双螺旋纵向稳定性的力是
A.碱基堆积力 B.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C.螺旋内侧疏水力
D.二硫键 E.磷酸二酯键
31.DNA上某段碱基顺序为ATCGGC,其互补链的碱基顺序是
A.ATCGGC B.TAGCCG C.GCCGAT D.UAGCCG E.GCCGAU
32.tRNA分子中哪个部位能与氨基酸结合
A.3¢-末端CCA-OH B.反密码环 C.DHU环
D.Ty环 E.稀有碱基
33.氨基酸密码子是由
A.DNA链中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组成的 B.tRNA上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组成的
C.rRNA中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组成的 D.mRNA上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组成的
E.snRNA上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组成 34.DNA的二级结构是
A.α-螺旋 B.β-片层 C.β-转角 D.超螺旋结构 E.双螺旋结构
35.核苷分子中碱基与戊糖的连接键通常是
A.C-C B.C-O C.C-N D.N-N E.N-O
36.RNA的二级结构属于
A.A型双螺旋 B.B型双螺旋 C.Z型双螺旋
D.局部双螺旋 E.β-折叠
37.双链DNA之所以有较高的熔解温度是由于它含有较多的
A.嘌呤 B.嘧啶 C.A和T D.C和G E.A和G
38.DNA和RNA两类核酸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空间结构不同 B.所含碱基不同 C.核苷酸之间连接方式不同
D.所含戊糖不同 E.所含磷酸不同
39.下列关于核酸分子杂交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不同来源的两条DNA单链有可能杂交 B.DNA单链与RNA有可能杂交
C.RNA可与其编码的多肽链杂交 D.杂交技术可用于核酸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E.杂交技术可用于基因工程的研究
40.通常不存在RNA中,也不存在DNA中的碱基是
A.腺嘌呤 B.黄嘌呤 C.鸟嘌呤 D.胸腺嘧啶 E.尿嘧啶
第三章1 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不受哪一因素影响:
A [S] B [E] C [pH] D 时间 E 温度
2. 关于米氏常数Km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A 饱和底物浓度时的速度
B 在一定酶浓度下,最大速度的一半
C 饱和底物浓度的一半
D 速度达最大速度半数时的底物浓度,
E 降低一半速度时的抑制剂浓度
3. 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具有下列哪种动力学效应?
A Vmax不变,Km增大 B Vmax不变,Km减小
C Vmax增大,Km不变 D Vmax减小,Km不变
E Vmax和Km都不变
4. 作为催化剂的酶分子,具有下列哪一种能量效应?
A 增高反应活化能 B 降低反应活化能
C 产物能量水平 D 产物能量水平
E 反应自由能
5. 酶分子经磷酸化作用进行的化学修饰主要发生在其分子中哪个氨基酸残基上?
A Phe B Cys C Lys D Trp E Ser
6. 如按Lineweaver-Burk方程作图测定Km和Vmax时,X轴上实验数据应示以
A 1/Vmax B Vmax C 1/[S]
D [S] E Vmax/[S]
7. 下面关于酶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A 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
B 酶是生物催化剂
C 酶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但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催化功能
D 酶具有专一性
E 酶在强碱、强酸条件下会失活
8.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是
A 反馈抑制 B 非竞争抑制 C 竞争性抑制
D 非特异性抑制 E 反竞争性抑制
9. 下列哪一项不是辅酶的功能?
A 转移基团 B 传递氢
C 传递电子 D 某些物质分解代谢时的载体
E 决定酶的专一性
10. 下列关于酶活性部位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活性部位是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发挥催化功能的部位
B 活性部位的基团按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合基团、一类是催化基团
C 酶活性部位的基团可以是同一条肽链但在一级结构上相距很远的基团
D 不同肽链上的有关基团不能构成该酶的活性部位
E 酶的活性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
11. 下列关于乳酸脱氢酶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乳酸脱氢酶可用LDH表示 B 它是单体酶
C 它的辅基是NAD+ D 它有5种结构形式
E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之间的电泳行为不尽相同
12. 酶共价修饰调节的主要方式是
A 甲基化与去甲基 C 磷酸化与去磷酸
B 乙酰化与去乙酰基 D 聚合与解聚 E 酶蛋白的合成与降解
13. 下列关于别构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所有别构酶都是寡聚体,而且亚基数目往往是偶数
B 别构酶除了活性部位外,还含有调节部位
C 亚基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因亚基构象不同而变化
D 亚基构象改变时,要发生肽键断裂的反应
E 酶构象改变后,酶活力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
14. 下列哪一项不是Km值的意义?
