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控制
自交
隐性遗传因子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杂合子 相对性状
表现
显性遗传因子 显性性状
一、基本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 显隐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豌豆×矮豌豆 P:AA×aa
↓ ↓
F1: 高豌豆 F1: Aa
↓自交 ↓自交
F2:高豌豆 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黄圆×绿皱 P:AABB×aabb
↓ ↓
F1: 黄圆 F1: AaBb
↓自交 ↓自交
F2: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F2:A-B- A-bb aaB- aabb
9 :3 : 3 : 1 9 :3 : 3 : 1
在F2 代中:
4 种表现型: 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 完全纯合子AABB aabb AAbb aaBB 共4种×1/16
半纯合半合AABb aaBb AaBB Aabb 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AaBb 共1种×4/16
四、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
2、体细胞中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基因组成相同的为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为杂合子。
3、生物体在四分体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这样杂合子就会形成两种不同的配子,两种配子的数量是相同的。
4、在受精时,不同基因组成的配子是自由结合的。
5、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6、隐性性状不是不能表现出来的,而是指在F1中未能表现出来的,但在F2中可表现出来。
五、小结
后代性状分离比
说明
3 : 1
杂合子 X 杂合子
1 : 1
杂合子 X 隐性纯合子
1 : 0
纯合子 X 纯合子 ;纯合子 X 显性杂合子
1.
2.
n对基因杂交
F1形成配子数
F1配子可能的结合数
F2的基因型数
F2的表现型数
F2的表型分离比
1
2
……
2
4
……
4
16
……
3
9
……
2
4
……
3:1
9:3:3:1
……
2n
2n
4n
3n
2n
(3+1)n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体现在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D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3.同源染色体
A a Bb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是指等位基因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如一条为AB的染色
体和一条ab的染色体在交换后可得到Ab及aB两条新基因型的染色
体,基因发生重新组合。
⑤一般人的体细胞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所以染色体数为偶数。
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 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 精子的形成: 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细胞体积增大 ↓间期:染色体复制 细胞体积增大
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 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 前期:联会、四分体 交叉互换(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染色体数目减半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 前期:(n) ↓ 前期:(n)
中期:(n) 中期:(n)
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 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成两组染色体,染色体体数目加倍(2n) 为两组染色体,染色体体数目加倍(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n)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n)
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
4个精子(n) 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三、受精作用及其意义:
1、受精作用: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受精作用的意义: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
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有重要意义。
3.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DNA、染色体的变化
4n DNA
染色体
2n
n
0
精(卵)原细胞 精(卵)原细胞 受精卵 时间
的有丝分裂 的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的有丝分裂
4. 判断分裂图
1、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减数第二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无同源染色体,则为有丝分裂
三判断(同源染色体行为)
5、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鉴别
(技巧:一数二看三判断)
一数(染色体数目)
奇数(减II)
二看(同源染色体)
有同源染色体
联会、四分体分离,则
为减I
偶数
无同源染色体(减II)
四、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 XWXW X 白眼XwY
XW Y 红眼 XWXw
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 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患病为伴性。
五、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D佝偻病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
六、遗传图的判断
致病基因检索表
A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
B1 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 常染色体
B2 与性别有关
C1男性都为患者……………………………Y染色体
C2男多于女…………………………………X染色体
A2 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 显性基因
D1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
D2与性别有关
E1男性均为患者……………………………Y染色体
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倍) ……………X染色体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一、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 染色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 DNA 是一切生命现象的体现者。在有丝分裂、 受精作用 和减数分裂 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连续性。
2.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是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实验和 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
3.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1) 实验目的: 证明什么事遗传物质 。
(2) 实验材料: S型细菌、R型细菌 。
S型细菌 表面光滑 有荚膜 有毒
R型细菌 表面粗糙 无荚膜 无毒
(3) 过程:① 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 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杀死后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无毒性的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⑤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 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R型活细菌中培养,发现只有加入 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4) 结果分析:①→④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⑤过程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
(5) 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 实验目的: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
(2) 实验材料: 噬菌体 。
(3) 过程:① T2噬菌体的 蛋白质 被35S标记,侵染细菌。
② T2噬菌体内部的 DNA 被32P标记,侵染细菌。
(4) 结果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侵染过程中,只有 DNA 进入细菌,而35S未进入,说明只有亲代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5. 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 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 蛋白质 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2) 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6.结论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极少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 DNA ,而是 RNA 。
