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农 药 学
植物化学保护
实验指导
编 者
骆焱平
杨 叶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二○○三年十一月
前 言
本实验指导是在九七年编写的《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的基础上,根据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二OO二年制定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修订的。
该书在原实验指导的基础上,经过增加实验项目、补充并修改部分内容后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农药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农药的配制方法和鉴别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农药的室内生物测定技术,即利用有害生物(或称靶标生物),如昆虫、螨类、病菌、线虫、杂草、鼠类等对农药的反应来测定农药的毒力和药效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
本书以《农药学》、《植物化学保护》为理论基础,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用性强的技术课程。通过实验,可验证、巩固和充实理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病虫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在生产和科研上合理利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开发新农药,新剂型,新的施药方法。
本书可作为《农药学》、《植物化学保护》、《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剂型与加工》等课程的实验指导。因此更名为《农药实验指导》。
本实验指导的任务是:
1、 采取实验教学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掌握实验中的一般技术。
2、 注意与有关学科的配合,如昆虫学、病理学、生物学、化学、统计学等学科的衔接。
3、 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尽管我们付出了许多汗水,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上编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逐步完善。
化保教研组
二○○三年十一月
目 录
实验须知………………………………………………………………………………1
第一部分 农药的基本知识……………………………………………………
实验一 波尔多液的配制…………………………………………………………2
实验二 石硫合剂的配制…………………………………………………………3
第二部分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技术……………………………………………………
实验三 孢子萌发试验法…………………………………………………………4
实验四 抑制菌圈法………………………………………………………………6
实验五 生长速率测定法…………………………………………………………8
实验六 抑制菌丝产生孢子囊及释放游动孢子试验……………………………10
实验七 杀菌剂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测定(离体叶片法)…………………10
实验八 新杀菌剂防治橡胶炭疽病的田间药效试验……………………………13
实验九 杀虫剂触杀作用毒力测定………………………………………………16
实验十 杀虫剂熏蒸作用的测定…………………………………………………17
实验十一 杀虫剂胃毒作用毒力测定……………………………………………18
实验十二 杀虫剂内吸作用的测定………………………………………………21
实验十三 有机磷杀虫剂对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22
实验十四 杀虫剂对螨类的毒力测定……………………………………………25
实验十五 杀虫剂对植物的药害试验(植株施药法)…………………………26
实验十六 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试验—……………………………………………28
实验十七 几种有机农药的鉴定方法……………………………………………28
第三部分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
参考文献………………………………………………………………………………
附 录………………………………………………………………………………
实验须知
