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1社会生活与化学
1.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中化学必须掌握的元素符号:1-20号元素
氢___ 氦______ 锂_____铍____硼______ 碳____ 氮______ 氧_____氟____氖____
钠_____镁_____ 铝_____硅____磷____硫_____氯_____ 氩_____钾___钙_____
其他元素 :铁_____ 铜____ 锰___ 锌_____银_____ 钡______ 汞________碘______金_____汞____
1.2化学实验室之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 、燃烧匙
垫石棉网才能加热有 、 、 。
不能加热的仪器—— 、 、 。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______。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_______。若仰视时读数______,俯视时读数_______。精确量取时最后需要用 滴加!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取8.5毫升时只能选取量程为_____毫升的量筒(选取与数值接近的量筒)
(三)加热仪器--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也不应少于__________。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酒精灯的_______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______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四)夹持仪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___________处。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_________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___________处;用手拿住 。
(五)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 瓶中,液体药品放在_______瓶中,见光易分解的试剂如硝酸银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 ,固体以 为宜,液体以__________为宜。
②“三不”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③用剩的药品既不能___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__,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3、固体药品的取用:试管平放,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慢慢竖起。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块状药品:用________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瓶塞_________,标签应________,瓶口 管口,。
②胶头滴管的使用:滴管要保持______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不能伸入容器内,不能倒放、横放。
5、天平的使用
①步骤:调零→调节平衡→左物右砝→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m物=m砝+m游
若放反 m物=m砝-m游
②注意事项:称量固体药品是要在托盘两边各放一小块纸,称量腐蚀性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是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二)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________,试管受热时先____________,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__,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___________角,受热时,先使试管 ,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__________________。
1.3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如火柴梗折断、水变为水蒸气、石蜡融化、玻璃破碎、白糖溶解、灯泡通电,木头制成桌椅等。
2.化学变化: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火柴梗燃烧、镁条燃烧、铁生锈、葡萄酿酒、面团发酵、剩饭变馊等。
镁在空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是化学变化中___________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_________化学变化。
5.化学现象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物质的性质
一、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等 。
2.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见光易分解、生锈等。
铜在空气中受热: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_________2Cu + O2 加热 2CuO现象是:_____色的铜变为_______色。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其中___ _____是中心环节)
第二章 认识空气 保护空气
2.1空气的成分
一、空气的成分
1、法国化学家__________首先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O2
N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口诀:氮七八,氧二一,0.94是稀气;还有两个零零三,二氧化碳和杂气
体积分数: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P + 5O2 点燃 2P2O5 反应的现象: 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A、实验要求:生成物必须是固体(为什么要好好思考)
B、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C、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_____。
N2约占4/5,不支持___,也不能_______,______溶于水
D、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二、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
①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______,不支持______,但在高温下可以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②氮气:做保护气,充氮包装食品(化性不活泼)、制化肥、染料、炸药
③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等的总称)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故叫又叫做惰性气体:
用做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中
氦气---_________光 氖气---_________光 氩气---_________光 氙气---_________光
氦气---密度很小(用于___ ____,比氢气安全)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1. 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氧气,纯水、硫单质、氯化钠等。
2. 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泥沙、糖水、牛奶、空气、溶液、合金等。
注:冰水混合物实际上不是混合物而是纯净物!