二、DNA分子的结构
1.DNA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每个分子都是由成千上百个( 4 种)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长链。
2. 结构特点:
①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反向 平行盘旋而成的 双螺旋 结构。
②外侧:由 脱氧核糖 和 磷酸 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③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氢键连接 形成碱基对。碱基对的形式遵循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即A一定要和 T 配对(氢键有 2 个),G一定和 C 配对(氢键有 3 个)。
3. 双链DNA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 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 胞嘧啶(C)的量。
三、DNA的复制
1. DNA的复制概念:是以 亲代DNA 为模板合成 子代DNA 的过程。
2. 时间:DNA分子复制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间期 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 间期 ,是随着 0染色体 的复制来完成的。
3. 场所: 细胞核 。
4. 过程:
(1) 解旋:DNA首先利用线粒体提供的 能量 在 解旋酶 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 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 模板 ,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遵循 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 形成子代DNA:每一条子链与其对应的 模板 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 2 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
5. 特点:
(1) DNA复制是一个 边解旋边复制 的过程。
(2) 由于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DNA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叫 半保留复制 。
6. 条件:DNA分子复制需要的模板是 DNA母链 ,原料是 游离的脱氧核酸 ,需要能量ATP和有关的酶。
7. 准确复制的原因:
(1) DNA分子独特的 双螺旋结构 提供精确的模板。
(2) 通过 碱基互补配对 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
8. 功能:传递 遗传信息 。DNA分子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穿给子代,从而保证了 遗传信息 的连续性。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一条染色体上有 1 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 许多 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 线形 排列。每一个基因都是特定的 DNA 片段,有着特定的 遗传效应 ,这说明DNA中蕴涵了大量的 遗传信息 。
1. 概念: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 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 遗传单位 。
2. 结构:基因的 脱氧核苷酸 排列顺序,即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 遗传信息 。
4.DNA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 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 之中,构成了DNA分子的 多样性 ,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 特异性 。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有遗传效应 控制 mRNA 蛋白质
的DNA片段 基 蛋白质结构 性状 影响 环境
是控制生物 因 酶的合成 控制代谢
的基本单位 中心法则
一、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1)在细胞核中,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摸板合成mRNA的过程。
(2) ① 信使(mRN A),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上,是链状的;
RNA ② 转运RNA(tRNA),三叶草结构,识别遗传密码和运载特定的氨基酸;
(单链) ③ 核糖体RNA(rRNA),是核糖体中的RNA。
(3)过程 (场所、摸板、条件、原料、产物、去向等)
2.翻译
(1)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氨基酸以mRNA为摸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实质: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3)(64个)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其中AUG,这是起始密码;UAG、UAA、AGA为终止密码。
(4)遗传信息
① 狭:基因中控制遗传性状的脱氧核苷酸顺序。
②广:子代从亲代获得的控制遗传性状的讯号,以染色体上DNA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为代表。
③ 中心法则:
UUC
ACU
AAG CUU
UCG
C
G
C
GAA
UGA
Ⅱ
Ⅰ
(5)翻译过程
Ø RNA是在细胞核中,以 DNA的一条链 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 转录 ;合成的RNA有三种: 信使RNA(mRNA) , 转运RNA(tRNA) , 核糖体RNA(rRNA) 。
Ø RNA与DNA的不同点是:五碳糖是 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 ,碱基组成中有 碱基U(尿嘧啶)而没有T(胸腺嘧啶);从结构上看,RNA一般是 单链 ,而且比DNA短。
Ø 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 氨基酸 ,以 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 蛋白质 的过程。
Ø 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个 密码子 。
Ø 蛋白质合成的“工厂”是 细胞质 ,搬运工是 转运RNA(tRNA) 。每种tRNA只能转运并识别 1 种氨基酸,其一端是 携带氨基酸 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 反密码子 。
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DNA RNA 蛋白质(性状)
脱氧核苷酸序列 核糖核苷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
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
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Ø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DNA ,即DNA的自我复制 ;也可以从 DNA流向 RNA ,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 蛋白质 传递到 蛋白质 ,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 RNA或DNA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RNA 以及从RNA流向 DNA 两条途径,是中心法则的补充。
Ø 基因通过控制 酶 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Ø 基因还能通过控制 蛋白质的结构 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Ø 基因与基因、 基因与基因产物 、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Ø 克里克的实验证明:遗传密码中 3 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遗传密码从一个固定的起点开始,以非重叠的方式阅读,编码之间没有分隔符。
Ø 尼伦伯格和马太采用蛋白质体外合成技术,在试管中只加入苯丙氨酸,在加入除去了 DNA 和 mRNA的细胞提取液及人工合成的 RNA ,结果在试管中出现了多聚苯丙氨酸的肽链。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不可遗传的
变异 基因突变 物、化、生 诱变育种
可遗传的 基因重组 杂交育种
染色体变异 多倍体、单倍体育种
一、基因突变
1.定义: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 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
3.外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因:可变性
4.特点:①普遍性 ②随机,无方向性 ③频率低 ④有害性
5.意义:①产生新基因 ②变异的根本来源 ③进化的原始材料
6.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
二、基因重组
1.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 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
2.意义:①产生新的基因型 ②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③对进化有意义
三、染色体变异
1. 缺失 1917年 猫叫综合症 果蝇的缺刻翅
结构的变异 重复 1919年 果蝇的棒状翅
易位 1923年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倒位
数目结构的变异 : 个别染色体;染色体组的增加与减少
2.染色体组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染色体。如:人的为22常+X或22常+Y
△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种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如:人的核型:46、XX或XY
3.