本实验课程是以化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杂草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昆虫、病菌、杂草、农药等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试验性很强的课程。本书主要以《农药学》、《植物化学保护》为理论基础,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掌握基本操作技术,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
凡参加实验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下列规则:
1、 凡参加实验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生实验手册》。
2、 实验前,学生必须预习实验指导书及相关专业教材,了解每次实验的原理、实验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
3、 学生在实验时应该独立思考,认真操作,不许大声喧哗。
4、 要爱护仪器,节省药品、试剂等。
5、 损坏仪器设备,必须登记,并按照情节轻重酌情赔偿。
6、 实验室内不准放置食物、吃东西或吸烟。
7、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农药对高等动物均有毒性,许多试剂也有—定的毒性。且未经允许不准任意携出实验室外,用过的废物一律倒入指定的缸内,不准随便乱丢。实验中,如发现药物中毒现象席报告教师,以便急救。
8、 按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完成后,按教师要求48或72小时来检查结果,按时交实验报告,实验成绩以5分制计。
实验四 常见农药质量的简易鉴别
[实验目的]:掌握常见农药质量的简易鉴别方法。
[实验器材]:量筒、烧杯、移液管、滴管、药勺。
[实验药品]:敌敌畏EC、乐果EC、马拉硫磷EC、功夫EC、保得EC、乙草胺EC、百菌清WP、多菌灵WP、硫磺粉、特克多悬浮剂等
[鉴别方法]:
一、粉剂的鉴别
1、 外观 粉剂的外观应为疏松的细粉、无团块。凡是流动性差,结成快状物,或手捏成团,不易散开,说明这些粉剂大多是存放时间过长或存放不当,造成减效或者失效。
2、 吸湿性 取药粉前,先查看粉剂包装袋外面有没有潮湿的情况,如果有,是吸湿性大的表现。然后从袋里取出一点药粉倒在一张白纸上,拿起白纸,用拇指和食指在纸外面捏一下,如果粘成一片,表明这种药粉已吸潮;如果仍旧是松散的细粉,表明是好的喷粉药剂。
3、 悬浮法 取1g农药加入到100ml水中,搅拌10min后,静置片刻,然后慢慢倒去上层90%左右的溶液,将剩下的溶液用已知重量的滤纸过滤,再将纸和沉淀物晒干或烘干,称其重量,求出悬浮率。
悬浮率(%)=(样品重-沉淀物重)/样品重*100
悬浮率在30%以上为良好,证明可以使用。
二、可湿性粉剂的鉴别
1、 外观 可湿性粉剂应为很细的疏松粉末,无团块。
2、 湿润法 称取被检验的农药样品1g,轻轻撒在200ml水面上,如果在1min内农药能够全部分散进入水中,即为有效农药。如果长时间不能润湿而漂浮在水面上,则证明农药已经失效。
3、 悬浮法 取清水1杯,加入1g被检验的农药样品,充分摇匀,静置20-30min,观察药品悬浮情况。未变质农药,粉粒极细,沉淀慢而少,整个药液浊而不清;如果杯中少部分水清澈,大部分浑浊,则还可使用;如果样品沉淀快,而杯中大部分药液呈现半透明状,则不能使用。
4、 沉淀法 取5g药剂,倒入杯中,加入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加水搅拌,未变质的农药粉粒细,悬浮性好,沉淀慢而少,已变质农药悬浮性不好,沉淀快而多。
三、乳油的鉴别
1、 振荡法 首先看清瓶子内有无分层现象,如有分层现象,说明乳化性能已经降低,可用力振荡均匀,静置一小时,如果仍然分层,说明农药已经变质。
2、 兑水法 取清水200ml放在玻璃瓶中,轻轻加入1ml待检验的乳油农药,乳化性能好的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静置后,水面无浮油,水底无沉淀,呈乳白色液体,且均匀一致,则为正常乳油。如果表面有乳油或瓶底有沉淀,则说明药剂已变质。
3、 加热法 先把有沉淀的乳剂农药,连瓶放在50-55℃的热水中,水浴1h后,沉淀能慢慢溶解,溶液均匀一致,药效一般不减,表明农药可以使用;如果农药的沉淀物不溶解,则表明农药已经变质失效。
四、悬浮剂的鉴别
悬浮剂应为略带粘稠的、可流动的悬浮液,其粘度非常小,均匀。若因长时间存放出现分层,经手摇动可恢复均匀状态的,仍可视为合格产品。如果不能重新变成均匀的悬浮液,底部沉淀物摇不起来,悬浮性能就不好。
上述各种方法可简便地鉴别各农药剂型是否变质失效,如要进一步了解各农药制剂的真实含量(有效成份)则需将样品送到农药专门研究机构或农药检测机构进行分析鉴定。
此外,用上述简易法鉴别农药的时候,千万注意农药的毒性,不要把农药弄到手上,如果弄到手上或皮肤上,要立即用水冲洗,对于粉剂农药,先用水冲洗后,再用肥皂洗净,对于乳油农药要特别小心,赶快用清水冲洗,再用碱水洗,最后用肥皂洗净。如果碰到农药,不久后感觉恶心,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检查。盛过农药的器具要妥善处理,不要再做其他用途。
五、实验作业
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农药鉴别任务,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的现象。判断哪些剂型是合格的。
第二部分 杀虫剂生物测定
实验六 杀虫剂触杀作用(contact action)毒力测定