四、空气污染
1.空气的污染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含硫污染物:二氧化硫(SO2)、硫化氢
含碳污染物:一氧化碳(CO)
气体污染物
含氮污染物: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
污染物 含氯污染物:氟氯烃制冷剂(破坏臭氧层)
颗粒态污染物-------烟、粉尘、二氧化铅颗粒等
3.空气质量日报包括的三项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质量级别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级,级别越________________空气质量越______________
4.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6.大气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2.2――2.3、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一、有关分子的性质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__的一种微粒(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保持水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________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_______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3.分子的特性:分子质量____,体积____,在不断的__________,分子之间有______。气体分子间隔________液体和固体分子间隔。(闻到各种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由_____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_____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二、有关原子的性质
实验: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HgO 加热 Hg + O2
解释: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化分为______原子和___原子,许多____原子聚集成了金属汞,两个_____原子结合成一个_____分子,许多_________分子聚集成氧气。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________化分为_______, ___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__。
原子也是_____(构成、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水分子是由___原子和_______原子构成的,金属、稀有气体、碳直接由______直接构成。
1.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_______变化,而原子本身______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故原子是__________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定义)。
2. 原子的质量______体积________、原子在不停的做______、原子之间有______。(原子的性质)
三、分子与原子比较: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________中的最小微粒。
共点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______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_______物质的微粒。
区分
化学变化中,_________可分,_________不可分。
四、原子的结构:
1.科学证明: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____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_____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一定数目的 _______和_______子所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_____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________电荷,中子______电,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与电子所带电量_________,电性________,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________(一个_____带一个单位的______电荷)
_______
__________(不带电)
原子
__________(一个_______带一的单位的_______电荷)
2.核电荷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______核电荷数 _________质子数______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上。
五、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
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 和 ,弧线表示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
1.第一层最多排____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_______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______个电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结构叫做 .
2.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_____4,易____电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_____4,易____电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不得也不失。(He除外)
因此:_____________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五、离子
1.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
1.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氯化钠(NaCl)是由________(Na+)和________(Cl—)构成的。
2.离子分为_____离子和_______离子
3.原子和离子间的区别:
粒子的种类
原 子
离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_____电子数
质子数______电子数
质子数____电子数
粒子电性
________电性
显_______电性
显______电性
联系
得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
失电子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六、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相对原子质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位是“_________”通常不写。
3.计算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 ——————————————————
3. 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一、元素
1.定义:无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元素是一个_____概念,用于表示物质的宏观____,只讲____不讲____
(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即一种元素区别于另一种元素在于_______不同)
2.地壳中元素含量顺序: _____________
3.元素分为____________元素, _______元素________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符号的意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元素符号前加相应的计量数。如:2个氢原子:2H
三、单质、化合物
1.单质:由_______种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____。
2.化合物:由______种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___。
3.氧化物:由_____种元素组的________若其中一种是______元素,则这种________叫做氧化物。
金属单质
单质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酸
碱
盐
混合物:如空气、煤、石油、海水、合金、溶液
四、物质的分类
物
质
五、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联系
物质
离子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
元素
分子
构
成
构成
分成
构
成
组成
同类原子总称
得失电子
失得电子
微观概念: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1认识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_____色___味的____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溶于水。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______性,可以支持燃烧,但没有可燃性
1.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丝燃烧实验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防止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3.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铝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铝:铝 + 氧气→氧化铝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7.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硫 + 氧气→二氧化硫 S + O2 点燃 SO2
8.石蜡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蜡 + 氧气→水 + 二氧化碳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氧气化学性质总结:氧气具有_______性,是一种性质活泼的气体。
三、氧化反应: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式A+B→AB
四、.氧气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制取氧气
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1.发生装置:若是固体和固体反应需加热应选取__________装置;若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应选取______________。
2.收集装置:不易溶于水的气体选用_______。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选用______。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选用用________。但密度与空气接近的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工业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属于________变化)