A Km值是酶的特征性物理常数,可用于鉴定不同的酶
B Km值可以表示酶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Km值越小、亲和力越大
C Km值可以预见系列反应中哪一步是限速反应
D 用Km值可以选择酶的最适底物
E 比较Km值可以估计不同酶促反应速度
15. 磺胺药物治病原理是:
A 直接杀死细菌
B 细菌生长某必需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C 细菌生长某必需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
D 细菌生长某必需酶的不可逆抑制剂
E 分解细菌的分泌物
16. 有机磷农药作为酶的抑制剂是作用于酶活性中心的:
A 巯基 B 羟基 C 羧基
D 咪唑基 E 氨基
17. 酶不可逆抑制的机制是:
A 使酶蛋白变性 B 与酶的催化中心以共价键结合
C 与酶的必需基团结合 D 与活性中心的次级键结合
E 与酶表面的极性基团结合
18. 酶的活性中心是指:
A 酶分子上的几个必需基团
B 酶分子与底物结合的部位
C 酶分子结合底物并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性三维结构区
D 酶分子中心部位的一种特殊结构
E 酶分子催化底物变成产物的部位
19. 酶原激活的实质是:
A 激活剂与酶结合使酶激活 B 酶蛋白的变构效应
C 酶原分子一级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或暴露出酶的活性中心
D 酶原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了变化而一级结构不变
E 以上都不对
20. 同工酶的特点是:
A 催化作用相同,但分子组成和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B 催化相同反应,分子组成相同,但辅酶不同的一类酶,
C 催化同一底物起不同反应的酶的总称:
D 多酶体系中酶组分的统称
E 催化作用,分子组成及理化性质相同,但组织分布不同的酶
21. 酶催化反应的高效率在于:
A 增加活化能 B 降低反应物的能量水平
C 增加反应物的能量水平 D 降低活化能
E 以上都不对
22. 将米氏方程改为双倒数方程后:
A 1/v与1/[S]成反比
B 以1/v对1/[S]作图,其横轴为1/[S]
C v与[S]成正比 ‘
D Km值在纵轴上
E Vmax值在纵轴上
23. 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特点是指抑制剂
A 与酶的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B 与酶的产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C 与酶的底物竞争非必需基团
D 与酶的底物竞争辅酶
E 与其他抑制剂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24. 酶的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引起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变化是:
A Km基本不变,VmAx变大 B Km减小,Vmax变小
C Km不变,Vmax变小 D Km变大,Vmax不变
E Km值与Vmax值都不变
25.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是:
A 加速代谢 B 恢复酶活性
C 促进生长 D 避免自身损伤
E 保护酶的活性
26. 某种酶活性需以-SH为必需基团,能保护此酶不被氧化的物质是:
A Cys B GSH C 尿素
D 离子型去污剂 E 乙醇
27. 一个简单的酶促反应,当[S]<<Km时:
A 反应速度最大
B 反应速度难以测定
C 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成正比
D 增加酶浓度,反应速度显著变大
E [S]增加,Km值也随之变大
28.对全酶的正确描述指
A 单纯有蛋白质的酶
B 酶与底物结合的复合物
C 酶蛋白—辅酶—激动剂—底物聚合物
D 由酶蛋白和辅酶(辅基)组成的酶
E 酶蛋白和变构剂组成的酶
29. 下列关于酶辅基的正确叙述是:
A 是一种小肽,与酶蛋白结合紧密
B 只决定酶的专一性,与化学基团传递无关
C 一般不能用透析的方法与酶蛋白分开
D 是酶蛋白的某肽链C末端的几个氨基酸
E 是酶的活性中心内的氨基酸残基
30. 在下列pH对酶反应速度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所有酶的反应速度对pH的曲线都表现为钟罩形
B 最适pH值是酶的特征常数
C pH不仅影响酶蛋白的构象,还会影响底物的解离,从而影响ES复合物
的形成与解离
D 针对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测酶活时只要严格调整pH为最适pH,
而不需缓冲体系
E 以上都对 C
31. 下列关于ribozynne的叙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A 即核酸酶 B 本质是蛋白质 C 本质是核糖核酸
D 最早发现的一种酶 E 其辅酶是辅酶A C
32. 关于酶抑制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抑制剂中一部分是酶的变性剂
B 酶的抑制剂只与活性中心上的基团结合
C 酶的抑制剂均能使酶促反应速度下降
D 酶的抑制剂一般是大分子物质
E 酶的抑制剂都能竞争性地使酶的活性降低 C
33. 血清中某些胞内酶活性升高的原因是:
A 细胞受损使胞内酶释放入血 B 体内代谢旺盛,使酶合成增加
C 某些酶的抑制剂减少 D 细胞内某些酶被激活
E 机体的正常代谢途径 A
34.在存在下列哪种物质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度和km值都变小
A 无抑制剂存在 B有竞争性抑制剂存在
C 有反竞争性抑制剂存在 D 有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
E 有不可逆抑制剂存在 C
35. 下列哪个不是Km的单位:
A mol/L B mol/min C nmol/L
D mmol/L E mol/mL B
36. 米氏方程的意义是能很好地解释:
A 多酶体系反应过程的动力学过程
B 多底物酶促反应过程的动力学过程
C 单底物单产物酶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D 非酶促简单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E 别构酶的酶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C
37. 关于多酶系统不正确的叙述有
A 为在完整细胞内的某一代谢过程中由几个酶形成的反应链体系
B 多酶系统中的酶一般形成结构化的关系,各酶分开则失去活性
C 许多多酶系统的自我调节是通过其体系中的别构酶实现的
D 参与糖酵解反应的酶属多酶系统
E 参与脂肪酸合成反应的酶不属多酶系统 B
38. 以下哪项不是酶的特点
A 多数酶是细胞制造的蛋白质
B 易受pH,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C 能加速反应,并改变反应平衡点
D 催化效率极高 E 有高度特异性 C
39. 下列哪种辅酶中不含核苷酸
A FAD B NAD+ C FH4 D NADP E CoASH C
40. 酶保持催化活性,必须
A 酶分子完整无缺 B 有酶分子上所有化学基团存在
C 有金属离子参加 D 有辅酶参加
E 有活性中心及其必需基团 E
41. 酶催化作用所必需的基团是指
A 维持酶一级结构所必需的基团
B 位于活性中心以内或以外的,维持酶活性所必需的基团
C 酶的亚基结合所必需的基团
D 维持分子构象所必需的基团
E 构成全酶分子所有必需的基团 B
42.关于酶的共价修饰,错误的是
A 一般都有活性和非活性两种形式
B 活性和非活性两种形式在不同酶催化下可以互变
C 催化互变的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