基本原理是将一定浓度(或剂量)的杀虫剂施于虫体的全部或局部(合适部位),使其虫体充分接触药剂而发挥触杀作用。根据试虫及药剂剂特点,已被公认而普通应用的方法有:(1)喷雾法及喷粉法;(2)点滴法;(3)浸渍法;(4)药膜法等。
一、喷粉及喷雾法
测试方法:将盛有目标昆虫的喷射盒,喷射笼或垫有湿滤纸的培养皿,置于液体喷布器底部或喷粉罩底盘上,定量的药液或粉剂均匀地直接喷撒到目标昆虫体上,待药液稍干或虫体粘粉较稳定后,将喷过药的目标昆虫移入干净的容器内或培养皿内,用通气盖盖好,置于适合于目标昆虫生育的温湿度及通气良好的环境中恢复,1-2h后,放入无药的新鲜饲料,在规定时间内(12、24、48h),观察目标昆虫中毒和死亡情况。常见装置有Potter喷雾器,真空喷粉器等。
二、点滴法:
[基本原理]:将一定量的药液点滴到供试目标昆虫体壁的一定部位,来测定杀虫剂穿透表皮而引起昆虫中毒致死的触杀毒力。每个试虫的某一部位都接受相同容积的药液,因而同一处理的每个试虫实际接受的剂量相同。此法是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中最准确的方法。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测试技术。
[试虫范围]:除了螨类等小型昆虫外,可应用于大多数目标昆虫的触杀毒力测定,如蚜虫、叶蜂、二化螟、玉米螟、菜青虫、粘虫等。
[实验材料]:微量注射1支、培养皿15cm6个、剪刀1把、棉花、蜡笔等、无水乙醚
[供试药剂];95%敌百虫结晶
[使用浓度]:10;2.5;0.625;0.156;0.039ug/μl丙酮液
[供试方法]:荔枝蝽蟓成虫,24头
[实验方法]:用无水乙醇将试虫麻醉4min,使试虫处于麻醉状态,每头虫称重,并放在培养皿中编号(培养皿用厚纸皮十字交叉格开,每皿放4头),然后用微量注射器吸丙酮药液点滴于试虫触角上,5微升/头虫,(从低→高,对照用丙酮),4头虫/浓度,自然干燥后,经1小时10min,观察每头的死活情况(用真实死亡表示)或正常饲养24小时后观察实际死亡情况。
结果的计算:先按ug/g体重大小顺序排列(5个小组合并计算)然后区分:
生存部分
死亡部分
生存组
致毒反应 中间组
死亡组
A= B=
LD50=(A+B)/2(单位:mg/g体重或ug/g体重)
三、浸渍法(immersion methord)
浸渍法是一种测定杀虫药剂触杀毒力的室内测试技术。因方法简单快速,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常用于有效化合物的筛选试验,被联合国食农组织(FAO)推荐为蚜虫抗药性的标准测定方法。
基本原理:用浸沾方法直接将供试杀虫剂施于昆虫体表,测定药液穿透表皮引起昆虫中毒致死的触杀毒力。
测试方法:①将试虫(如粘虫、家蚕)直接浸入药液中,或将试虫放在钢纱笼中,再浸渍;②将试虫(如蚜虫)放入附有铜网底的指形管中(直径2.5cm,长3cm)然后浸入药液中;③蚜虫、红蜘蛛以及介壳虫等,可以连同植物寄主一起浸入药液。红蜘蛛有吐丝成球现象,药液不易均匀沾湿体表影响结果。可先将带有红蜘蛛的叶片置于豆苗(3-5 cm高)上,待叶片枯萎时,红蜘蛛自行迁移至豆叶片,然后进行浸液。浸液一定时间后取出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去多余药液,再移入干净器皿中(大型昆虫,如粘虫、家蚕等需放入新鲜饲料),置于合适的温湿度及通气良好的环境中,隔一定时间(12h,24h、48h)观察记载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或校正死亡率)求得致死中浓度。幼虫,对杀虫剂较敏感,常用此法进行大量化合物初筛,或用来进行杀虫剂残留量的生物分析。
四、药膜法:
基本原理:将一定量的杀虫药剂,采用浸沾、点滴、喷洒等方法施于物体表面上,形成一个均匀的药膜,然后放入一定量的供试目标昆虫,让其爬行接触一定时间后,再移至正常的环境条件下,在规定时间内观察试虫的中毒死亡反应,计算击倒率或死亡率。亦可让试虫和药膜长时间接触而观察试虫的击倒时间、直到全部试虫被击倒,求出击倒率,比较毒力。还可将形成的药膜,放置不同时间,经受光照、雨淋等处理,然后再让试虫接触,这样可测得残效结果。制做药膜的方法有蜡膜法,滤纸药膜法及玻璃药膜法。
4.1、蜡纸药膜法:
实验材料:
药剂:6%六六六粉,用滑石粉稀释成所需浓度。
试虫:赤拟谷盗或粘虫幼虫
用具:培养皿9cm15个,蜡纸φcm30片
方法:将6%六六六粉剂用滑石粉稀释成3%,1.5%,0.7%,0.38%六六六粉,各称取100mg倒在蜡纸正面中央,两手执边使药粉在中间移动数次,均匀分布在蜡纸上,然后将多余药粉倒回原处,再轻轻地弹动背面2~3下,即成蜡纸药膜,对照用滑石粉制药膜,每处理重复三次,取试虫20~30头同时放在药膜上,用培养皿盖好,(培养皿盖也放一张蜡纸药膜),待虫爬行一定时间(30~60min)后,观察击倒数,计算平均击倒率。
4.2、滤纸药膜法:
实验材料:
药剂:50%杀螟松乳油用丙酮稀释成800;400;200;100;50ppm
试虫:凤凰木夜蛾
用具:培养皿9cm18个,量筒、移液管、三角瓶、大头针、滤纸(φ9cm)
方法:取1张直径9cm的滤纸,插在报纸上的三支大头针上,不使其接触物体平面,吸取1ml丙酮药液,围绕滤纸外围逐渐向内滴加。使其丙酮药液均匀分布于滤纸上,同法由低至高浓度制成不同浓度的滤纸药膜,对照用丙酮。每浓度6张,凉干后放在培养皿底和盖各1张,使药膜相对,随即放入试虫30~50头任其爬行出30~60min后,记录名浓度药膜击倒的虫数,每处理重复三次,计算平均击倒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