实验室制法: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或加热方法制氧气(绿色、经济方法)
一、用过氧化氢制氧气
1.药品:________和________二氧化锰(MnO2)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取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收集方法:____________(因氧气______溶于水)或_____________(因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_)
5.操作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注意事项:长颈漏斗必须伸入液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装置中的导气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伸入过长;集气瓶中的导气管要伸入瓶底。
7.检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验满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________,而本身的_____和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二、用加热方法制氧气
1.药品:高锰酸钾(KMnO4)或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MnO2)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取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收集方法:___________(因氧气____溶于水)或_______(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
5.操作步骤:1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注意事项:①管口必须_______倾斜②铁夹夹在距管口______处③酒精灯用________加热④试管内导气管不能伸入过长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管口必须放_________。
7.检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验满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取氧气问与答:
1.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答:导气管一端伸入水中,双手紧握容器外壁,若导气管口有气泡放出则气密性良好。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为什么要在管口放一团棉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的气体可以用排水集气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怎样的气体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怎样的气体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
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
6.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时,刚开始产生气体是为什么不宜收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收集氧气完毕时为什么先从水中拿出导气管再移去酒精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
3.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缓慢氧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爆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3.4物质组成的表示式
一.化学式
1.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式的意义: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以H2O为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学式表示三种意义:如Fe:①表示铁这种物质②表示铁元素③表示一个铁原子
注意:下列符号
2H2O第一个2表示2个水分子,第二个2表示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2Mg2+ 第一个2表示2个镁离子,第二个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单位的正电荷
Fe有三种意义:①表示铁这种物质②表示铁元素③表示一个铁原子
2N只表示微观意义:2个氮原子
2OH-示2个氢氧根离子
H2SO4 +6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二.书写化学式:
1.稀有气体和金属单质、非金属固态单质的化学式用______表示,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铁(Fe),镁(Mg),铜(Cu),锌(Zn)
2.化合物化学式遵循“金前非后”“正价在前负价在后”的原则,如NaCl。
3.元素化合价口诀:
金正、非负、单质零
正负总价和为零
许多元素有变价
条件不同价不同
常见元素化合价
K Na H Ag +1价
Ca Mg Ba Zn +2价
Cu有+1和+2,铁有+2和+3
Al +3 O -2
F Cl Br I -1价
4.原子团化合价口诀: 负一氢氧(OH)硝酸根(NO3)
负二碳酸(CO3)硫酸根(SO4)
正一价的是铵根(NH4)
注: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Fe2O3 H2SO4(标价符号)
5.化合价规律
①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
②通常情况下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
③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④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6.化学式书写方法:
十字交叉法
口决:一排顺序二标价
交叉落数作角码
得到角码要约简
得出式子要检查
总结五个字:排 标 叉 约 查
6.求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标出KClO3、KMnO4各元素的化合价
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2KClO3的计算
2.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3.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
相对分子质量
4.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5.化合物的质量=元素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四章 生命之水------水
4.1我们的水资源
一、水资源
1.地球表面_______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______农业用水量最大。
2.人体内含水约占65%。
二、水污染
1、水污染物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 防止水污染措施: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华和赤潮现象:是由于向水中排放了过量的含氮磷的物质而引起藻类植物过渡繁殖的结果。
4.2饮用水
一、水的净化
1净化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纯化水的方法是:________(将水加热沸腾变成蒸汽再冷却凝结成水制得蒸馏水。)
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3.硬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软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软水硬水的鉴别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法和煮沸法
7.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4.3探究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_________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___________
D.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产生的是_______气,负极产生的是_____体积比为___________
F.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说明是_____)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说明是_______)
2.结论: ①水是由_______、________元素组成的。②每个水分子是由____个氢原子和_______个氧原子构成的。③进一步证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他
(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
(3)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水蒸气。
4.4质量守恒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有无遗漏。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CaCO3+2HCl===CaCl2+H2O+CO2↑
2、在化学反应前后,
四个“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一定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可能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托盘天平的使用:调零→调节平衡→左物右码→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4.5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方程式:
1.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子数目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水分子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2H2+O2点燃2H2O
4 32 36
即: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2.书写方程式遵循原则: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写方程式的步骤:写(写出反应物生成物)
配(用观察法或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标(标注反应条件及“↑”“↓” )
等(短线改为等号)
4.注意事项:只有生成物是气体时生成物才标“↑”符号,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气体则不标“↑”符号,若生成物中有沉淀是生成物标“↓”符号。
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计算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差量法:反应前的质量减去反应后的质量得到的质量差就是放出气体的质量或生成沉淀的质量。
在溶液的反应中,剩余溶液的质量等于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减去产生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
第五章 燃料
5.1洁净的燃料氢气
一、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是一种___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