一倍体 雌性配子 二倍体
单倍体 直接发育 合子 生物体
多单倍体 雄性配子 多倍体(秋水仙素)
四、人类遗传病
1.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隐性基因 镰刀型贫血、白化病、先天聋哑 红绿色盲
单基因遗传病 显性基因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抗V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 :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 :21三体综合症
2. 危害 婚前检测与预防 遗传咨询
监测与预防 产前诊断 :羊水、B超、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①提出:1986年美国的生物学家杜尔贝利
②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③1990年10月启动
④1999年7月中国参与,解读3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个碱基,占1%。
⑤2000年6月20日,初步完成工作草图
⑥2001年2月,草图公开发表 ⑥2003年圆满完成
△直系血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推数三代;,
△旁系血亲是指与(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亲属。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
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一)、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1:两者的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概念
将 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利用 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 基因突变 ,从而获得优良变异类型的育种方法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范围
有性生殖 的生物
所有生物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物理 射线 处理、化学诱变剂 处理
特点
①不能产生 新基因 ,原有基因性状的重新组合
②育种进程缓慢
①提高 突变率 ,加快育种进程
②产生 新基因 ,新性状,大幅改良性状
③盲目性大,有利变异 少
(二)、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概念的理解
基因工程别名
基因拼接技术或 DNA重组 技术
操作环境
生物体体外
操作对象
基因
操作水平
DNA 分子 水平
基本过程
剪切、拼接、导入、表达
结果
定向 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获得人类需要的 基因产物
提醒(1)、基因工程的原理:基因重组。
(2)、优点:①与杂交育种相比较明显的优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障碍。
②与诱变育种相比较明显的优点: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目的强性。
2、工具 基因的“剪刀”: 限制酶
基因的“针线”: DNA连接酶
基因的 运载体 :常用的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目的是将
目的 基因送入 受体 细胞
3、步骤:
基因工程与作物 育种 ,如抗虫棉
基因工程与 药物 研制,如胰岛素、乙肝疫苗等
基因工程与 环境 保护,如超级菌分解泄漏石油
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和检测
4 、 基因工程的应用:
提醒
(1)基因工程操作工具酶只有两种,工具有三种。
(2)操作步骤中只有第三步导入受体细胞不涉及到碱基互补配对,其余三步都涉及到。
(三)、构建知识网络
依据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举例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杂交→自交→选育→自交
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于一个个体上
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品种
矮秆抗锈病小麦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作物空间技术育种
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品种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处理
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技术复杂且需与杂交配合
快速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
四)、常见考点
考点一:几种常见育种方式的比较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
器官巨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重组
转基因(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引入生物体内,培育新品种
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有可能引起生态危机
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抗虫棉
细胞融合技术
细胞膜流动性、细胞全能性
让不同生物细胞原生质融合,同种生物细胞可融合为多倍体
按照人们意愿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且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技术难
度高
白菜—甘蓝、番茄—马铃薯
细胞核移植技术
细胞核的全能性
将具备所需性状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
可改良动物品种或保护濒危物种
技术要求高
克隆羊、鲤鲫移核鱼
考点二 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和步骤
(一)、深化拓展
1.基因工程操作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原核生物体内。
②特性: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③实例:EcoRⅠ限制酶能专一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
④切割结果:产生两个带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段。
⑤作用: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切割工具,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对自己的DNA(要不五次序列,要不就是被特异性的甲基化酶甲基化)无损害。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催化对象:两个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DNA片段。
②催化位置: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缺口。
③催化结果:形成重组DNA。
(3)常用的运载体——质粒
①本质:小型环状DNA分子。
②作用:a.作为运载工具,将目的基因送到宿主细胞中去;
b.用它在宿主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
③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稳定保存并大量复制;
b.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标记基因。
2.基因工程操作步骤图解
提醒 (1)微生物常做受体细胞的原因是因其繁殖速度快、代谢旺盛、目的产物多。
(2)目的基因表达的标志:通过转录翻译合成出相应的蛋白质。
第七章 进化论
拉马克 :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 :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学说)
基本单位:种群
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
原材料:突变与重组
现代进化理论 形成物种 决定方向:自然选择
必要条件: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